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三傻大闹宝莱坞有感

时间:2021-08-31

  阿米尔·汗的《三傻大闹宝莱坞》已经被奉为此生必看的经典电影。下面是观三傻大闹宝莱坞有感1000字范文,快来围观吧。

  观三傻大闹宝莱坞有感1000字一:

  片子名字叫做《三傻大闹宝莱坞》,是部印度的片子,原先以为是部很搞笑的片子,然而事实上并不只如此。整部片子洋溢着轻喜剧的欢快,很多场景和剧情虽然有波折但基本上总能圆满完结,总是以快乐收尾。除了开始的乔伊的那段。

  片名叫做三傻,说心里话,我认为整部片子只有一个主角,那就是兰彻(虽然他的真名不是这个,但是他的这个名字贯穿了大部分的影片,所以还是用这个吧),他的两个挚友,仅仅是陪衬。片中的兰彻自信,快乐,执着,机智。刚开始进校园的时候,他就那么与众不同。第一眼,就看出他的不同。面对学长的刁难,他作出自己的反抗,偏偏又是用他最钟爱的工程学的方法。其实整部电影写到关于他学习的场景很少,非常少。只有一部分,就是他无论何时都在钻研工程学和机械,他拥有自己的思想,不盲目跟从老师的节奏,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从他经常被赶出课堂和在开学典礼上的提问都可以看出来。而,被赶出课堂之后,他没有沮丧,他换个教室继续上课。他心志十分坚韧,百折不挠吧。他不墨守成规,敢于挑战。他不乏机智,经常做出一些超出常规的事情,比如换衣服去院长女儿的婚宴上混吃。他教毫米穿校服混进学校去上课。他不拘泥于现实中的条条框框,只要达到目的就好,但又不是不折手段,他有自己的原则。从他指责那些在印度学了工程学,然后去美国学管理,当银行家,并在美国定居的那些人,看出他对祖国深深地爱。他很善良,他提醒琵亚不要和那个“价标”结婚,虽然刚被院长刚走,但他依然帮院长的女儿接生,他帮助乔伊,想给乔伊一个惊喜,他不顾一切地骑车冲进医院帮莱俱送他父亲去医院,帮法涵说服他父亲,帮法涵联系那个摄影师……他很热情,他的快乐很容易感染周围所有的人。在医院出院的时候,他分蛋糕给每个人,他不在乎其他的什么,他只是想传达自己的快乐。他的世界很简单,工程学和朋友。而,事实上,他,确实是个圣者,是个完美的人。一直以为他的家庭很优越,然而事实上,他其实一无所有,然而,他却那么快乐,那么执着,那么让人感动。在他的身上,我感受到什么是赤子之心,他的心很纯净,纯净得仿佛根本不容于这个浑浊的世界。记得在一本书中看到过,能把可能完成的事做到最好,是人才;敢于去向不可能的事挑战,虽败也不气馁,是人杰;而能一次次去征服不可能之事,破除常规,创造奇迹的人,是人王。很显然,兰彻是第三种人。

  其他两个好友,一个叫做法涵,一个叫做莱俱。说实话,一直觉得整部片子法涵比较打酱油吧,人家莱俱好歹也有三个以上的主要剧情,一个是父亲的病危,一个是自杀,另一个是“叛变”。法涵出自一个中产家庭吧,条件不是很好,但也不差,父亲是“希特勒”那种人,从小就强势的要求他做个工程师,所以造成法涵有点懦弱的性格,然而他真正的理想是做个摄影师,并且付出良多。最后,在兰彻的帮助和指引下,他感动了父亲,去了巴西,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莱俱的家庭很贫困,母亲是个怨妇,姐姐28了还嫁不出去,父亲瘫痪在床,家里的重担都在他的身上,所以他很有压力。这就造成他在成绩滑坡之后一度“背叛”三人组,投身沉默者那一边。选择那种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然而为了让他改变心意,兰彻搞了个大动作,在典礼上让沉默者出丑,用事实告诉莱俱,那种学习方法行不通。莱俱是个虔诚的教徒,为了学业,为了家庭,一直虔诚地祈祷。然而,在自杀之后,他通过那段时间的思考,明白了,原来一味的祈祷没有用,未来,只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他也被兰彻所改变。

  女主是琵亚。第一眼看到她,有种惊艳的感觉。也许是印度的服饰,也许是她的长发和眼睛。当她在宴会上转过来的时候,忍不住发出惊叹。之后她和男主之间的关系纠缠不清吧,首先,她是院长的女儿,而院长极度厌恶兰彻。价标是她的未婚夫,已经订婚了的。而兰彻几次和医院有关系,都有她在身边,比如,莱俱的父亲,莱俱自杀,琵亚的姐姐生产……那天,她明白,她爱上了这个风一般的男子。脑海里的一切都是他。然而,兰彻却不能接受她,因为他来上学用的都是冒名顶替,毕业之后他要了却一切和这里的瓜葛和眷恋。所以,他无法接受她啊!即使她喝醉酒闯入他的宿舍,即使她表现得那么明显,兰彻依然只有拒绝,用炸米糕引开她的注意力。这份爱,不是不爱,而是无法去爱!最后的结局很完满,符合这部片子从头至尾的风格吧,虽然有波折,但总是好的结局。

