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梦中国》第二集解说词:中流击水

时间:2021-08-31

  【解说】 在北京中山公园南门不远处,静静伫立着这座保卫和平坊。它的前身叫克林德碑。克林德是德国驻华公使, 在八国联军侵华时多次屠杀和绑架中国公民,清政府却要为他的死谢罪道歉,建立牌坊。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兴奋的人们推倒克林德碑,把它搬到中央公园,并改名为“公理战胜碑”。善良的中国人认为,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国际公理一定会还中国人以应有的尊严。

  然而,几个月之后,巴黎和会传来的消息击碎了人们的幻想。公理没有战胜强权,民族复兴的梦想再一次遭受沉重打击。

  【解说】 1919年5月4日的午后,北京天安门前的平静被打破,成百上千的学生汇聚这里,高喊着“还我青岛”“惩治国贼”的口号。

  原来,被中国人民寄予厚望的巴黎和会,传来了这样的消息——不仅中国代表要求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的提案统统被否决,并且英、美、法、日、意五大国商讨分赃的结果要把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转交日本,而北洋军阀政府屈于压力竟然准备在和约上签字。

  中国人愤怒了。5月4日,北京三千多名学生在天安门前举行了集会游行,五四运动爆发。起自北京源于学生的这场运动,迅速蔓延开去,扩展到二十多个省区,一百多个城市。运动的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斗争的主力由学生逐渐转向工人。

  【采访】 郭俊英 新文化运动纪念馆馆长

  五四运动的性质有了一个很大的变化。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也是从这个角度来讲的,就是从领导阶级的成分上来讲它的一种转变,跟以前的一种不同。

  【解说】 位于北京五四大街的北京大学旧址,如今是新文化运动纪念馆所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