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历程》观后感

时间:2021-08-31

《自闭历程》观后感

  在看完一部作品以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是时候写一篇观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观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自闭历程》观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自闭历程》观后感

《自闭历程》观后感1

  电影到一半时,女主毕业了,也同时打开了第一道门,她成功的独立的上学和交际,从害怕人群密集,噪音,小时候遇到刺激打人,到后来不断的旋转使自己平静下来。后来暑假到了姑妈的牧场和牛接触,使用的是牛的镇静方式。后来去寄宿学校,自己制造“拥抱机器”(就是牛的镇静方式),第一次被学校发现砸了,第二次姑妈到学校据理力争,留住了,女主找到了与自己合拍的室友,也找到和和自己相处和社会相处的方法,毕业的时候是优秀毕业生,初露光芒,台上一番话,调理清晰,对自己肯定,也认识自己。

  实习到工作阶段,1970年代的美国,还是男子的社会,被阻挠,被嘲笑,被蔑视,女主依然热爱自己的事业,致力于牧场的控制系统,如何有效的让牛有尊严的死去,途中遇到一道道门,换男装,毛遂自荐,快要爆炸的时候开了一晚上的车去找人生导师沟通,和妈妈沟通,在遇到每一道道门的时候,女主都是害怕的,但是想要改变的决心大于害怕,她踏出去了,打开了一道道门,行业因素,同事都是男性,一人一句密密麻麻的否定质疑和藐视,女主都耐心专业的解答了,一次次的踏出改变,让女主更从容的和社会相处和人类相处。电影最后的全国自闭症大会,女主光芒四射,拿起主持人传来的话筒,一步步走向最后一道门。

  女主妈妈

  爱和责任,大概不足以形容妈妈的伟大。电影中女主4岁还未说话,反应和性格和同龄小孩有异,妈妈带去看医生,医生诊断是因为缺少母爱和陪伴,是婴儿期精神分裂,是自闭症,妈妈有良好的学识和对陪伴孩子4年的经历,没有盲目相信医生的诊断,同时付出更多的爱和理解,事实证明女主成长的很好。和女主沟通,是倾听,是理解,是开导,也是换位思考,天使一般的妈妈。当然,因为太害怕,姑妈也一直陪伴着妈妈,适当的放手就是更好的成长,原来每一位妈妈都会经历这样的时候。女主第一次拥抱妈妈时,哭得哗啦啦的,平常的拥抱,有时候竟然这么珍贵难得。

  姑妈

  比妈妈大胆,但是同样爱女主的姑妈。大学前夕的暑假,女主和姑妈一起度过。姑妈有自己的牧场,女主在这里第一次接触到牛,还发现了新的平静方式。一开始以为姑妈是“坏人”,后来理解姑妈的爱似牡丹,灿烂而且热烈,妈妈的爱似梅花,持久而且暗香。和妈妈是好姐妹,有开导妈妈让女主踏出社会。

  科学老师

  女主的启蒙老师,是明灯也是朋友。理解女主并发觉她的潜力,鼓励女主上学,开发自己,女主也开始理解人类社群。一道道门就是老师说的,一扇门为你打开一个崭新的世界,一切你所做的就是下定决心穿过它。

  室友

  天使一般的室友,是视障人士,聆听和理解认同女主,是很贴心的小天使。戏份不多,但都对女主影响很大,是女主的第一位朋友,也是女主的迷妹。唯一能感受发生了什么的人,能感受到女主要实现什么的人。

  女主

  很多紧张的时候,是自我缓解或者是和妈妈沟通,和科学老师沟通,女主不怕改变,从她一次次勇敢的打开一扇扇门就知道,热爱永远大于怯弱,她更害怕没有做自己的事情。很多事情还不能理解,但她仍想让她的生活有意义。很喜欢女主,撞破南墙不回头,孤勇聪明,执着还细腻。从小知道自己和其他人不一样,接受这设定也一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更让自己喜欢的事情有价值,真棒。

