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穹顶之下》观后感3000字(3)

时间:2021-08-31

  我的办公室恰好租在了中石油的家属院,这个小区比很多买的贵的要死的商品房社区要干净有序的多。我住的小区也是商品房,我们的物业对业主的态度,简直无法跟中石油这个小区相提并论。我们小区开放的停车位远远超过进入的车辆,收取停车费的不负责车辆的管理,只负责收费,并且不主动提供发票。每次我把钱交出去的时候,总觉得我是被剥削的而不是被服务的。

  小区旁边几年前盖了变电站,当时居民闹得沸沸扬扬集资上诉,提供500万千伏变电站辐射与疾病的关系,然后最后起诉的小区居民,很多被单位胁迫不得参与,很多为了孩子健康被迫卖房离开,甚至失望移民。眼见这个小区的居民档次不断更替,渐渐沦为租房者和公司的选择而不是居住。在这个不断沦落的过程中,我的孩子从国外回来了,住在这里,变电站建起来了,而且围着变电站又盖了新的回迁房……… 我看着柴静片子里那个炸毁了一个烟囱过几年又盖了个更大的,立刻想起了这段。很多时候,不是我们不想改变,而是改变的成本远远超过了我们的能力。

  这时候,我又不禁再次想到那些批评柴静的言语。我仔细看了好像不是女人。也许女人更感性,但是我总觉得男人与女人之间最大的差别,并不是性别和能力,而是生育。这是无法分享的一种天然的延续力。不得不说,很多的污染来自于对权力的争夺,那些权力争夺者,多半的都是男人,虽说每个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个家庭,有儿有女有妻子母亲,然后他们争夺的目的中,有多少是为了她们。

  在这个空气里都飘着钱的味道的国家,我不相信那些人不知道污染的危害。可是多少人就算是这样,仍然将手伸到资源的前面。

  要说看完这个片子,家里有孩子的,没有一丝丝移民离开的念头,我都不信。这种离开,不管看起来多么荣耀,总有一丝逃难的意味。做母亲的人内心最大的念头,就是保护自己的后代能够健康长大。也许我们也能够为雾霾身体力行做些什么,但是我们愿意奉献了自己,却不愿意奉献自己的孩子。我们可以响应号召少开一天车,减少碳排放,保护资源,节约用水。我们愿意奉献了自己跟着国家由坏变好,慢慢变老,我们却不愿意让孩子拿整个童年在等待国家治理雾霾的遥遥无期中,艰难成长。 每一次的雾霾来临,我看着18楼的外面低空中一层灰蒙蒙,我都不愿意送孩子出家门。 好多次我看了手机指数说雾霾300多,老公居然说空气挺清新。 我不止一次的想过为什么男人无法身体力行的去感受别人呢?那是他的孩子呀。可事实真的就是如此。不是他的错,我也不知道该怪谁。  我想这个国家已经到了必须要改变的拐点了,这个点的撬动者很有可能就是柴静的这个《穹顶之下》。同样作为的母亲,我只为她能够用这样的方式站出来保护自己的孩子而叫好。一个看似弱小的女生,能够用这样强大的方式,用这样沉着冷静的做法,用这样长的时间暗自努力,用这样的爆发力启动公众市场,带给政府有理有据的压力,除了佩服,我还选择毫无理由的赞同和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