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2)

时间:2021-08-31

高中作文 篇4

  1959年,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十周年,冠生园糖果厂开始发售一种糖果——大白兔奶糖。这种大家十分熟悉的糖果近来却愈发遭受冷落。调查显示,该糖果的主要消费人群年龄均在30岁以上,而很多正值狂热于糖果的年龄的孩子却对这种历史悠久的糖果一无所知或因其包装简陋而放弃购买。终于,冠生园集团决定让“大白兔”迸发出生机和活力——精美的包装和极好的口感使消费者重获购买信心。在香港贸易展销会上,几十箱新包装的“大白兔”作为五天的备货却在短短一上午的时间内被抢购一空。片刻惊讶之后,我禁不住赞叹——包装,真是神奇!

  思前想后,我终于懂得了其中的道理——包装愈好,事物留给他人的印象也会愈发美好;若事物的包装无法展现出它的风采,无论内容多么华美,问津者也必将是少之又少。

  其实,说到“包装”,令我印象最深的还是九十年代一场春节联欢晚会上已故著名表演艺术家赵丽蓉出演的小品《如此包装》。小品中,赵丽蓉饰演的评剧演员“赵老师”被某公司邀请拍一段“宣传评剧”的MV,却不曾想公司为了名声和利益将精美的评剧“包装”成与评剧艺术大相径庭的说唱歌曲,将评剧演员“包装”成穿着前卫、曲风新潮的“玛丽吉斯”。开怀大笑之后,我禁不住感叹——包装,真是灾害!

  思前想后,我终于懂得了其中的道理——有些时候,对美好的事物妄加包装,不仅不会得到他人的认同,反而连自己都会深受其害。

  今年过年时,妈妈收到了一件礼物,是一盒礼品龙井茶,包装都快赶上台式电脑主机箱那么大了,拆开一看,只有两小罐茶叶。茶叶重量不过200克,并且茶汁淡然无味,一大把茶叶泡得的茶汁才略有一丝茶味,却配上如此精致的包装……摇头叹息之后,我不禁感叹——包装,想说爱你不容易!

  思前想后,我终于懂得了其中的道理——美丽的包装对应的不一定是精致的内容,其外的确金玉,其中留心败絮!

  ……

  三次思考,给了我三个不同的结论,而将他们合并在一起,便是人生的一大要义——大白兔如果没有优秀的品质和精美的包装就不会大受欢迎;大豆如果没有丰富的蛋白质和包装成为豆腐后的滑嫩爽口就不会广受追捧;人如果没有优秀的思想品质和整洁大方的外表,就会是一个失败的人。提升品质,修饰外表,做一个精致的人吧!

高中作文 篇5

  我端着相机站在金黄灿烂的银杏树下,将镜头对准几片黄叶。这时我满心都是那黄叶的浪漫。此时莫笑我不识秋,只是我专注于那几片叶子。

  专注即专心于一个点。就像摄像头对准一点,放大,拍出每一个细节。它是一种选择性的忽略,以突显出目标事物,进而有针对性地解决。

  有人言:“追鹿的猎人看不见山,捕渔的渔夫看不见水。”我认为这是极其正确的。因为追鹿的猎人专注于鹿,因而一时忽略了山;捕鱼的渔夫专注于鱼,因而一时忽略了水。就像卫夫人专注于书而吃了一嘴墨。

  有人借此话讽刺猎人渔夫太过功利,不识山水之乐。此言差矣,此话谈及的是“追鹿的”猎人与“捕鱼的”渔夫,并非只是猎人与渔夫。兴许未捕鹿时猎人会坐在树旁,闭上双眼,静听禽鸟虫鱼之声,享受着山的馈赠,难道他不知山吗?兴许捕鱼完的渔夫会赞叹河面上的莲花,会兴奋的跳入河中扑腾着水嬉戏,或是吟上几句诗赞美这水,难道他看不见水?像我一样的学生常被人嘲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此言差矣。我们并非不关注社会,只是我们专注于学。学习之余,我们也爱观察这世上的千姿万态。只是我们抓住了高考这一主要矛盾。难道我们就是书呆子吗?不,这都是我们为了目标的暂时性舍去。

