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叮嘱的作文

时间:2021-08-31

  我全部的童年和少年生活,都是在一个叫老公峪的小山村里度过,它是我记忆的栖息地和梦的背景。在这充满苦难和艰辛的地方,人们相互搀扶,应对着来自自然和生存的种种挑战,民风淳朴,一如山间的清溪。

  山里人坚信一个简单的道理,那就是恶有恶报,善有善报。认为补路修桥是最积德的事。小时候,我们在上学的路上常常遇到有人在修一段垮掉的路,或是把被山洪冲走的“河墩子”重新垒好。河墩子就是摆放在溪水里高出水面的大石块,供人们踏着它过河。有时候河墩子还没砌好,而妇人或小孩已至河边,那人会停下手中的活儿,先把小孩或妇人背过河。这样的事一代代传下来,影响着人的品行,是活的样板。

  那时的老公峪,识字的人不多,会写字的更少。过年的时候,山民只好拿上几颗鸡蛋,走几里路,求人写一两副对联贴在门框上,图个吉庆。至于写的什么,是否以联言志,都忽略不计。有一年,我家的对联是“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当我认出对联内容的时候,在场的大人一脸茫然,不知所云。

  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山里人的家训自然就略去了符合世味的智慧特质,只是对一些行为做出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象“孝悌为本”、“耕读传家”之类,是无法企及的境界,更没有人提炼得出来。至于“勤俭”,更没有重视的必要,山里人没有不勤劳的,也没有不节俭的。只记得父母经常叮嘱我们要“有志气”和“有教养”,这就是我们的家训。仿佛大多数家庭都这样要求孩子。“有志气”就是做到不偷、不抢,不占便宜。在山里人看来,偷窃是最让人不齿的行径。父母常对我们说:“我们穷,要穷的有志气”。“有教养”就是有礼貌,尊敬他人,尊重长者。山里人骂人最狠的一句话就是“有娘养,没娘指教的东西”。一个人如果挨了这样的骂,连父母都受了牵连,是极丢人的事。现在看来,这两条简单的家规,却不无道理:在物质匮乏的时代,强调不偷、不抢,是对物欲做了及时的限制;主张尊敬他人似乎旨在规范一定的秩序。正是这些够不上品位的做人准则,哺育了一茬茬山里孩子,对我们品德的形成,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