  电影细腻真诚,节奏张弛有度,影片故事深刻,值得回味的好电影。

《自闭历程》观后感2

  坦普尔在应该得到拥抱和抚摸的年纪得不到满足,所以自闭,也害怕别人的接触。四岁了还不会说话,所以别人无法了解她思考世界的方式。在别人看来是多么可怜的孩子。看着坦普尔为了获得平静而自己做了个机器的时候,我猜测,她的妈妈应该会帮助她克服恐惧,融入人群,这确实是普通人的想法,而影片让人意外。坦普尔自始至终都是个自闭症患者,她甚至为了验证那个机器的合理性而做实验写论文。这看上不合常理,我甚至可以想象这片子在中国拍的话,肯定会被妈妈打着“你不可能一辈子靠机器过活和我这都是为了你好啊”的旗号来克服恐惧。这部电影似乎有种在向自己的缺点妥协的味道。每个人的生命都有不完满的地方,有些不完满可能会伴随一生,那么要用什么态度对待?影片告诉我们,无法改变那就让他在那儿吧,看看自己的优点,然后尽量地发挥他。坦普尔思维异于常人,这让她在普通人不擅长的领域,获得另一番成就。

  影片也没有一味对自己的恐惧妥协,而是将这种恐惧化为意象——门。当坦普尔勇敢地打开一扇又一扇门时,一片又一片新的天地随之而来。所以,这也是一部励志片。面对困境,有时候只要再勇敢一点就能过。当他不敢与陌生人说话又非要说出自己的想法时,当她鼓起勇气走出宛如断头台的自动门时,她只是比平时多了一点勇敢。我们也可以。

  坦普尔不知道怎么和别人交流,也不懂得察言观色。而动物是简单的,所以她喜欢和动物打交道。让人玩味的是,她唯一的同龄朋友是个盲人。盲人当然不需要和她耍心眼。镜头在牛的脸部特写时,看着他们的眼睛,我有一种莫名的感动,他们显得很善良,也许只是因为他们不说话,这让我怀疑语言的意义。人类社会的语言当然很伟大,但这是不是其实也增多了误解。坦普尔的工作更是充满了人道主义精神。她在姨妈家和牛过了一个暑假,让她觉得快乐。她也看过马死在面前。所以很能理解她之后的工作,她趴在过道上模拟牛的感受又根据自己观察世界的特点设计出充满人性的过道。虽然牛一样会被屠宰,但至少让这个过程显得平静。她是真正的爱动物。

  按照常人观点,坦普尔绝对是个异类。对待异类,大部分常人如她的室友同学老师也是不理解的。普通人拥有普通的眼界,看到的世界是大致一样,当有人提出不同意见时,群起而攻之。这部影片就结结实实地打了普通人一巴掌。我们该想想:对于那些不一样的人,我们是不是应该多了解他们的想法,更何况,有名言说: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

  坦普尔在自闭症大会上发言,其中一句让我很有感慨:不管是在家还是学校,举止和规矩都很重要。这句话又打了普通人一巴掌。普通人对待异类,尤其是精神问题的异类,有时候会有一种奇怪的善良:那就是认为他们有病,所以有些不合规矩的举止是正常的。当然不要钻牛角尖说不是说要包容异类吗,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我们要包容的是异于常人的思想,要坚持的则是做人的基本规则。举例来说,如果一个异于常人的天才爱杀人,那我们就不应该包容。

  此外,比包容更重要的是爱。坦普尔妈妈对她的爱很伟大。影片没有过多妈妈是如何教会坦普尔说话和遵守基本规矩的,但这个过程必定世间难得。就现实而言,并不是所有自闭症患者都能成为伟大的人,也许就是最普通的自闭者患者,那么,爱显然更重要。

  这是一部很丰富的电影。这个世界上有很多易于常人的人,这部电影应该只是个开始,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