  反面一号,很显然是病毒先生。院长,死板,刻薄,严厉,自大,是旧有教育体制的典范。他的死板表现在一成不变的开学典礼。从毫米在一边跟他说一模一样的话可以看出,他的开学讲话从无变化。而那么多年的教育生涯,把这个学院变成全国第一,给他自大的资本,他觉得自己什么都是对的'。另外,他很严厉,甚至严厉得有些严苛了吧。他自己死了儿子可以第二天来上班上课,可是他为什么要用这个来要求乔伊?你自己的原则不要强加于人!他从不考虑自己的决定可能对学生产生的影响,从不。所以,他间接造成乔伊的死,儿子的死,还有莱俱的自杀。但是,最后,在兰彻的影响下,他改变了。他孙子出生时,说的不是将来做个工程师,而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然后,看到兰彻提着行李离开,那时的落寞,那时的孤寂,和不远处婴儿出生带来的欢笑形成鲜明的对比。院长追过去,很激动,含着眼泪回答了兰彻开学典礼上的提问,他说兰彻不是永远是对的。那时,我看到的不是指责,不是教导,不是一位老师对学生的教导,那明明是幡然醒悟之后对学生深深的爱!他把那支象征着一个比自己更卓越的学生的笔送给了兰彻,代表他对他彻彻底底的认同。

  反面二号和喜剧二号,同一个人,那就是沉默者。任何影片,都应该有个反面,大部分吧,否则没有矛盾,没有冲突,就没有扣人心弦的剧情。而沉默者恰到好处得扮演了这个角色。首先,他站在兰彻的对立面,对于学习,他只知道死记硬背,从不去理解到底是什么意思。比如,那堂课,老师问机械的定义,兰彻的回答很简洁,而沉默者完全照课本背诵了一长段,得到了老师的嘉奖,而兰彻被赶出了教室。之后,那个典礼发言,更是把死记硬背的做法讽刺到极点。后来十年之后吧,沉默者当了副总裁,以为自己成就最大,肯定压倒兰彻,所以一路都是一副小人得志的嘴脸,然而结局出乎意外(当然,不出观众的意外,导演在神化主角,怎么可能让他混得比反面人物还差),兰彻居然变成了那个需要自己去巴结去讨好的那个拥有400多项专利的科学家。

  总体上来说,这是一部很容易让人感动的轻喜剧吧。在这部电影里面,有浓浓的兄弟之情,有纠结的父子之情,当然还有淡淡的爱情。兰彻在莱俱的病床前卖力表演,只想让莱俱早日醒来,法涵在家中最后和父亲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整部片子,通过兰彻这个几近完美的人,和老师院长之间的一次次冲突,批判和讽刺了现行的教育制度和社会现状。学院的第一名,那个不用寻常学习方法的人,那个把现在的学校戏称为“训练”而不是“教育”的人,其实是个事实上不存在的人。呵!这对于现实,是对大的讽刺!成绩最好的,反而是冒名顶替来上学的,这是莫大的讽刺啊!片子中采用过去和现在两条线交叉拍摄的手法,过去是回忆大学时候发生的事情,现在是根据十年前的约定,寻找兰彻的过程。很多地方用到了夸张的手法,比如刚开始的那段进入校园在屁股上盖邮戳。并且导演用很形象的画面表现出人物的内心,比如当莱俱想象父亲骑着琵亚的摩托车的情景,比如琵亚思念兰彻的时候,感觉到电视中每个人物都是兰彻。剧情非常连贯,前后起伏大,扣人心弦吧。在中期之后。有波折,但是结尾总是好的。比如他们因为偷试卷被赶出学校,那个夜晚正好大雨,正好琵亚的姐姐临产,所以给了一个救赎自我的机会,最终获得圆满的结局。这就是电影。在现实中很难发生的事情。剧情前后呼应,比如那天琵亚闯入兰彻的宿舍,想和他接吻,说,不知道接吻时会不会碰到鼻子。剧终的时候,他们接吻之后回答了这个问题。

  这部片子,声效不错。尤其是刚开头的时候,他们刚开车去寻找兰彻,俯拍的那片森林,配上那段音乐,绝对是经典。可能很少接触印度的音乐吧,很多配乐感觉都不错。片子中有一段,他们开车的时候,路上一边是山,一边是河,路边有石墩拦着,突然让我想起去泸沽湖的路,也是这个样子吧。

  这部片子,有几个不足的地方。首先,语言混乱。在一种不知名的语言中夹杂着英语,总是偶尔来几句我听得懂的英语。其次,开头的剧情,不连贯,有值得改进的地方。还有,开头那段拍得感觉就像MV,很无厘头,和整部片子的风格大相径庭,是个败笔吧。有一部分可能是印度的文化吧,比如脱裤子,比如那几句什么“供奉”的,外国人很难理解。这不算不足吧,只是一点点意见和感受。总体来说,是部十分经典的好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