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的提名电影《朗读者》观后感

时间:2021-08-31

  《朗读者》女主角凯特·温丝莱特获得最佳女主角奖;男主角大卫·克劳斯凭借该片获得第5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欧洲闪亮之星奖和第62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萧邦奖最佳新演员奖等奖项。

  《朗读者》观后感一:

  最近重温了第8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的提名电影《朗读者》。本片的背景是二战后满目疮痍的柏林。因机缘巧合少年米夏与中年女人汉娜形成了一段不伦之恋。双方卷入了一段激情而秘密的关系。而尤为浪漫的是汉娜极喜欢听米夏为她朗读书籍。片中大段大段的描绘了米夏或富有激情或深情款款的朗读。而汉娜则是痴迷的聆听,甚至情动之处会伏在这个孩子的肩头痛哭流涕。

  然而在他们交往加深,矛盾也随之而来。在又一次的激励争吵之后,汉娜却突然不辞而别,留下米夏暗自神伤。8年后,米夏已经是法律学校实习生,在毕业之前参加了一次对纳粹战犯审判的旁听。让这个孩子意想不到的是,被告席上站着的竟是他深爱着的女人,汉娜。

  在法庭上,法官问汉娜为什么不放出关在着火的教堂里可怜的犹太人,而是选择眼睁睁看着他们被大火吞噬时,汉娜逻辑混乱,字不成句慌张的说,“因为我们要对犯人负责,放他们出来会难以控制场面!”米夏哑口无言。他对汉娜深深的失望了。他不明白为什么汉娜会如此冷血,这和他之前认识的会被教堂里唱诗的孩子感动到哭泣的善良女人判若两人。一个是天使,一个是恶魔。

  之后的审判中,汉娜遭人诬陷,被控为主谋者。在求证汉娜的签名笔迹时,汉娜的双手颤抖,汗如雨下。米夏突然意识到汉娜不会写字,她是个文盲!可是汉娜放下了笔,宁可承认自己是个恶魔也不愿意暴露自己是个文盲

  这个孩子对汉娜既痛苦又深爱,一颗心被她所折磨。他开始给在牢狱中的汉娜寄他朗读书籍的录音带,那是她从前的最爱。汉娜靠磁带和书籍自学了写字认字,她给米夏写信写很多很多信。可是米夏从未回复。

  米夏不懂汉娜深切的自卑与虚张声势的骄傲,不明白她内心的慌乱与对知识的渴望。汉娜对米夏的爱低到了尘埃里,也胆怯而小心翼翼。她是可悲的一个女人,米夏遇到她爱上她却不能明白她更是个可悲的爱情故事。

  当老年的汉娜即将刑满释放时,米夏来看她,她的眼中满是爱怜。可米夏却问她,学到了什么。汉娜知道,米夏的潜台词是:你后悔了吗?你忏悔了吗?她的内心痛苦万分,为了让米夏失望,赌气地说,“我学会了朗读。”

  其实汉娜忏悔了明白了,内疚一直缠绕着她。最终,她在牢中上吊自尽,结束了自己苍老的生命。遗书上未提米夏只字片语。

  当米夏明白时,一切都结束了。

  《朗读者》观后感二:

  大家都说从这部影片里没有看出“真爱”,我也没看出来,不过我觉得有没有真爱不重要,因为本也不是爱情片。在一部经典爱情片里我们总是看到爱情战胜了人性的弱点和现实的虚妄,使生命的意义得以长存,借由爱情,我们的生命得以升华,成为史诗性的人物。可是本片显然不是这样。

  迈克初见汉娜时,迷恋她身上散发出来的带有母爱的女性气质,汉娜也总是叫他“Kid”,可见她始终是把他当作孩子的:迈克放学后和同学游泳来晚了,汉娜没有不悦;迈克发脾气说一切都是你来操纵,汉娜说我没有逼你来。可见,汉娜对迈克从来就没有要求,他只是她的孩子,她也不会像对恋人一样,对他有期望。汉娜对迈克没有那样的幻想。或者后来,当她开始产生幻想时,她意识到这一切的不可能,就离开了,离开一场做不成的梦。

