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指导:优秀作文写作技巧

时间:2021-08-31

2016年高考作文指导:优秀作文写作技巧

  纷繁多变的当代社会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中学生只有紧跟时代步伐,同现实生活息息相通,才能不断激发出对生活的新鲜感受,写出时代感强的鲜活文章。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优秀作文写作技巧,欢迎大家参考!
 

  【优秀作文写作技巧】

  1、着眼当代热点

  山东省2001年中考作文要求考生根据“操场上,小鹿同学突然晕倒了……”这一材料,

  就这件事可能发生的种种情况进行联想和想象。有位考生把构思和选材的目光投向揭露***的罪恶这场政治斗争,以《走出生命的误区》为题叙写了小鹿同学痴迷***,患心肌炎却迷信“有大师保护,快要成仙”的歪理邪说,拒绝医治最终晕倒这令人痛心的过程,强烈声讨***摧残下一代的罪恶行径。这种选材与当代的政治斗争紧密联系,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

  2、着眼当代新风

  2001年兰州市中考作文题是《美在身边》,大多数生活面窄的考生都把寻找美的目光投向学校或家庭,而有位考生调动自己的课外阅读积累,这样写道:“记得5月初的《兰州晚报》上刊登了兰州急救中心O型血告急的消息,第二天,就有2000多名群众挽起袖子为急救事业无偿献血,挽救了众多病人的生命,这不正是有无数颗美好心灵汇聚而谱写的爱之歌吗?”这样的新风这样的“美”,就出现在中考前一个多月,真实、鲜活、动人,跳动着时代脉搏,是那些“人有我有大家有”的被用滥了的材料所无法相比的。

  一、材料与观点的过渡,常用的表述方式:

  (1)这则材料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得到了这样的启示……)

  (2)这虽是一则寓言,但却形象地说明了……(这则材料的寓意是……)

  (3)由此观之……

  (4)为什么会这样呢?

  (5)由此,我明白了一个深刻而又平凡的道理……

  【例1】

  我曾读过一本书,是说美国人的消费,美国人都是花未来的钱,而享受现在,‘举债度日’,我想一旦出现无赖不肯还钱,怎么办?原来美国有个信用局,若某君出现信用违规,即通知各大银行,封杀他的所有借款,此招足以使其无立身之地。这让我想起了中国的诚信,诚信是国人引以为傲的美德,‘人无信而不立’。”

  二、论点与论述之间的过渡

  话题作文,学生从话题包含的内容,生发开去,阐述见解。一部分学生写议论文,提出中心论点,然后结合生活和社会现象对论点进行论证,但缺乏必要的语言过渡,使观点与材料分离。写作中,由提出论点到联系现实进行分析论证,学生常常使用“现实生活也有同类者”“我不禁想到现实生活中的同类现象”等句子进行过渡,形成观点与论述之间的自然转换,文气贯通。

  1、由此,我联想到我们人类社会……

  2、物性如此,我们人类何尝不是这样……

  3、……这给我们一个深刻的启示……

  4、物犹如此,人亦然。

  【例2】

  马卡连柯的话令人深思。对花赞赏之余,为什么要手里拿起铁铲、剪刀和巴黎绿呢?为什么不考虑花是否愿意接受呢?这是因为花虽美,但美中也会有不足之处,美中会有隐患。如果不及时清除那些杂枝、病枝、虫害,再美的鲜花也会衰败、凋零。物性如此,人类何尝不是这样,我们的师长在表扬肯定我们的优点和成绩的同时,更要指出我们存在的缺点和不足,也就是说,要想“爱之深”,就得“责之切”。

  三、理论论证与事实论证之间的过渡。

  论辩时理论论证为使论述变得深刻,事实论证为使论证显得具体,分析说理时联系生活实际,避免泛泛而谈,内容空洞,两者结合使用就应注意由此及彼的恰当过渡。

  (一)事实到理论

  1、“就拿……来说吧”或“例如……”来过渡;

  2、纵观古今,凡是……无不是……

  3、古往今来,无数成功者的业绩都……

  4、纵观古今中外名人学者的成功历程,不难发现,他们的成功的秘诀在于……

  5、放眼寰球,纵观古今,大凡有……无不是……

  【例3】

  古往今来,情感高于理性的事情屡见不鲜,而理性控制情感的例子也不少。

  【例4】

  历览古来圣贤人,无不对事物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在处理事情上力求做到公正不偏私。

  【例5】

  举目四望,古今中外,有多少英雄豪杰因内心之好恶而惨遭滑铁卢?古代如此,今天亦如此,或许,将来也如此。

  【例6】

  历史上的教训,足以使我们对此有更为清醒的认识!

  【例7】

  其实,古往今来,不少人都调准了自己感情的"焦距",为自己展现出了清晰的世界。

  (二)理论到事实

  若先事实论证再理论论证,过渡文字一般则是对事实包含道理的分析、总括。

  1、有位哲人曾这样说过:“……”

  “这正如……所说……”等词语或句子进行过渡。

  2、在生活中广为传颂着这样一句名言:“……”它告诉我们这样一个深刻而又平凡的道理……

  3、“……”,不正是……精神的真实写照吗?可见……

  4、“……”这妇孺皆知的俗语告诉我们一个平凡而又深刻的道理:……

  5、“……”这句话曾鼓舞了多少仁人志士,然而今天……

  四、正面论证与反面论证之间的过渡。

  1、正面分析与反面分析之间的过渡,一般借助“反之”“相反”“否则”“如果不这样”等关联性词语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