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高考关于远方的作文素材

时间:2021-08-31

  1.远方有多远

2015高考关于远方的作文素材

  远方,这样一个充满神秘、充满向往的地方,那里面有我们的梦想、我们的信仰以及我们深爱的一切,远方,到底有多远?

  远方,是巴黎到南部的阿尔德距离,梵高在寄予弟弟的信中说到:“不要在巴黎的人行道上浪费时间了,到南部的阿尔去吧!”于是只身一个人的梵高前往到远方的阿尔,在那里让油墨尽情挥洒,让灵感喷薄而出。远方的距离,是艺术家灵感与现实的距离,现实在近、灵感在远,对远方的追逐,实则是对梦想、对灵感的追逐,远方自由、充满活力的艺术色彩唤醒他们心中的火焰,他们奔向远方,去展现、迸发创作的激情。

  远方,是大唐到印度的距离。秉持着取回真经普度众生信仰的玄奘,目光透着坚毅,他要到远方,到西边的圣地撷取那能够滋润众生的真经,信仰的驱使使他的脚步愈发坚定,更让那通向远方的路显得更加清晰。远方有一个人的信仰,有一个人愿意为之而献出自己一生的终极目标所在,为了这信仰,玄奘选择了“宁可向西而死、决不向东而生”的生命姿态,为了这信仰,远方不再遥远,生命也有了更大的价值。

  远方,更是从自我的内心,到整个民族、整个国家的任何一个人的内心的距离。那是鲁迅,用犀利的笔锋写下“远方的无数人都与我有关”。面对着国家的破败、敌人的入侵,鲁迅决定用文字感化每一个国民的心,用自己深刻而又饱含着浓浓的爱的心灵去触碰远方无数人的心。地理上的距离让所有人成为了远方,这片大地上的任何一个体内流淌着中华民族血液的人民,他们的心灵都能够毫无距离的连结在一起,一起肩负起振兴中华的使命。

  远方,有的远到遥不可及,真的那么远么?那么梵高为何能轻松地去到远方的阿尔、玄奘为何能永不停步,直到取回真经,鲁迅又为何能直至人民的内心,用自己的呐喊唤醒这铁屋中沉睡的人呢?不错,远方其实并不遥远,他其实是我们与梦想的距离、我们与信仰的距离、我们与博爱的距离,这些无形的距离才是我们需要缩短、乃至解决的目标。

  切·格瓦拉说:“让我们面对现实,让我们忠于理想。”在珍惜现在的基础上,倘若我们忠于自己的理想、信仰,忠于自己深爱的一切,那么迈向远方的路就已铺设完好,前进吧,相信自己,更要相信远方,其实并不遥远。

  2.遥望远方

  安·别雷目光伸向俄罗斯春夜的远方,他说,“远方是另一种生存,星星的呼吸那么明净……”。汪国真将远方喻为“迷人的错”,仰首是春,俯首是秋,远望为诗,他说,“远方对我们都有一种诱惑,不是诱惑于美丽,就是诱惑于传说”。于是,我们不禁一次次望向远方,一次次眼含热泪。

  望向远方,因为远方是美。“北方有佳人,遗世而独立”,远而望之,已皎若太阳升朝霞。“皎皎牵牛星,迢迢河汉女”,蟾宫月华下,鹊桥为媒的婵娟已让七夕乞巧的女儿们心驰神往。“草色遥看近却无”,一川烟草,色如碧玉,因为朦胧在远处,依稀不可辨,便可任人用想象为其增色,那平凡如小草也美得“绝胜烟柳”了。

  望向远方,因为远方是心灵之依。“露从今夜白,清光千里同”,客居他乡的游子谁不曾把明月举头望,将满腔忧思难任寄于皓月? “误几回、天际识归舟”,远方那心心念念何时才能在我远眺中归来?“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思往事,惜流芳,远山悠悠。多少人不忍登高望远,却又情难自已;又有多少目光含着心中的悲鸣,一次次将“长淮望断”,却只见霜风劲、猿啸哀,山河破碎;还有多少在高台悲风中,远望山河誓与国同在,这渺渺河山承载也见证了他们毕生的抱负。

  远方寄托了太多人太多的向往与怀想,一次次看、一次次望,其实都只望向心里。爱也罢,愁也罢,远方于他们只是心的倒影。只是望只是看,远方还那么遥远。然而,却有人将“远方”真正收拢于心,真正情系“远方”。爱之深,不惜拼却一切地走向远方。

