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作文(2)

时间:2021-08-31

高三作文 篇5

  你是一个为自由而活着的人,无论是在群山万壑的荆门,还是在高深莫测的皇宫,你都有理想、有追求,为了追寻属于你自己的那片天空,你不停地努力着。

  你,有着倾国的美好容颜,可是却未曾见过皇帝的身影。是因为画师的诡诈贪婪,还是因为你的正直不屈?

  你见识了宫中的尔虞我诈和勾心斗角,可是你追求的梦想却在这里被支离,你开始厌恶这里,你想到要离开却不知该怎样去做,于是你迷茫了。

  匈奴的呼韩邪单于来了,提出了和亲的请求,可是却没有人想远赴荒漠的塞北。

  这对你来说,无疑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可是这其中却存在太多的冒险成分,很有可能远嫁了,就再也不会回来。

  你想起如同囚笼的皇宫,也想起蛮荒的塞外;你想起了锦衣玉食的皇宫,也想起了自由的塞外;你想起了虚伪的皇宫,也想起了……

  于是,你陷入了思想的泥淖之中而难以自拔,你的心灵仿佛被狂风迷失。你抱住了头,甚至揪起了自己如云的秀发。

  你睁开眼、松开手、净面、洗发、梳头,恢复了倾国的容颜,而你呆过的地方,空留几缕黑色发丝,成为了你走过这里的痕迹。

  在尴尬的皇宫中,你站了出来,说你要和亲。素装淡抹的你惊艳了皇宫中的所有人,你的脸上写满的不是抱怨与忧虑,而是为了国家长治久安的坚毅与勇敢。

  然而最吃惊的人是皇帝,皇宫中有如此佳人,他竟然不知道。当他知道这一切都因为当年的画师后,愤怒与惩罚成为了他发泄的手段,可是此时此刻,这些对你又有何意义呢?

  他不能不把你嫁出去,好不容易有人说去和亲,难道他敢反悔吗?如果那样,等待他的是刀光剑影的杀戮。

  皇宫中,不曾见你失落的表情,而是你静若止水的面容,一切都那么自然,不含一丝做作,一丝矫揉。

  呼韩邪单于乐了,所有的大臣乐了,皇帝也在遗憾中乐了。

  当和亲的队伍要离开京城时,所有人都去送你,送你这远赴塞外的美艳“使者”,甚至连飞雁都为你坠下天空。

  昭君出塞,艳落飞雁!

  当你面对满目的萧索,当你面对遍布的荒凉,当你面对大漠的风沙时,你不曾后悔,因为你离开了皇宫,离开了那个伤心地,你的心中写满了和平的音符。

  当你看见蔚蓝的天空,洁白的云彩,青青的草原时,你笑了,笑得那么纯洁,那么美丽。

  你追寻到了属于你自己的梦,追寻到了属于你自己的自由,追寻到了属于你自己的那片天空,更为重要的是你为民族的安宁做了一件大事。

  微风习习,掠过你的身旁,也轻轻拂动你的衣襟秀发,衬着如雪一般的肌肤,夕阳中的你正如仙子一般。

  那一个瞬间,仿佛就是永远。

  此时,似乎是你自出生最美的时刻,因为你现在可以毫无顾忌地绽放所有的美丽!

  为了幸福,为了自由,也为了理想,你不断追寻……

  教师评点:

  文章能够从王昭君的境遇和心理展开描写,以此来分析其出塞背后更深的文化内涵。使用第二人称“你”的手法,似乎与王昭君在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感情真挚,耐人寻味。生动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是本文的另一个特色,运用了排比和比喻等修辞,增加了生动性。抒情和议论性的语言较多,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高三作文 篇6

  我认识她——天的女儿。

  她是安静的。她总是一个人坐在座位上,或者倚在栏杆上。她的话不多,也讨厌话多的人。她喜欢西藏,因为那里自然宁静;她讨厌繁华的都市,仿佛是蚂蚁群居在那里,轻浮,连空气都是躁动的。她欣赏陶渊明的文字,字里行间充斥着返璞归真的清新,她厌恶张扬的文字,丑陋而霸道,犹如蜘蛛一样令人反感。

  她是孤单的。天空是她的最爱,无论身在哪里,心永远向往着天空――那面美丽而宁静的明镜。天空也喜欢她,赋予她不一样的气质和魅力。天空的本意是好的,它希望她可以成为耀眼的明星,但事与愿违,在污浊的凡世,她被认为是高傲的,高傲的人锋芒毕露,不受人欢迎。她没有朋友,有的只是一个人的精彩。闲暇时她会看着天空,内心不住的质问:“天空,你到底给了我什么?”

