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的作文(2)

时间:2021-08-31

反思的作文 篇3

  你有过插队的经历吗?我坦白,我有过一次,但也是最后一次,最后一次。

  来到餐厅,队伍已经排到门口,我和朋友赶紧站到队伍中。等了好一阵儿,队伍几乎没动。它像个极蠢的大虫,慢慢向前蠕动着!

  “等我们买到饭,别人都快吃完了!该死的队伍,这么长!”A焦虑地抱怨着,我也附和了几句。

  B灵机一动:“我们去插队吧!检查的老师不会发现的。”我和A都摇了摇头,否定了这想法。

  我可从来没插过队啊!在我心中,插队是可耻的事情。

  “快点跟我插队去吧,要不还要等好长时间,到我们可能就没饭了!即使有,也是我们不爱吃的,这队不白排了吗?快走吧!”

  B拉着我俩的手,但我和A都没离开队伍。B真的有些着急。她知道A“顽固不化”,便将“攻击”目标转移到我身上!

  她稍用力拉我走,但我仍旧未同意:“快点吧,等我们买完饭,A肯定还在排队!”

  A得意地笑了,她感觉像在夸她。我终经不住她的软磨硬泡,跟她,去插队了。

  插队很顺利,没有被发现,也没遭后边人的白眼。但我猜他们心中正用很不雅的文字描述着我。

  端着自己喜欢的饭菜走向餐桌,我看到B向A得意地笑了。我稍带愧意走过A,我分明看到A的笑容才是最骄傲的。

  真的,我后悔了,我把自己出卖了。我是插过队的人,我的成长中有了一件不光彩的事。我没有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没有耐住等待的心,没有把握住自己。而A,虽多等了一会儿,但没做让自己后悔的事。

  有事对与错,成与败,只在一念之间,把握住自己,你就会永葆纯洁高尚。那些所谓的小机灵,只不过在坑害自己,它正一点点侵蚀你纯洁的心灵。

  愿没出卖过道德的人坚持下去;

  愿出卖过自己的人,知耻近乎勇,今后不做有损道德的事。

  这样,在生命的结束之时,回首一生,你可以骄傲地说:“我坚守了自己的道德底线,是一个有道德,有素质的高尚之人。 ”

反思的作文 篇4

  这一星期,期中考试的成绩出来了,虽然这次我总分还是在全班前五名之列,但这次远远出乎我的预料,这次考的实在不是太好啊!

  这一次,我语文考了108分,但改错了一道题,所以,我的语文分数应该是在110分以上,这个成绩一般,还算可以,英语这次因为粗心,又错了一道选择题,所以只考了99分,数学这次,全年级都考得不是太好,可能是因为这次的题比较难吧!最高分是87分,我只考了66分,但是其实改卷老师给我考错了7分,如果加上那7分的话,我就应该是73分了,但是这样,我仍然不太满意,今后,我将会在学习中、生活上更加努力,争取在期末考试把成绩再提上去!我不会就此服输的!

反思的作文 篇5

  一、现状分析

  1.作文教学无计划。作文教学历来是整个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它不仅与阅读互为双翼,而且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外显为一个人的语文素质。但目前我们的.作文教学不仅无标无序,且作文题重复又重复,千人一腔,给学生的语言表达、情感体验和人格养成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教师没有一个写作教学的系统计划,学生没有一个写作提高的渐递梯度。具体表现为:(1)走马观花。即写作训练跟着阅读教学亦步亦趋,学什么课文,写什么作文。例如:初一第一册第一单元是写景状物散文,学了课文之后便让学生以景物为描写对象,或即景生情,或托物言志。若作为单项训练未尝不可,但如果是为了配合阅读教学而置学生的写作现状而不顾,则劳而无功。这样的训练使学生写什么丢什么,走马观花,过目即忘。(2)没有过渡。在作文训练之初教师便把全套本领、所有要求全方位下放,在学生根本未曾达到应有水平时却以高标准、严要求来强化作文教学,以期学生一步登天,写出十全十美的作文来。例如:初一第一学期,根据学生实际,作文教学应从基本功练起,即书写规范,标点、格式正确,完整地记叙一件事等。而我们的第一次作文课便将审题、立意、选材、构思一股脑地灌输给学生。第一次考场作文便将“生动形象”、 “议论抒情”、 “点题扣题”作为评分标准,在此情况下,学生对写作的畏难情绪与日俱增,难怪有的学生哀叹:我上小学时好歹写一篇作文就能获奖,到中学我费半天劲也得不了高分。这种没有过渡的作文教学,大大挫伤了学生的写作信心,造成初一讲审题、立意选材,到了初二初三还是讲这一套,学生听烦了,老师讲腻了,而成效甚微。