  而迈克,或许我们可以把他对汉娜的感情称为爱。他思念她,为她的受难(受审)感到疼痛,他为她读一箱一箱的书,而他为她读书这一事简直可以称的上是一项壮举,我们都能看到他读得字字真诚。可是他没有去看她,在监狱工作人员通知他汉娜即将出狱时,他迟疑了,或许他从没想过汉娜有一天会出来,因为当初汉娜判的是终生监禁,或许汉娜的出狱超出他原来的想象。他撂下电话,电话里的声音最后说:“如果你不帮助她的话,她将没有任何未来可言”。他最终还是来了,汉娜见到他时是那样难以置信的表情,那样又惊又喜。当汉娜满怀感情的伸出手,对他说“孩子,你长大了”的时候,他慌张地缩回了手。大概是他预先演练得太多,他说会为她介绍工作、为她找了个住所、报名社区活动——这一切都是在安置一位老人。汉娜的眼神颤抖了,“我还是喜欢别人为我读,不过这一切都结束了,是吗?”他无语。然后他问她有没有想到过去,她说:“关于你的?”他摇头,是关于奥斯维辛,她的眼神冷下来了,说:“人死不能复生。我学会了阅读。”这两个人纠结一生的不是一件事。

  汉娜一辈子在意的是她会不会阅读,还有书里的浪漫,当她会写字以后,她写信给他,要求他多寄一些爱情小说来。这个被她称为孩子的人如今变成了她精神世界的支撑,对她来说,这个孩子变成一个可以依赖的人了。他长大了,她可以爱他了,她还学会了阅读。

  迈克一辈子纠缠的是法理和柔情。是他无法爱一个女刽子手,可他确实又爱了。所以他日夜不息地为她朗读(磁带),但他的感情表达到此为止了,无法再向前迈出一步。当他为她朗读(磁带)的时候,我哭了,我想汉娜也知道,那是怎样的深情。于是本来对他没所求的她,感动了:这个男人,值得爱。

  直到他们相见,一切才露出了它本来的面目,不能跨越的还是不能跨越,无法战胜的还是无法战胜。他能做的,只是在道德之外、在法律之外,在内心的深处保留一份对她的感情。这也许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爱情,可是对汉娜来说,这不是爱情,这是拒绝。

  一个人总是要有些年纪,才明白自己的有限,也懂得别人的有限。我们的有限就在于我们无法战胜自己的弱点:自私、懦弱、贪婪、对世俗观点的屈服、对自身完美的苛求……。爱情的无限性其实并不存在,套用一句广告词,其实是“心有多大”,爱就有多大。真正超越一切的爱,只有到宗教里去寻找。

  这让我想起我的爱情。丘丘说我每次爱的人都差不多。我想大概是因为每次吸引我的都是一样东西,就是对方身上散发出来的温暖。我不喜欢英雄气质,我喜欢有人情味的人,喜欢不吹牛、平实善良又温柔的人。可是我的爱情也都失败了,因为靠近了之后,对方的“有限”就变成了铜墙铁壁,使我感觉不到他的温暖,就爱不起来了。

  也许我要的是太过完美的人性,这样的人性其实本来也不存在。也许是我的假设本来就是本末倒置:我假设人性是永恒不变的,自私者永远都自私、崇高者永远都崇高,我要寻找的是这众多人性中最温暖、最富有人情味儿的那个人。

  也许真正正确的假设是:人性就是人身上所有的那样东西,每个人都有,其实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人性里面有爱、有温柔、也有自私和冰冷,都是正常的,也没有什么恒定、稳定的之说。所以人性,人人皆有,根本用不着费力去寻找,也不适合成为我们的信仰。

  这部影片里的汉娜,本来不识字,可是她喜欢书本这种让思想永恒下去的形式。迈克则是在心灵的深处保留那个15岁少年的深情。你问他们爱了吗?我不知道。我只看到我们的爱都是根植于我们自身,爱情的长度总是在人性的宽度内。没有超越一切的人性就没有超越一切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