  又有人借猎人不见山,渔者不见水来讽刺人目无全牛,进而推及人的狭隘,最后告诫你要看得广一点,要系统一些。我认为这件事要分情况讨论。在猎人追鹿之前,他要视野广一些,应该识山,识得山的障碍物,识得山的走向,对动物易出没之处要有所考察。但是在猎人追鹿之时,他就应该专注于那一头鹿,若此时,他还东张西望,研究研究树,看一些小动物,此谓分心,又怎能捕获猎物?自然界之中,狮子如果同时针对两头猎物,最终会空手而归。就像我们学生,平时博览群书,观察身边之人,而学习之时便专注于学,不理睬他物。一些研习数学之人在生活中热心于生活,但在演算之时便不分神于其它。如此,目无全牛之说便不攻自破了。

  探索环境固然重要,但宜分清主次,有所专注,不然只是一场空罢了。

  我放下相机,赞道好个秋。

高中作文 篇6

  心要在焉,即讲究全情投入的专注。不论是专注于自身所爱的事物,或是做学问与处事,心在焉,何有不成事之理?

  心在焉,即褪去浮华纷扰,付出全情于自己的热爱,去追寻,去达到,而没有利益打扰你的专注。

  让人难以忘记的大提琴演奏家杜普雷,以生命为代价忘我演绎热爱的大提琴---她拉弦的姿势并不如女性的温和,而是充满野性与疯狂。她全心专注,没有观众,没有外物,她全心全意地演绎着自己热爱的音乐。一位提琴家在听过她的琴声后预言:“这样演奏提琴的人,一定活不长久。”不幸的预言成真,杜普雷在风华正茂的年岁患上多发性硬化症,从此无法演奏,最终年轻地逝去。然而她的演奏,她专注地演奏却成了乐史上的华美乐章,她演奏的埃尔加协奏曲充注了全身心血与情感,至今无人超越。

  心在焉,心专注焉,心热爱焉。因而书写传奇。如杜普雷,她比烟花寂寞。却远耀眼过烟花。

  也常常想起我们的国学大师季羡林老先生,他身上有太多耀眼光环,“国宝”“大师”,他自己却不以为傲,甚至将头顶光环个个摘掉。季先生,一心一意做学问,专心致志读国学。他心在焉,心专注于做研究,罢却名利,罢却荣耀。

  在季先生自己的回忆录中曾写到他翻译印度巨作《罗摩衍那》的故事。满目梵文,生涩难懂,然季老坚持不懈,未言放弃,一译十年。十年,一棵幼苗已而参天;十年,蹒跚孩童已而挺拔独立;十年,一切都已改变,然而季先生以十年的专注像我们展现了坚毅的,一心向学,全情专注的高度境界,专注,没有时间束缚,心在焉,即成事。

  如今,世人常叩问,为何我们的时代再难出天才,为何我们的时代再难出大师,天才的音乐家们,不朽的文学巨匠们,他们都随岁月而逝去,而再难寻得接班人。

  原因在何?只因对比之下,过去的大师们哪一个不以毕生热情投入自己的事业,哪一个不以“追求学术顶峰”而全心为之?他们,都共同拥有“心在焉”的专注品质,因而铸得大器,因而书写传奇。

  反观急功近利的当下,哪一位演奏家能够不为高昂演出费而出场?哪一位学者能够不为响亮的头衔而潜心钻研?一旦贴上利益标签,心,也难在焉。

  世人难道不应冷静下来,慢下生活的步调,心专注于事业,心在焉。那些,我们便可坚信,传奇将会再现,大师将会再临。

  心要在焉,专注,投入,热爱,钻研。

  点评:

  文章落笔入题,直接亮出观点:心要在焉,即讲究全情投入的专注。然后以并列方式从两个层面展开论述:专注于音乐,因而书写传奇;专注于学问,因而成就大师。所举事例典型而贴切。文章行文流水,一气呵成,结尾处再次点题,首尾呼应,结构完整。但文章流畅有余而深度不足,对材料缺乏深入的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