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青春派》观后感(2)

时间:2021-08-31

  【篇四:《青春派》观后感】

  当年是因为对一个女孩的承诺而支撑着我熬过了暗无天日的高补生活,后来也是因为那个女孩我选择了生活四年的那座城市和那所大学,尽管后来终究没在一起,但是每想起高中生涯,那段故事总是会占据很大的空间,所以,当看到《青春派》里居然在高补生活中被黄晶晶的一举一动所左右,看到居然为了对方一条若有似无的短信而欣喜若狂,为对方一个小小的谎言而坐立不安时,我认定,这里面讲述的才是我的青春故事。

  不是每一个人都有勇气像居然那样在拍毕业照的时候,站出来向心仪的女孩表白,也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单纯到只为少年怀春而放弃高考,放弃那样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居然展现的是一个肆无忌惮的青春。看着座位前后无数次的传卷子的场景,仿佛把我带回到那个只会低头做题无暇抬头望远的年代。上大学遵循“及格万岁,多一分浪费”的宗旨,而高三却是永远在为自己没能多考一分而捶胸顿足。你身边的死党总有一个是老师常常拿来教育别人的反面教材“你想学XXX么?人家又不用高考,人家老爸是谁谁谁,人家将来又不愁饿死……你行么?你们行么”在那个既朴实却已经开始拼爹的年代,好像只有全身心备战高考才是唯一正经的事情。

  一年以后,同样的毕业典礼,同样的居然喊停了正要准备拍照的全体师生,同样的泰戈尔,却讲出了不同的话。居然对撒老师说,我们不会忘记你,因为我们是真的恨你,我们不会忘记你,因为我们是真的爱你。相较一年前,居然和他的小伙伴们长大了,成熟了,如果说一年前的表白,是为自己无处安放的青春画了一个激动的感叹号,那么一年后的告白,则是为自己的高中生涯画上了一个平静的句号。句号没有感叹号那么感情强烈,可是那句歌词怎么唱来着:平平淡淡才是真。而且,一年后的泰戈尔名言,居然没有抄到手上,也在说明,或许,第二次的告白才是刻骨铭心的记忆。

  刘杰导演很好的把握住了影片的节奏,既没有让高潮来得太早而让影片慢慢归于平庸,也没有刻意的设置煽情的台词和桥段赚取观众的眼泪。一切就那样自然而然的发生了,居然是每一个有过高中或者高四生活的男孩子的缩影,有那么一个暗恋着的清纯女孩,有几个总能一拍即合的狐朋狗友,有那么一个让人恨之入骨的班主任老师,有一间恨过也想念过的教室……然后很多年之后,当你怀念这段生活的时候,也许不会记得那个清纯女孩的样子,却能清晰的忆起当时心跳加速的感觉,狐朋狗友们不再常常联系,可是想起来却还是暖暖的感觉,也许忘记了班主任老师姓什么,可他(她)当时站在讲台上怒不可遏的情形却恍如昨日,那间让人恨之入骨的教室,却好像再回去看看,看看曾经坐过的位置如今是坐着学弟还是学妹?

  这样的青春故事不靠意淫,而是切切实实,但却并不让人觉得满眼尽是苦楚。《青春派》让人感慨,感慨完之后还会潜藏在内心里久久不能释怀,因为这里讲述的正是这一代人的青春故事,试问,谁能轻易释怀自己切实经历过的青春?

