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高考作文题名师点评盘点(4)

时间:2021-08-31

  【高考语文名师简评】

  量变到质变。重读关键观点句“正是因为有地下那些默默不语的泉水的不断聚集,才有地上那一股股清泉的不停奔涌。”我们知道,材料中只要有明确的观点句,就是立意的提示。此关键句中最重要的观点倾向就是强调量变的重要性,换言之,就是积累的重要性,学习需要积累,工作经验亦需要积累。“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说的不也正是这个道理么?

  再看关键观点句,为何要说默默无语,新材料作文强调多元思维,角度自选,不妨从默默无语切入,可从个人、社会、国家层面谈,时代变迁之时推动历史进步的默默无闻的贡献者。

  【2015山东卷】

  乡间有谚语,“丝瓜藤,肉豆须,分不清。”意思是丝瓜的藤蔓与肉豆的藤须一旦纠缠在一起,是很难分开的。

  有个小孩想分辨两者的不同,结果把自家庭院里丝瓜肉豆的那些纠结错综的茎叶都扯断了。

  父亲看了好笑,就说:“种它们是挑来吃的,不是用来分辨的呀!”你只要照顾他们长大,摘下瓜和豆来吃就好了”

  要求:1、选准角度,确定立意;2、自拟题目;3、除诗歌外,文体不限;4、问题特征鲜明。

  【高考语文名师简评】

  大自然的启示可写,过程与结果的辩证关系可写。父亲的态度暗喻了当下只重结果的社会现象,由此展开写作,亦可行。

  探索创新亦可写。小孩子想要分辨,父亲应持鼓励态度更佳,此立意写作易下笔易展开。

  【2015福建卷】

  材料: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有时,走错路也是有意思的。如果没有走错路,就不会发现新的路;

  世上没有走不通的路,只有不敢走的人。

  根据这三句话自选角度写作文。

  【高考语文名师简评】

  探索创新、勇气皆可入文。路是人走出来的,而且路还因人而宜,成功是不可以复制的。契诃夫也曾说:“路是人的脚走成的,为了多辟几条路,必须多向没有人的地方走去。”创新才是个人或社会或国家成功的必由之路。“穷则变,变则通”《周易》的这句名言人人皆知,这也告诉我们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不变则不通,因循守旧只会阻碍事物的发展,不断创新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国家需要创新,一个民族需要创新,一个社会也需要创新,一个人更要创新。歌德有言“真正有才能的人会摸索出自己的道路。”对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写创新,考生最熟悉的要算是个人层面的,也最易下笔。创新是需要勇气的,历朝历代的改革家若是没有勇气,改革也只能是浅尝辄止。

  另外,走错路也是有意思的,如果没走错路,就不会发现新的路。多么棒的辩证思维方式。其实,凡事皆有两面,事情本无绝对好坏,关键在于看问题的角度。若能以此切入写作亦是不错的选错,至少思想深度是有了。

  【2015浙江卷】

  材料如下: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性情偏急则为文急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的人品应该是一致的。金代元问好《论诗绝句》却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艺术家笔下的文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

  【高考语文名师简评】

  跟历年浙江卷比对,不难发现,作文仍然体现了一种十足的辩证思想,跟之前浙江卷作文“门与路”(2014)、丰子恺等三位名人的话(2013)、“坐在路边鼓掌的人”(2012)等十分相似,都有着极强的辩证色彩,一分为二地看问题不应让其尘封于哲学教材中,应用到生活,应用到写作,皆可。人品与文品的关系,更应用一分为二的辩证思维来看待。我们可从不同的角度来立意写作,从材料的整体出发,可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也正体现了高考新材料作文强调多元思维的特点。当然,也可以站在突出“文如其人”这一角度来立意写作,人品是承载文品的基石,只有人品超然,文章才可望有大成。若是站在这一角度写作,那么金代元好问所言之现象便可作为特殊现象了,现实中的确有很多“文品和人品不一”的少数现象,但不能因此就以偏概全。清朝刘熙载在《艺概》中亦有“诗品出于人品”之说。譬如,读杜甫诗,我们读出的是苦难中仍知坚守的民生精神;读李白诗,我们读出的是不得志时仍晓旷达的飘逸情怀;读岳飞词,我们却读出的是报国无门仍思尽忠的志士气节。何尝不是呢?若非心怀苍生、怀抱壮志、笃志报国,杜甫、李白、岳飞又怎么会有感人至深的经典诗词传于后世呢!

2015各地高考作文题名师点评盘点

1.2013各地高考作文题及点评

2.特级教师点评高考各地作文题

3.2016各地高考作文题目盘点

4.名师点评2016年浙江高考作文题

5.2016年北京卷高考作文题目名师点评

6.2015高考作文优秀范文及名师点评:这与我有关

7.2015年新课标1高考作文范文及名师点评

8.2015年全国各地部分高考作文题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