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甲午甲午观后感(2)

时间:2021-08-31

  2.《甲午甲午》观后感

  11月所里组织观看了《甲午甲午》资料片,随着影片的播放,历史重现,沉重的感觉令在场的观众气闷异常,如鲠在喉。大清的海战史以及腐败的政府让我们知道其实战争的结局战前已经注定,只是没想到会败得如此惨痛,败得如此之惨烈,扯下了大清帝国最后一块遮羞布,让世人对清廷彻底失望,成为中国近代命运之拐点,在历史上留下了重重屈辱的一笔。影片为我们敲响了“勿忘国耻”的警钟,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的事实。

  《甲午甲午》展现的令人动容的画面,扣人心弦的段段解说话语,一段不堪的往事,将我们重新带入到了那个耻辱年代。

  观看过程中,我们不禁深思:为何,一个泱泱大国竟被弹丸小国屡屡所犯?为何清朝重金购买建造的海上力量屡屡战败?为何国人屡屡坐着战败桌前进行耻辱不公的谈判?

  一个泱泱大国,由于体制的腐败,闭门自赏,而日本用大炮强行轰开了国门,我们听到中华山河在颤抖,母亲在哭泣。我不禁为受苦受难的国人落泪。握紧拳头为清政府的不争、软弱气结。

  影片结束,我很庆幸生在这个让我自豪的年代,中国已不再是惧怕它国的旧中国,如今中国展现出强国之态,今日的中国,是一个更加开放的国家,经济、军事、科技、教育高速发展,并积极参与到处理国际事务中;特别是在国内国人参与政治的意识不断加强,科技方面也也取得很大的成就。

  现在,面对日本国内日益猖獗的右翼势力,面对100多年来的历史教训,面对日本要成为政治大国、军事大国的叫嚣,我们怎么能掉以轻心?

  影片简介:

  《探索·发现》档目组以《甲午甲午》为片名,并采取实地摄制、史料回放、动画再现、专家评述相结合的手法,挖掘中日对决胜与败的深层原因,反思甲午战争的教训。观看此片,据有深刻的警醒意义。让当代人牢记历史,牢记国耻,警醒现实,警示未来。

  《甲午甲午》(一)角力东北亚

  中日甲午战争为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甲午战争的结果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则使日本国力更为强大,得以跻身列强之列。

  《甲午甲午》(二)不宣而战

  中日甲午战争为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它以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日本明治二十七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至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日本称日清战争,西方国家称第一次中日战争/Sino-Japanese War)。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甲午战争的结果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则使日本国力更为强大,得以跻身列强。

  《甲午甲午》(三)龙旗飘落

  黄海海战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双方海军主力在黄海北部海域进行的战役规模的海战。亦称中日甲午海战、大东沟海战。1894年9月17日上午,中国海军提督丁汝昌率北洋舰队完成护送陆军去朝鲜的任务后,在返航途中到达鸭绿江口的大东沟海面,遭到日本舰队袭击,双方展开激烈的海战,“致远号”管带邓世昌、“经远号”管带林永生等率爱国官兵英勇抵抗,为国殉难。战事持续了5个多小时,北洋水师损失战舰5艘,但是主力尚存,日本海军损失惨重,企图一举歼灭北洋舰队的阴谋未成。战后,李鸿章实行了“避战保船”的方针,故意夸大舰队的损失程度,令舰队躲入威海卫港内,造成坐守待毙的局面,把海上的主动权让给日本。

  《甲午甲午》(四)悲歌涅槃

  甲午战败及《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从此走向更深重的灾难。中国失去了东亚大国的地位,半殖民化加大了!巨额战争赔款相当于全国3年的财政收入,清政府根本无力承受,只能向英法德俄贷款,不但利息很高,还要以海关、税收、财政的管理权作抵押。大面积割让国土直接导致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战后的几年里,外国纷纷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长城以北属俄,长江流域十省属英,山东属德,云南、两广属法,福建属日。而美国这个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则打着“利益均沾”的旗号,以支持日本为主要手段,谋求在中国的更大权益。战后朝鲜沦为日本的殖民地,成为日本对外扩张的跳板,中国东北部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台湾被日本割占,使数百万同胞,饱受欺凌50多年。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

1.甲午甲午观后感400字

2.甲午甲午观后感1000字

3.电影甲午甲午观后感

4.电影纪录片甲午甲午观后感

5.大学生《甲午甲午》纪录片观后感

6.纪录片甲午甲午观后感【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