  她是善良的。她的不同被大家认为是另类,无论在哪儿,总是受人挤兑,因此她深知伤害是怎样一种刻骨铭心的痛,所以她不愿意去伤害别人。如果有人对她好,她会接纳而不会拒绝;如果有人需要她,她会付出而不吝啬,她有着天一样宽阔的心,在心中珍藏着对她好的人,包容着带给她不快的人,却惟独容纳不下她帮助过的人。她总是记得天空对她说过的一句话:“铭记帮助你的人,她值得你感激;淡忘你帮助的人,不要想他索取什么;包容伤害你的人,他一定也有苦衷。”带着这句话,她徜徉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做着不受大家欢迎的天使。

  她是天的女儿。她的心像天一样宽广,她的心中有一片美丽的天,天上有一朵朵彩色的云,每朵云上刻着一个名字,这是她生活的全部。偶尔也会有飞鸟停留在空中,终又离去,仅留下美丽的弧线证明她们的存在,但她却因此快乐好久。她像天一样宁静,一样善良,一样单纯,一样高傲,她是天空最爱的女儿,却是令世人不屑的孤独的舞者。尽管如此,心中的天空总是一轮阳光,把心照得温暖,那就是爱。

  如果你看到一个迷恋天空的女孩,那就是她――天的女儿!

高三作文 篇7

  人人都可以成为读书之人,但要得读书之乐趣,却又不得不加许多外在的条件。“囊萤读书”、“牛角挂书”这些流传了几千年的文人佳话,美则美矣,未必得读书之妙趣。试想,有那闲功夫捉得萤火虫儿来,还不如多读几页书,省得到了晚上眼前萤光闪闪,不知车胤老先生是真要读书,还是逗乐;那李密想来也奇,骑在牛背上居然也能静下心来,不知是真读书入迷了呢,还是只作广告宣传。这些都需要极大耐力及定力方可为之,非常人所能做到。 要得读书之雅趣,须有读书之心境,这是万不可少的。如果存功名之心,那书也难读出趣味来。心里想着“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那读书之心思自然也就放在“屋”和“玉”上,哪里还有读书的心情?如果说略微还能找到一点,也只能是屋或玉的附属品,算不得真正的乐趣了。要说真能读出味道来,那得像孔夫子闻韶乐一样,得佳章绝句,“三月不知肉味”,那才是真境界。

  要得此心境,一需有钱:衣食无忧,方可购置心仪的图书,若寅年都吃上卯年粮的,哪有心情坐得下来?二需有闲:高朋满座,海侃神聊,有闲钱,心也不得清静,坐都坐不稳,又何能品书中之味?自然也难达出神入化的境界。 读书的环境也不可小觑,看似身外之事,却关乎身内之雅致。少时读宋濂《送东洋马生序》,深为其至诚所打动,然“足肤皲裂而不知”,骗一下小孩子尚可,若真信他,那可真成*帽一个。那种环境,能带给他动力的,除了功名利禄,别无其它。若说乐趣,那是提也不敢提的事。 我这里说的环境,也并非一定要雕梁画栋,至少得一幽静处所,“耳不闻丝竹之声”,心无旁骛,心思全在眼前书上,那才叫入得佳境。在这样的地方,或正襟危坐,或歪靠斜倚,全凭自己的雅趣,只要放松身心,什么姿势并不在意。即使睡前醒后,一书在手,渐成习惯,非书不能入睡,又非书不能清醒。新的一天由书相伴而始,又以书相伴而终。此种境界,看似简单,却绝非一日之功。

  读书还须进入书的意境,仿佛书中之景就在心中,而心中之景自然融入书中,分不出是书中写我还是我在书中。看似迷失了自我,却是真正进入到忘我的境地。 这种进入并非刻意为之,而是自然中生成。如若刻意追求,便会索然寡味,这大概类似王国维品词的第三种境界,须得积久成习,嗜书成瘾才可达到。要达到真正的乐趣,非得进入此种境界品味不出。 然而,读书之人千万不可为追求某种境界方可读书,这样就与追求功名利禄无异,自然也就无趣味可言了。要想真正体会到读书的乐趣,非得将读书与其它利益相关的东西分开不可。

  就像吃饕餮大餐,并非求饱,只为口福。 其实,对常人而言,不必孜孜以求,犯不着为某种境界而读书,而是当读的过程中自然进入到某种境界。只要适合自己,不在乎方式,不计较结果,顺其自然,开心就好,个中滋味,苦乐自知。不用交流,无须经验,拿常说的那句话来讲,适合自己就是最好的。 读书的方式因人而异,并无绝对统一的标准,且随季节变化而表现各异。春则留恋花草丛中,一边吟诵,一边欣赏周围的无边风月;夏则在空调微风的吹拂下,翘着二郎腿,嗑着瓜子,优哉游哉,随兴而至;秋则掇一小凳,端坐阳台,手不释卷,斜阳洒在身上,好不惬意;冬则蜗居陋室,晕黄的灯光下如参禅一般,虔诚地进入到真我的境界。

