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2)

时间:2021-08-31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范文4

  “教育不仅仅是为了知识,爱才是果实。每一颗心都需要爱,需要温柔,需要宽容,需要理解;每一个孩子都来自纯净无邪的地方,永远都应该是人间万分疼惜的珍宝。”这是克莱蒙·马修对教育的真正含义的理解,更是他对爱的理解。这句话激励着我们,也让每个人感受到了生命中爱的存在。

  雨果曾说:“人间如果没有了爱,太阳也会熄灭。”爱就是点燃太阳的火把,驱散生命中的困难与挫折,既温暖了别人,也升华了自己。人生因爱而绚丽,社会因爱而和谐,世界因爱而美好。爱,撑起心灵的蓝天。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爱,是一种宽容。

  当爱因斯坦的“天才”还没有发挥出来,还显得很笨拙的时候,他的父母并没有因为功课不好、被学校开除而责打他,而是给他一个很宽松的环境,循循善诱地协助他成长和发展。正是这种宽容的爱,激发了爱因斯坦的潜能,创造出了一位有着辉煌成就的伟人。

  “宽宏精神是一切事物中最伟大的”,面对这些“可怕的学生”,马修没有选择暴怒,也没有选择冷漠,而是选择像爱因斯坦的父母那样理解他们、宽容他们。因此,他才能成功将这些学生感化。这种精神是难得的,亦是可贵的。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爱,是一种信任。

  马卡连柯曾经劝说一批家境困难的学生重返学校,然而,当他发现跟在他身后的队伍越来越短时,他没有怀疑这些学生,而是相信他们总会回来。终于,这些学生在他的感召下全部返回学校,并被马卡连柯培养成有用之才。这不仅是因为他对学生的关爱,更是因为只有自己的信任才能换来他人的信任。

  古人云“不精不诚,不能动人”,信任是爱的最好的表达方式。选择信任就会赢得尊重与支持,因为只有信任才能经得起事实与历史的考验。马修的信任与马卡连柯异曲同工,当窗口飞出一只只载满爱意的纸飞机,你不感动吗?

  天下为公,亿兆己任。爱,是一种平等。

  在苏霍姆林斯基领导的巴甫雷什中学里,人们形成了这样一个观念:就是相信一切孩子都能被教育好。在他的观点中,世界上不存在差生,在遇到难以教育的学生时,他不会歧视这些人,而是用平等的眼光、平等的态度对待他们。他一生教育过一百多名类似的学生,而且教育过程也异常艰辛,但是他成功了,原因就在于平等与博爱。

  爱是重要的,平等的爱尤为重要。马修也践行了这种精神,让每个人得到了应有的关爱。他没有否定或放弃任何一个人,即使是他所教班级中最难以教育的学生也一样,在他的教育下获得最终成功,正像他所说:“永不放弃,前方总有希望在等待。”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爱,是一种平凡。

  张玉滚从师范专业毕业后,放弃了更好的就业机会,回到家乡致力于山区里孩子的教育。尽管生活条件艰苦,但他一直坚持工作,从不懈怠。他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用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感动了无数人。山区里的生活让他失去了更好的发展机会,他也从此陷入了平凡之中,但是他对孩子们的爱却不是平凡的,因为他在意的并不是名利。

  “伟大的灵魂常寓于平凡的躯体”,马修本来可以利用自己的才华赚钱,然而,他没有这样做,他将自己的才华全部献给了爱和教育,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和张玉滚一样,选择了平凡,就注定选择了一种伟大,选择了一个问心无愧的归宿。

  梵高说:“爱之花开放的地方,生命便能欣欣向荣。”马修对孩子的爱,让这个如“塘底”般破败不堪的寄宿学校,曾经阴森可怕的房屋,布满灰尘的操场,混乱不堪的教室,增添了一丝灵动和快乐;也正是这种强烈的、不可磨灭的爱,让看似不可挽救的“放牛班”的孩子,懂得了自己值得享受宽容和善意,值得被爱、被期待,值得拥有一切美好的东西,更值得迎来人生中真正的春天。这个春天,不仅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更是这些孩子冲出牢笼、冲出暴政,再次感受人生意义的时刻。

  爱,如阳光般温暖,如山峰般伟大,如草原般宽广,如海洋般深邃,爱让每一个人站在世界的中央。为了生命中的向往与不懈追求,学会爱吧,撑起心灵的蓝天!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范文5

  “永远不要说永远,总有东西要去尝试。”没有什么是永恒的,未来是什么样子,我们无法确定。就像马修老师和那些孩子,马老师用一个小举动改变了孩子的一生,或许连他自己也不知道。世上没有绝对的坏,只是缺乏正确的教育。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教育不仅仅是录取通知书,而是捧出一个有个性的人。

  爱因斯坦,小时候是个既愚蠢又不善于表达的男孩,曾被认为是智障,但在叔叔的帮助下成为了大科学家;爱迪生,在读书时,所有人都认为他将一事无成,被学校开除后由母亲独自教学,让他成为“发明大王”;达尔文小时候成绩一向不好,整天只顾着玩,他的父亲对他无比气愤,可他在努力之下成为一名生物学家。所以,别气馁,保持自己独特的个性,终会成功。

  坚持自己的优点,如莫翰奇那样,从被挖掘出音乐天赋到成为音乐家,教育的启蒙真的很重要。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马修老师功不可没。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教育不仅仅是多少升学率,而是追求学生的发展。

  富兰克林·罗斯福曾认为自己是最不幸的孩子,可他的父亲一直默默鼓励他,告诉他生活的方向;林肯从小的教育就是独立,就算摔倒,也要自己爬起来;李四光在帮妈妈干农活时,时时刻刻都在动脑,最后在地质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可见,正确的教育比生活环境更重要。

  马修老师用音乐把一群问题少年变成好孩子,在音乐的熏陶下,让原本无望的人生充满了欢乐。可见,教育不仅仅是评比的数据,而是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马修老师眼里没有坏孩子,所以放牛班有春天。

  古今中外,又有多少教育值得反思。氢弹之父直到三岁才会说话,别人一度以为他是傻子;数学家庞加莱的智力测验很差,被认为是低能儿;英国保守党前首相梅杰,在高中被迫退过学……许多伟人成功前都被否定和嘲笑过,而他们之所以有远大前程,就是因为教育从来不相信他们“坏”。

  凡事都有好和坏,一个孩子如同一张白纸,有怎样的教育就有怎样的人生。“放牛班”的春天是一个奇迹,也是天下所有“坏”孩子父母期待的奇迹。请相信,没有绝对的坏,只有绝对“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