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作文(2)

时间:2021-08-31

高三作文 篇3

  天气不好,心情也坏。

  别人总说心情不好时,绝对会有大事发生。自己本认为这很迷信,没料到这个说法就在我措手不及的时候降临到我的身上。

  午饭时和珠珠一边“挥刀舞叉”,一边高谈阔论,我刚放下餐具,随即便被马老师喊到了教室外。老师表情十分严肃地对我说了一句话:“我要交给你一项任务……”我很惊异,想象不出能有什么任务会让马老师如此愁眉不展。“我想让你去辅导、监督侯雨薇同学,改掉她抄作业的坏习惯……”去辅导她?这么说,我将会和她成为同桌?“所以,我想把你安排到侯雨薇同学的旁边。”果然如此。可是我却万分不想。不是因为我和侯雨薇同学有什么纠纷,而是我舍不得我现在的同桌——珠珠。

  我劲力得说出一切理由,来表达自己很不想离开那个座位,不想丢掉近在咫尺的友谊;但我又不想让老师失望,毕竟老师有心交代任务给我,也是信任我。

  我忧心忡忡地回到教室,迎面而来的是珠珠一个灿烂的笑:“呵!右边的,你回来啦!”我十分勉强得给她回了一个不算笑的微笑。我不想告诉她了,我不想让她知道在不久之后,她的右边将不再是我,因为她会比我更难过。谁都看得出来,她把我们的友谊看得真的很重要。

  不知道为什么。我和珠珠我们几周前才坐到了一起,此时既不是生离死别,又不会一别而再不相见,而且我即将坐的座位,也仅仅隔她两排而已。没和她做同桌之前,还没觉得好朋友没坐在一起会有所谓,可现在我的心里是酸酸的,有种想哭的冲动。此时的记忆比任何时候都清晰,我甚至重头至尾地回忆起我们的点点滴滴:

  我们一起在语文课上叽叽喳喳地讨论问题,每当回答正确时,总会举一个大大的“V”和献上一个大大的笑给对方;我们一起在数学课上偷偷摸摸地对答案,然后一起被赵老师敲脑袋;我们一起在英语课上你争我夺地回答问题,结果光荣地让操行分加了7分;我们一起在生物课上放肆地指出陶老师的错别字,弄得老师尴尬不已;我们一起相约在一点半的小食部;我们一起手握手,说我们友情加温;我们一起在夕阳下拉钩,约定梦想;我们一起被班里同学列入了“疯子帮”;我们一起吃零食吃得满嘴油,还彼此取笑……

  这一切,似乎将随着座位的变动,而远离我了。整个下午,我都怏怏不乐,可珠珠依然灿烂地笑,只是和往常不一样的是:我笑不起来。

  该来的终究要来,马老师的命令下达得很快,在珠珠的无限不满和抱怨中,我带着我的所有东西,到了一个新的环境,有了一个新的同桌。班级是一样的班级,课桌是一样的课桌,右边的一样是我。可,左边的却不一样了。我心中像失去了什么,很不踏实,很难过。

  我尽量快速适应,认为自己应该很快能进入状态。我开始尽我的职责:辅导侯雨薇同学。但我却不时想起那短短的又长长的几周时间,珠珠总爱问我题,每当我给她完美讲解之后,我总会一脸自豪地说:“我真聪明!”而她会摆出一副很鄙视我的神情。现在,望望我那正埋头苦学的新同桌,感觉在她身上我怎么也找不到珠珠的影子。我想跟她说:“我聪明吧?!”我却说不出来。也不知是习惯性的问题还是什么,我在进了教室后,总会不由自主地坐到讲桌旁那个位子,但坐下才发现:这个位子已不是我的了。

  陶老师在上生物课时,也一脸惊讶地问那位,现在坐在我原来位子上的男生:“咦?你是坐在这里的吗?”

  但我承认,新同桌真的很热情,对我真的很好。我想我会完成老师给我的任务,好好帮助她,让她的学业有所提升。

  可是,尽管如此,左边的,你可知道,我依然感觉若有所失,我想回到几天前,再次听你说:“右边的,你回来啦!”

高三作文 篇4

  近日读新闻,一则“最美汉服女孩”的报道令人眼前一亮。女孩接受采访时说,大学四年,她每天都穿着汉服在学校上课,从未间断。

  汉服穿着大有讲究,每日一层一层衣服依次穿上,并梳好发髻。费时费力、着实不易,加之汉服毕竟不如平常衣服设计得实用,常会面临“冬凉夏暖”的尴尬处境。平心而论,对于这样一种复杂的穿衣日常,许多人想必不假思索地摒弃;而这个女孩的坚持自然有她的道理:弘扬汉文化,弘扬中华礼仪,存其繁复、存其精致优美,阻止它随历史车轮的滚滚前行而被逐渐简化至消失。

  众所周知,中华的礼仪向来使我们在世界人面前颇为自豪。我们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我们是素称“礼仪之邦”的华夏……然而,这种自豪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显得底气不足。部分中国游客在境外旅游时毫无顾忌地喧哗,一丝礼仪风度也无;每天清早都市人开了门碰见邻居不问个好,失去了《从前慢》中“大家诚诚恳恳说一句是一句”的从容与温情……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和她的子民被时代的洪波裹挟着匆匆向前,紧锣密鼓,无暇喘息。“繁文缛节”?简之简之!

  然而,静言思之,我们赶得这样急,就是为了赶上大潮流、现代化,就是为了在当代的舞台上留下一个脚步匆匆、身形疲惫的背影吗?这绝不是我们的初心!

  这些看似复杂的礼仪,是中华文明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薪火相传的记忆。从来没有人敢说:礼仪与现代生活是不能共存的。纵然生活节奏加快,但心存一份厚重,那么即便脚步飞快也就不会失其本心了。

  礼仪传承千年而经久不衰,或许就在于它的笨拙、它的投入。将一个动作重复三遍不难,重复十遍呢?重复千遍呢?重复、记忆是简单的事情,但它背后的心意无法替代。

  如今,历史把一份问卷交给当代的我们,这自然是一种考验。怀着一颗简单纯净的心,数年如一日,不厌其“繁”地将中华礼仪文化传承下去,灌注一份真情实意,如一声问好、一封请柬,一种与长者同行孰前孰后的讲究……唯有尽其善、尽其美,才能留得那一份千年古国的优雅姿态、从容气度,向历史、向后世人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同样,中华文化更不应被随意粗暴地简化、更不应当将这种简化视作一种“删繁就简”的智慧。“中华文化五千年,源远流长,处处有罅隙,这都是可以产生故事的地方”,既已是处处可较真,处处可为故事,又哪里还经得住大手笔的简化呢?想想那些优美的词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夜如何其?夜未央,庭燎之光”“团扇扑流萤”,这是颠三倒四的现代网络语言可以媲美的吗?再想想那些有趣的民俗古语,“一更黄昏,二更人定,三更夜半,四更鸡鸣,五更平旦”,不比国际通用的简单计时法浪漫许多!

  王开岭曾在《古典之殇》中回忆了那些已逝或将逝的文化意象,并说:纪念那个原配的世界。我想,中华的礼仪文化正如一棵枝繁叶茂的参天古树,被一点一点砍下枝条、切断树根,失去着“原配”之美。我想,我们也许只有像那个美丽的汉服女孩一样,坚守着这样一种不应被简化的复杂,才能让我们以及我们的子孙万代不再为那些逝去的众多美好而悲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