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5)

时间:2021-08-31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范文篇10

  已播出的《舌尖上的中国》全部看了,精彩之余心里总是欠欠的——只是因为没有看到陕西凤县的浆水鱼鱼儿。

  陕西凤县,西有华夏始祖伏羲之地天水,西南有陇南地区,东南是富庶汉中,北连西岐关中之地是华夏祖先最古老的聚居区。历史上曾有“故道、善治、梁泉、河池、凤州、利路”等称谓,是黄河文化和巴蜀方化的交汇区,自秦以来总是与两当、汉中有关,或南或北的划来分去,直到清初才有今日凤县之称。

  浆水鱼鱼儿就是该地一个普通的民间小吃。常常是夏季食欲寡淡时制作——每逢酷热难耐的中午,一碗玉米面制作的浆水鱼鱼儿,浇上红红的辣子油,调上盐、醋等,不仅让人食欲大开,而且暑气顿消!

  03年曾携妻将子游过一次西安,专门请朋友寻访西安市哪家有做浆水鱼鱼儿的却未得。去年和十来个同学发小相约在凤县聚会,正值最热的七月,不想满大街仍未看到浆水鱼鱼儿的身影。探问原因,说是农村人自己家做的,拿来卖的很少。不免有点郁闷。

  说到为何偏爱浆水鱼鱼儿,还是和小时候的玩性有关。

  凤县境内有大小河流九条,较大的一是东西流向的安河,是嘉陵江的一级支流;另一条就是北南流向的小峪河,河谷开阔,人口众多,是工农业经济区,也是县府所在区域,更是我们孩提时代的最主要活动场所之一。夏季捉鱼,冬天滑冰,秋天赶兔子,冬天放野火,男孩子,女娃娃,光屁股的、穿裤子的,太多的欢声和笑语,太多调皮和青涩,太多狼狈和不堪……。我们这些支援三线建设大军的后代,留在这条蜿蜒河谷中的又何止是用童年少年时光一句话能涵盖的?那实实在在就是我们的故乡啊!

  去年仲夏的凤县小聚,总的感觉是既热闹又冷清。热闹是指县城的巨大变化,记忆中笼于细雨中的古朴小镇消失在颇有现代味道的城镇化的开发建设中;沿河的青砖石板路被水泥路取带,略有巴蜀民风的民居建筑被突然出现的羌文化元素替代。由于水量的关系,小峪河在流经县城的部分被拦成三截用于蓄水造景儿,虽然让县城看起来有了些许“傍水”的感觉,但也同时给了人一种打肿脸充胖子的印象。

  我们十来个人沿河分别向上向下而寻,山谷还是那个山谷,河水还是那条小峪河水,山风却已不再清凉,河水里鱼却没有看到一尾!记得小时放学很多都是沿着河边步行回家,无论春夏秋冬常常会蹲在河边掬一捧水解渴,男生还会专门捧起簇拥在河边的小鱼儿生生饮下,鱼儿蹦跳着拥进嗓子眼儿,那是怎样一种奇妙的感觉呀!赶上盛夏,也许会找个深一些的地方跳下却游个泳,再躺在沿河的堤坝上晒个太阳,晚归的路上再就手顺个果园里的苹果……还有比这更写意的童吗?

  记忆中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几乎年年夏天都不同程度的有山洪暴发,最大的一次是82年那一次,国内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宝成”铁路被冲断,据说还死了一些人,据多动用了直升飞机给县城运物质,据多……但那些并不影响那些孩子们的心情——哪怕是断水断电呢——刚好不用上学,可以没有作业地在家尽情玩耍;随着山洪暴发,抓鱼会变得更容易,洪水还会冲下来很多意料中和意料外的东西,据说某同学的哥哥还在洪水中捞起了一部便携式军用电台上交后得到了表扬。洪水过后河道总是会在峡谷中有所改变,会形成新的深水区也就是新的适合游泳的区段,甚至有的深达几米。每到周日,河滩里会有各式的人们或是网捕、或是电捕、或是走钓,年复一年似乎总有捕不尽的鱼儿。但这次全都没有了,不仅看不到一尾鱼,连一个没过腰深的水段也难以见到,也不见河底密布的、随波漂摆的水草。这样的水再清,除了我们这些游子,谁会去放胆掬一捧哪怕只喝上一口?

