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自己的诗意电影《月光男孩》观后感

时间:2021-08-31

  寻找自我是本片中的重要命题,胡安告诉喀戎要用一生去寻找关于自己的答案。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月光男孩》观后感,希望对你有帮助

  寻找自己的诗意电影《月光男孩》观后感一:

  《月光男孩》有着一种伤感但宁静的气质,所有的创痛没有以粗粝的面目示人,相反片中多有留白,给观众更多的想象空间。它像是一个窄口大肚的瓶子,切入口小,但内容多元且丰富,一个穷困的黑人同性恋男孩的成长故事里牵扯着美国社会几多难解的现实问题,娓娓道来间,触动人心。

  《月光男孩》是巴里·杰金斯执导的一部剧情影片,由马赫沙拉·阿里、娜奥米·哈里斯、安德烈·霍兰德等主演。讲述了一位黑人同性恋者从童年到成年的经历的故事。影片于2016年10月21日在美国上映。该片获得第8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改编剧本奖。

  对于熟识华语电影的观众而言,影片的气质大有似曾相识之感,原因首先要拜镜头语言所赐。影片甫一开始便一反黑人题材搭配碎片化剪辑的刻板套路,以超360度跟拍长镜头和灵活的调度带来对人物进行近距离关注。这番追紧的近观,不乏杜可风在王家卫电影中的招式,尤其导演坦言将王家卫作为电影上的崇拜者和引路人,更让人想到他全方位的致敬意味,尤其片中情节和感觉总有冥冥中《春光乍泄》与《蓝莓之夜》的质感,比如喀戎和凯文阔别已久的重逢戏,似乎有着《春光乍泄》里张震与梁朝伟的人物基因。而那首西班牙歌曲《Cucurrucucu Paloma》,也曾在《春光乍泄》里释放异彩。蛛丝马迹的共通,最是影片弥散的气质,因为镜头感、留白、空镜等等的化学作用,其内在的热切、暧昧与人物本身的孤立在出离之间滋生出莫大的情节张力。

  童年、少年、长大成人,三段式的书写,我们目睹了一个备受冷落的黑人孩童如何在家庭缺失、学校霸凌的环境下寻找自我。喀戎是一个肉体和精神上的双重孤儿,父亲缺失,母亲吸毒,毒贩胡安的出现成为他生命中唯一的曙光。对于这位精神之父,影片其实并未有更多的着墨,唯一被镜头重点关注的是胡安教喀戎游泳,仰拍的低机位赋予胡安父的位置,整场戏甚至带有着宗教般的肃穆之质,犹似教堂的洗礼。

  精神之父带给喀戎的生命印迹以不着痕迹的方式潜隐,许多年之后,等他长大成人,胡安成了他外在的自我防护性的形象:满口金牙、金链子、金手表、还有车里的皇冠……所有这些都曾属于胡安的符号,此时他复制到自己身上,其实仍然还是躲在精神之父的背后。他把自己化妆成硬汉,也即是一种男性气质的外在表现。如此这般,一个人在社会中才能获得所谓的“正常”身份。也正是从这一角度来看,片中着墨颇多,也最具直观暴力色彩的少年时光里,学校凸显成为一个最正常的社会缩影。在那里,同性的同义词是变态。少年时代成为喀戎身体上最受伤害的时期,事实上其精神创伤也同样深重。海滩夜晚与凯文的初尝性滋味,成了喀戎心理产生悲剧的导火索。校园里的所有谩骂和拳脚相向,并非年少者无处释放荷尔蒙的外化,而是一种最真实的所谓“正常社会”对于“正常”性别取向的态度。

  寻找自己的诗意电影《月光男孩》观后感二:

  《月光男孩》:一个黑人男孩从小瘦弱怯懦,有个卖身吸毒的妈,被周围的黑人小伙伴排挤欺负,青春期爱上了自己的男同学,在第一次报复欺负自己的同学后被送到少管所,出来后成长为一方毒贩,男同学一通久违的电话唤醒埋藏心底的爱,两人在餐馆扭扭捏捏的叙旧,直到最后一分钟终于表白,互相依偎,剧终。

  的确无关种族,从头至尾的冲突都无关肤色,而且本片全是黑人,男孩受到的歧视也是来自身边的黑人同伴,但是在影片行进到1/5处突然点题“黑人到处都是,月光下的黑人男孩是蓝色的”,莫名其妙,这种刻意地选角和强调本质上算不算一种歧视呢~

  如果说它是同志片,只能说失望,蜻蜓点水浮于表面。唯一认真描写这个点的就是他在餐厅逃避压抑自己呼之欲出的爱意。如果要把它算成奥斯卡历史上第一部lgbt最佳影片,我不服。心疼安叔的《断背山》和我大爱的《Carol》。

  全片看完,应该就是三段式在讲一个男孩的际遇,前面的节奏较为拖沓,衔接凌乱生硬,这类成长类文艺风还是推荐《boyhood》。

  非要去凑种族、lgbt、毒品的冲突,看似面面俱到,实际上讲的都不深入彻底,当然,这就是Plan B的特色,想想它当年为冲奥而做的《为奴12年》、《狂怒》等主旋律“佳片”,也就不足为奇了~

  寻找自己的诗意电影《月光男孩》观后感三:

  这是最简单的故事,却又是最深邃的故事;这是由最私人的经历所编写出来的生活,却又诉说着人类最普遍的生活;这是最特立独行的电影,却又是本年度最依靠光与影打动着观众的电影。

  这是《月光男孩》,很可能是2016年最好的电影,甚至很可能没有之一。

  《月光男孩》

  《月光少年》是黑人编剧型导演巴里•詹金斯时隔八年为大家带来的第二部长篇电影作品。跟他上一部作品《忧郁的解药》跟踪一对突然互有感觉的陌生人仅仅一天不一样,《月光少年》跟踪的是主角从男孩到男人的转变。而这部电影细腻的剧本,则改编自黑人剧作家,同时是麦卡锡天才奖得主的泰雷尔•麦卡雷尼的舞台剧作品。

  我试图寻找与这部电影一样华美的语句去总结它的剧情,但却无功而返。《月光男孩》讲述的可以说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故事,而它诉说这个故事的方法则是那么的工整。我们分别跟踪主角塞隆在小孩,青年,男人阶段的三段经历,籍此试图去了解他的一生。虽然打着“这是一生的故事”这个旗号,电影却在三个阶段之间有着大量的留白。我们甚至只能看到塞隆生命中简短的几天,以及那些为数不多影响着他生命的人。而电影中他的三个生命阶段,则由黑幕硬生生地隔开。每当我们沉浸在故事中为他的生命而感到苦楚时,黑幕总是伴着玄妙的蓝点或者红点到来。仿佛在预告将要进入下一个阶段的同时,不断提醒着我们眼前的仅仅是一部电影而已,无论它是多么的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