  那是柏拉图。正如他的对话录中记载,柏拉图不满足于石壁上模糊的阴影,他独自转过身,却发现身后那春风沉醉的“理想”世界。他本可以在其中蹈舞,但他却回到“远方”的洞穴。前路多舛,踬踬踣踣,他声嘶力竭的呼喊,只为唤醒沉睡的“远方”。

  那是鲁迅。他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他不只期待周遭光明,更愿大地同辉。由此他高举新时代的火炬,亟于将曙光带向“光明未至的黑暗”,唤醒沉睡的远方。纵逆风执炬,火焰灼手,他仍大踏步走向远方。

  遥望远方的人,也许都是渴望走向远方的。远方是美是诱惑,然而近处的安适不也让人依恋吗?前行的路,或许道阻且坚之时,遥远的远方依旧不可企及,此时不会令人退却吗?所以,对于太多人,远方的美只是镜花水月,可感可知却不可构及。只满足于对远方的一切美的设想,却不敢用脚步踏上征程。

  然而我多么希望,年轻的我们可以勇敢的走下遥望的高台,踏上走向远方的路。一步一步,让曾遥望的远方终可以构及。多么希望我们前行的路,就像《日内瓦医生》中所写的:我们走着,不停的走,一面唱着“永志不忘”,歌声休止的时候,我们的脚步、马蹄和微风仿佛接替起这只赞美的歌……

  3.到远方(品读)

  远方长久以来就是让人无限向往的地方。近处的风景看透了,远方的景色中,涵盖着我们的梦想、归宿、甚至信仰,让我们无时无刻不在眺望远方,渴望到远方去。

  远方承载着梦想,因此少年学子背起行囊,踏上壮游山河的旅程。唐代的那一批引领风骚的文人墨客,无不是在青年时期游遍大江南北,去在远方不同的风景中获得不同的体验,增长学识,寻找成就功名的梦想。未远行过的人生是不完整的。张晓风曾说:“春天,我们应当到远方去,看一行行的山,读一册册的水。”到过远方,才能体会世界的宽广,在千变万化的景致中不断重新定义,或是反复解读自己的梦想,最终沉淀下“一览众山小”或是“更上一层楼”的人生理想。

  远方寄托着精神归宿,有些人只有到了远方,才获得慰藉与安宁。于是称自己为“世上的流浪者”的三毛,奔赴遥远的沙漠,在浩远的天空和狂卷的黄沙中获得对生命新的感悟。这个与世俗的规则格格不入的女子,说:“只有在深入大漠里,看日出日落时一群群飞奔的羚羊的美景时,我的心才能忘记现实的枯燥和艰苦。”远方给了她自由,让她的心找到了寄托。同样的还有高更,抛弃财产奔赴到荒凉小岛,过着与世隔绝又自由自在的生活。因为近处太喧闹,太纷乱,有太多的羁绊使人不堪忍受,便离去,便到远方,追寻自由,追寻气氛与自内安静的内心相同的安宁之所,追寻家的感觉。

  远方不仅可指空间上的远,还可以指心灵上,精神上的远。好比“出世”的最高境界是“身在人中,心在人外”、“小隐隐于山,大隐隐于市”在人群中,却有一颗在精神世界远行的心灵。

  远方还蕴藏着信仰,一种脱离了人群之上的追求。托尔斯泰虽生活在人群,但他的心早已行至远方,这远方是至善。圣西门也同样到达这个远方,为此他放弃贵族的头衔,把自己称作“白痴公民”去研究他的社会主义。他们怀揣着一种至上的理想,这种理想超越私利,为的是全人类的幸福,因而是一种让人执着追求,不惜放弃其他的信仰,精神的远行使他们在那个时代被认为是疯子。他们看得太远,走的太远,孤独终生。但跟随他们的人们,却顺着他们的脚印,找到一条前行的道路。

  人生应当远行。可惜的是现代人不仅不再追求精神的远方,还把地理的远方看作是消遣娱乐的活动。人们活在近处,追求远方的享乐。谁还会去追求远方的梦想、归宿、信仰?谁还敢去选择一条难走的远方之路,念着“既然选择了远方,就只顾风雨兼程?”当道远方只变成了一种“车上睡觉,下车拍照”的庸俗活动,远方也丧失了它的吸引力。难道我们还不该反思远方的意义又是什么吗?不该去重建对远方的正确追求吗?

  到远方去,去学习,去见识,去追求,去接近精神的天空吧。

  抓住一个角度,深入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