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球奖最佳剧情影片《月光男孩》观后感「」(2)

时间:2021-08-31

  金球奖最佳剧情影片《月光男孩》观后感二:

  《月光男孩》顶着黑人+同性恋+贫困+毒品的四顶政治正确的帽子,看起来就是非常投机地奔着奥斯卡去的,尤其是在去年缺乏黑人电影入围的舆论压力之下。然而,这却是我看过的第一部没有宣扬苦大仇深的黑人电影。

  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这部电影里完全没有白人,话题里也没有任何黑人作为一个种族被欺负的内容;其次,主角塞隆虽然常被欺负,但影片呼唤的不是平权斗争;塞隆的家庭经济情况诚然不佳,但不是要刻意夺人眼球的一贫如洗;塞隆的社区毒品泛滥,但毒品更多地是作为塞隆周围矛盾的媒介,而不是痛陈毒品如何毁掉一个社区。

  那电影主旨是什么呢?这是一个个人成长的故事,只是这个人刚好是个黑人同性恋,一个很少在人们视野中的群体。

  电影的海报是三个面孔的拼接,这个人的故事也被分为三段:Little,Chiron,Black。是他的三个名字(绰号),也是每个年龄段的特征所在。

  塞隆第一次出场,就是被一群熊孩子追着欺负,因为他瘦小(Little)。而沉湎于毒品的母亲并不能给予他关爱和保护,反倒是偶遇的胡安给了他第一次坚实有力的支持,并且是长期持续的支持。胡安教他游泳,就仿佛是基督教的洗礼一般,给了他新生。

  然而,脆弱的人总会特别敏感,他发现了胡安的营生-贩毒,却是母亲吸毒的罪魁祸首。瘦小而敏感,早早发现了世界的复杂,就是这第一段的基调。

  第二段的标题就是他的大名Chiron。这象征着在这一段,他找到了自我。上了高中的他,依旧沉默寡言,依旧被随时欺负,一滩烂泥般的母亲也不见起色,而曾经保护他的胡安也离开了他的世界。看似一切不能更糟,但在从小的玩伴凯文那里,他找到了新的寄托所在。当年在迈阿密的大海中,胡安给了脆弱的他第一次有力的支撑,但同时也把他的内心包裹封存了起来;十年后,在迈阿密海滩的月光下,他才在另一个人面前,真正释放了自我。

  然而,他的世界注定复杂,凯文迫于压力,第二天就背叛了他。这锥心的打击终于让积累了十几年的怒火爆发,也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

  第三段的标题Black,意味着塞隆最后成为了典型的黑人。一反当年的瘦弱模样,我看到的是一个戴着金链子,开着肌肉车,武装到牙齿的肌肉男,更操起了当年胡安的勾当-贩毒。从他对手下的一番戏弄,也看出他十分老练。正当我疑惑这是不是Chiron时,他接的两个电话揭晓了答案,也揭露了今非昔比的他的两个心结-在自己需要爱时缺席的母亲,和自己真心付出时逃避的凯文。这一段,就是他尝试解开这两个心结的过程。在接到凯文电话的那一刻,这个黑道老大瞬间变回了当年青涩的模样:沉默,小声,一句话不超过三个词,那是他心里澎拜的记忆,也是刺骨的痛。

  两人见面的情节,许多评论说篇幅过长,节奏缓慢,我却觉得恰如其分。这辈子唯一碰过自己的心上人,还是同性,十年未见,对方还结婚生子了,如今彼此是什么态度,自然只能万分小心,一点点试探。塞隆的世界注定复杂,虽然他在母亲的忏悔前流泪了,虽然他在凯文的肩膀上呜咽了,也许心结能够解开,但逝去的总是逝去的,人生还是很难回到自己想要的模样。他的心底,仍然是那个月光下映着淡淡蓝光的男孩。

  不难看出,这部电影充满了细腻的情感。摄影对这份情感的表达功不可没,我们时常能看到Chiron的特写浮在虚焦的背景之下,很直接的感受到Chiron是影片的焦点。在泛红的灯光下,无声的人物慢镜头,或是母亲的谩骂,或是凯文点燃一支烟,或是重逢一夜凯文家门口树影间的海滩的遥遥召唤,来来往往之间,仿佛有那么几个时刻,我真的感受到了Chiron的世界。当然,也感受到了王家卫附体。

  然而,王家卫附体带来的副作用是,极端的作者个人化。这就注定了每个桥段只能让小部分观众感同身受。这也是只有前文提及的几个时刻,让我真的感受到了Chiron的世界的原因,也是其他评论提出的一系列“缺点”的原因。而鲜明的三段割裂的叙事,又仿佛侯孝贤附体,的确能把注意力集中在微观层面的细腻之上,但也让我们只能看到Chiron的一部分,而无法从更完整的角度来体验他自己。这一点《海边的曼彻斯特》明显做得更好。

  但总而言之,这是一部细腻地关注个体,而没有声泪俱下地呼喊口号的黑人电影,实属难得。
 

【金球奖最佳剧情影片《月光男孩》观后感「精选」】相关文章:

1.2017奥斯卡最佳影片《月光男孩》观后感

2.影片奇迹男孩的观后感

3.奇迹男孩影片观后感

4.2017北美新片《月光男孩》观后感

5.黑人小清新电影《月光男孩》观后感

6.寻找自己的诗意电影《月光男孩》观后感

7.黑人同志电影《月光男孩》观后感

8.奇迹男孩观后感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