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高一作文研讨课的教学反思范文(2)

时间:2021-08-31

二、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明确化

  作文教学是语文老师最头痛的地方,学生没有东西写,不愿写,在逼迫之下写出的东西没有血肉,没有情感。笔者认为,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尤其是在作文教学中,应该在“简单”上下功夫。

  所谓简单,首先是说教学内容要力求集中简约(这与精心备课,深入钻研教材并不矛盾),课堂教学设计要精心但却不能精细。有时在一定的课堂情境下,可以搁置、放弃或者调整部分预设,这样才能给学生更多自由,让学生获得更大的发挥空间。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就放弃了事先设计的语言、心理、环境刻画人物三个点,因为学生已经从两篇示例性文章中获得了丰富的启示,对肖像、眼睛、动作细节刻画人物个性的认识到了一个较高的高度,如果再强行补充另外印象并不深刻的几点,反而是画蛇添足,冲淡了本堂课已经达到的效果。

  其次,简单化是说在作文教学形式上要摒弃繁杂的形式和花样,采用“剪枝”的方法删繁就简。方法、形式都只是语文教学的手段,而让学生在趣味中掌握知识、学会运用、接受熏陶、培养情操才是教学的根本目的,因此,形式要和内容有机结合。本堂课的几个环节设置基本上做到了这一点,如“猜一猜”“比一比”“评一评”“写一写”,既突出了材料的生动性、趣味性,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又紧紧扣住了本堂作文课的训练重点,即“写出人物的个性”。 总而言之,要坚决杜绝形式主义的方式;要面向全体学生,并激励学生自己去思考和辨析。

三、及时调控,灵活变通

  前面已经讲到,在内容的处理上,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删除了三点内容,但在本组评课会上,同组教师指出,还有几个地方可以做得更好。一是《父亲的游戏》,学生已经明确指出了文章的不足,就应该让学生进行修改、补充;二是短篇写作练习后的点评时间不够,只选了学生好的作品进行了讲评,如果还能选择稍差的作品让学生进行讲评、修改,效果应该更好;三是整堂课教师讲得还是多了点,应更多的让学生评、改、写。从整堂课来看,语文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和教学实际,灵活处理已经预设好却不适应课堂教学实际的教学步骤,可以是前后的变通,也可以是主次的变通,还可以是教师的讲授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之间的变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改理念,也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