  ……

  同行的发小们唏嘘嗟叹心痛不已,我的心也真实地感到被什么东西踩踏着,甚至像一种长在心里的东西,被狠狠地齐根剪断。

  上世纪父辈们工作过的工厂,我们也曾去学工捡拾过废铜烂铁,搬迁后的原址说是现在在生了一家锌铝生产企业,周围村里青壮年有很多在这里打工。工厂的废烟使好几个处于下风向的村子不得不搬迁,同时也让河里的水质具有了某种毒性。这个厂也同时是县里的纳税大户。九十年代前,这里与富裕无关但安详、恬静;现在可能比从前富裕,却失去了安详恬情,失去了环境和健康。如果历史可以重新来过,可以重新选择,这里的人们会做何选择呢?

  我不知道,不是不愿猜测,而是真的不知道。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中国人从不缺乏纠错能力,几千年来炎黄的子孙们有多少隐忍就有多少暴发。但似乎每一次都刻意或是无意地留下了一些东西,可能为面子,也可能为传承或诏示自己受命于天的需要。天翻地覆是从引进马克思列宁主义开始的,从此就是凡事都要矫枉过正了,从文化传承到国家建设概不如此(为当政者讳,此和略去很多字)。

  所以,虽然希望是因地制宜、鱼与熊掌兼得,但不知是否还有这个机会呢?

  物是而人非,人的生命总是快过自然的演进。人是而物非,则是凤县小聚的最大感受了。尽管如此,还是不断的有人回去,回去,如同那时断时续的小峪河水,向南向南,直到挤出最后一滴。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范文篇11

  这几天,央视的“舌尖上的中国”凭借着高清的摄影技术,令人眼花缭乱,垂涎欲滴的美食,以及对热爱美食的中国人的描写,都令它狠狠地火了一把。作为一个小小的美食爱好者,看完了“舌尖上的中国”我不禁一阵感慨呀。在这里,我就和大家谈谈我的心得。

  食物,对中国人来说,一直是最重要的,所以大家都说:“民以食为天。”而美食,更是广大中国人民所追求的,中国人对食物尤其是美食的热爱恐怕可以居于世界之最。正因如此,无数的美食随着地域,时间,空间的变化也不断变化和改进。中国人所创造的食物之多,是不可数的。无论是湘菜,川菜,粤菜,闽菜,浙菜,徽菜,京菜都各有所长,都各有特色,有的以清新的口感,爽口的味道著称,有的则以香辣的味道,火辣的感觉备受好评。每个人对食物的爱好是不同的,有人喜欢的咸的,有的喜欢辣的,有的喜欢甜的,有的喜欢苦的,更有甚者喜欢闻起来臭,吃起来香的。每个人都对各地的菜系有不同的看法,像我,一个湖南人,就只吃得惯湘菜那香辣,浓重的味道,我到了青岛,北海那一带吃味道较为清单的海鲜,就很吃不惯。我认为湘菜,川菜,京菜都挺不错的,浙菜就不太对我的胃口了。但是,我同学就有很多喜欢浙菜和粤菜的。

  食物,真可说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就连性格都可以随着食物变化,像川湘一带的人,性格都如同川湘菜一样火热,开朗。食物,已经深深地烙印在了中国人的基因里,用舌尖品尝中国的饮食文化,食物也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不可磨灭的记忆。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范文11篇】相关文章:

1.《舌尖上的中国》的观后感

2.《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

3.关于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范文

4.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范文

5.英语作文:舌尖上的中国

6.舌尖上的中国2观后感范文

7.《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700字范文

8.《舌尖上的中国2》观后感范文

9.《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