  【篇五:《青春派》观后感】

  几日前,受崔瑜琢老师邀请,在金棕榈的懊怡影城提前观看了电影《青春派》。观影结束后,崔老师问我,怎么回?我说,坐公交。但下楼之后,我便决定走着回去。这部电影,是有让人走路去思考的冲动的。从观影到今天我写文章分析这部电影,已经过去几天,这几日的沉静,让我更能理性而非感性地去赞誉该片了。

  我在最近的一期一周酣的解说词里边说,当下的青年,缺少真正属于自己的青春电影,《阳关灿烂的日子》是上世纪北京大院的,《那些年》是台湾青年的,《致青春》是70后的,《小时代》是闭目塞听自我意淫的……我们为什么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青春电影呢?因为“高考”这个带着血痕的明刀在暗地里抹杀我们的青春。如果青春电影对这种刀光剑影避而不谈的话,那电影也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小时代”。

  当然,在院线可以看到的电影中,也曾出现过一部反映高中生高考事情的电影,叫《全城高考》,也有恋爱,也有一点青春叛逆,当然,少不了一些孩子的“问题家庭”,少不了一个一心一意的班主任等等。但该部电影,将我们的高考青春写的过于轻松,把真实的“蹂躏”感弱化了,因此,于观众的审美评断中,失去现实性,属于意淫作品。不可以弱化高考对我们高考一代的蹂躏感,是该类型电影必须要面对的。《青春派》正好直面了这种要求。

  该部电影之所以能感染我们,应该有以下几个情感优势。

  撩拨初恋

  《青春派》与《那些年》近似,塑造一个初恋的人物形象,作为观影者的感情寄托,从而造成一种既定事实——我们在观看剧中的主人公羞涩恋爱经历,同时怀旧自己的曾经美好。这种移情效果,于“干干净净”的恋爱方式上,最为有效。当然,我并不认为发生肉体关系的恋爱便是不干净的。只是从人的审美角度上讲,意淫的羞涩总是美好于真刀真枪的战斗。抓住了影迷的这种心理诉求,《青春派》通过展示一段高四悲催恋爱经历的方式,来完成了让观影者去自觉体验的艺术展现方式。

  这种对初恋的撩拨,又是现实主义的。男一号与女神的神交,首先面对“高考”二字的折磨——老师给母亲打小报告;母亲当面讽刺女神姐弟恋;男一号神魂颠倒,致使考场失利,重新回归到一种恶魔般的复读中去……经历高考的一代都很清楚,我们一边渴望恋爱,一边又对“恋爱”这两个字惧怕的要死。因为我们总觉得,恋爱简直是高考的死对头了。当然,我们这种感觉,是高压的环境强加给我们的。

  在高考高压下的恋爱,哪怕是失恋,单相思,于大陆学生看来,都是既带着叛逆气质又有着唯美精神的。所以,在这种坏境下,“撩拨初恋”,无疑可以撩拨到每个有高考经历的人心尖子上去的。

  直逼高考

  在“高考”这个主题面前说真话、讲真故事,才算是及格作品,不然,便是创作者的自我意淫。“高考”是每个经历者的情感点,害怕被提及,但又潜意识中期望被提及——这是一种有伤的快感。《青春派》无疑能够带给过来人这种快感。它没有弱化高考对参与者造成的精神伤害,也没有美化任何的“努力学习”,与之相对的,更没有丑化高考,否定高考有可能(我说的是有可能)带来的命运的改变。这种一碗水端平的叙述方式,是现实主义的优秀技法。

  现实主义,带来了事件还原的真实感。恋爱的冲动、叛逆的躁热,与“高考”这个活动要求正好针锋相对,一个巨大的故事矛盾摆在面前,且这个矛盾,每个参与过的人都直面过——基于此,《青春派》取得了题材上的亲近性,与观影者有关。

  但是,《青春派》的叙事角度,又最终超越了高考,没有让这两个字一直重压在主人公的故事起伏之上。走出高考,一片豁然。其实,人生除了“高考”两个字的重压之外,我们会发现还有各种各样的“两个字”重压我们,让我们丧失爱情、丧失青春……但是,在重压之下的超越,无疑是很重要的。不能着急否定什么,但一定要试图去超越什么。这便是该部电影的好处。

【影片《青春派》观后感】相关文章:

1.青春派观后感随笔作文

2.《青春派》观后感范文

3.《青春派》观后感作文

4.《青春派》500字观后感

5.作文:《青春派》的观后感

6.电影青春派观后感

7.《青春派》观后感4篇

8.关于青春派观后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