  说穿了,要想得到读书的乐趣,心中想的只是读书一途,那兴趣只在读书本身,我在书在,像陪侍,不离不弃。如一日无书,则兴味索然;二日无书,则失魂落魄;三五日无书,人人都可以成为读书之人,但要得读书之乐趣,却又不得不加许多外在的条件。“囊萤读书”、“牛角挂书”这些流传了几千年的文人佳话,美则美矣,未必得读书之妙趣。试想,有那闲功夫捉得萤火虫儿来,还不如多读几页书,省得到了晚上眼前萤光闪闪,不知车胤老先生是真要读书,还是逗乐;那李密想来也奇,骑在牛背上居然也能静下心来,不知是真读书入迷了呢,还是只作广告宣传。这些都需要极大耐力及定力方可为之,非常人所能做到。 要得读书之雅趣,须有读书之心境,这是万不可少的。如果存功名之心,那书也难读出趣味来。心里想着“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那读书之心思自然也就放在“屋”和“玉”上,哪里还有读书的心情?如果说略微还能找到一点,也只能是屋或玉的附属品,算不得真正的乐趣了。要说真能读出味道来,那得像孔夫子闻韶乐一样,得佳章绝句,“三月不知肉味”,那才是真境界。 要得此心境,一需有钱:衣食无忧,方可购置心仪的图书,若寅年都吃上卯年粮的,哪有心情坐得下来?二需有闲:高朋满座,海侃神聊,有闲钱,心也不得清静,坐都坐不稳,又何能品书中之味?自然也难达出神入化的境界。 读书的环境也不可小觑,看似身外之事,却关乎身内之雅致。

  少时读宋濂《送东洋马生序》,深为其至诚所打动,然“足肤皲裂而不知”,骗一下小孩子尚可,若真信他,那可真成*帽一个。那种环境,能带给他动力的,除了功名利禄,别无其它。若说乐趣,那是提也不敢提的事。 我这里说的环境,也并非一定要雕梁画栋,至少得一幽静处所,“耳不闻丝竹之声”,心无旁骛,心思全在眼前书上,那才叫入得佳境。在这样的地方,或正襟危坐,或歪靠斜倚,全凭自己的雅趣,只要放松身心,什么姿势并不在意。即使睡前醒后,一书在手,渐成习惯,非书不能入睡,又非书不能清醒。新的一天由书相伴而始,又以书相伴而终。此种境界,看似简单,却绝非一日之功。 读书还须进入书的意境,仿佛书中之景就在心中,而心中之景自然融入书中,分不出是书中写我还是我在书中。看似迷失了自我,却是真正进入到忘我的境地。这种进入并非刻意为之,而是自然中生成。如若刻意追求,便会索然寡味,这大概类似王国维品词的第三种境界,须得积久成习,嗜书成瘾才可达到。 要达到真正的乐趣,非得进入此种境界品味不出。

  然而,读书之人千万不可为追求某种境界方可读书,这样就与追求功名利禄无异,自然也就无趣味可言了。要想真正体会到读书的乐趣,非得将读书与其它利益相关的东西分开不可。就像吃饕餮大餐,并非求饱,只为口福。 其实,对常人而言,不必孜孜以求,犯不着为某种境界而读书,而是当读的过程中自然进入到某种境界。只要适合自己,不在乎方式,不计较结果,顺其自然,开心就好,个中滋味,苦乐自知。不用交流,无须经验,拿常说的那句话来讲,适合自己就是最好的。

  读书的方式因人而异,并无绝对统一的标准,且随季节变化而表现各异。春则留恋花草丛中,一边吟诵,一边欣赏周围的无边风月;夏则在空调微风的吹拂下,翘着二郎腿,嗑着瓜子,优哉游哉,随兴而至;秋则掇一小凳,端坐阳台,手不释卷,斜阳洒在身上,好不惬意;冬则蜗居陋室,晕黄的灯光下如参禅一般,虔诚地进入到真我的境界。 说穿了,要想得到读书的乐趣,心中想的只是读书一途,那兴趣只在读书本身,我在书在,像陪侍,不离不弃。如一日无书,则兴味索然;二日无书,则失魂落魄;三五日无书,则命悬一线矣! 这就是我的读书故事,你也很期待吧?现在就拿起书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