  2.作文教学与学生实际脱节。教师本身因为对作文教学缺乏应有的热情而怕批改作文,自然也使得学生缺乏写作的热情而怕写作文。这种情况表现在作文教学的四个环节中(命题、指导、批改、讲评)。由于无计划,常常会出现这种情况:该上作文课了,临去教室的前几分钟还没想出一个合适的作文题目,直到走进教室才挤出一个题目来。这样的命题根本谈不上符合学生实际、有真情实感。其结果,或老调重弹,或曲高和寡,学生望题生厌,望题生畏,哪里还有写作的兴趣?接下来的作文指导则是简单化、庸俗化、套式化,引而不发,疏而不通,越指导,学生的写作越僵化,长此以往,将学生的一点点灵气全磨灭了。再说批改:一是习惯于精批细改,劳而无功,大多数学生根本不关心评语,只看一眼分数便罢。

  那是因为老师的评语从小学到中学全是一套话。二是批改拖沓,一篇作文拖上十天半月,学生自己写的什么都快忘光了。批改之所以出现这些现象,原因在于教师的教学观念导致批改方式僵化,教师独揽批改大权。讲评随便,无针对性,药到病不除,尽管学生作文写了不少,但写作水平提高却不快。

  3.作文与阅读、生活脱节。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离开了生活,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的写作教学常常与生活脱节,作文不能真实地反映生活,生活也不能化为作文题材,学生既没有丰富的词汇,又不熟悉多样的题材,作文时文思枯竭,硬挤强凑,自然文不成篇。其次,读与写分离,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脱节,读不能很好地为写服务,写作也无法促进阅读。

二、采取对策

  对于上述现状,谈几点思考和建议。

  1.制定作文教学计划。计划必须符合学生的写作实际,又要符合不同年级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习实际,所定计划要确保学生通过主观努力客观上行得通,不能成为学生的障碍。计划要细致、明确,哪个学段应掌握哪些写作要领,必须达到怎样的写作水准,可以运用的表达方式及其表现手法等都要具体。目标、措施既要具体,更要明了,教师要胸中有盘棋,学生要心中有颗子,教师教有方向,学生学有奔头。计划还要检查、调整,适时地查漏补缺,以期完善,防止计划的随意性、教条化。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由浅入深,在不知不觉中步入写作的殿堂,这样,畏难情绪自然烟消云散。

  2.激发写作热情。学生作文需要热情,而这种热情的培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因此,教师的命题要围绕学生最关心的内容来确定,这样既容易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又有利于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在作文指导这一环节中,教师要真正为学生排忧解难、牵线搭桥,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和写作冲动。指导前要仔细分析学生作文的症结所在,做到对症下药。

  其次,评改作文历来为众多教师所头痛。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敢于放手,要采用多种批改方法,激发学生的评改欲望,力争做到教师面批、精批与师生互批、学生共批相结合,提倡写、评、改一次性处理。这样趁热打铁,学生就会兴致勃发,信息反馈快,评改质量高,写作效果好,批改费时少。真正做到“多快好省”。第三,教师适时地写下水文,与学生同写、同批、同改,更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上学期本人与学生同时在课堂上用45分钟完成一篇下水文,第三节课上我首先读了我的作文,让学生集体批改,这样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作文课上得生动而又有实效。教师每学期至少写一次下水文,既可以体会学生写作时的心态及可能遇到的障碍,又可以“逼”着自己不断地学习、充实、提高。

  3.多渠道拓宽写作途径。有丰富的写作素材是写好作文的前提,教师要尽可能地运用一切手段来拓宽学生的选材范围。首先阅读与写作要紧密结合。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善于捕捉名篇佳作中的闪光点,通过对课文的仿写、改写、缩写、抄写、补写等各种形式,培养学生多角度利用课文的能力。例如:《我的叔叔于勒》的续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排比段的仿写等。指导学生同中求异,不断拓宽写作思路达到创新的目的。再有写作与生活要紧密结合。就目前的现状来看,学生一是不会关注社会,二是生活面太窄。要想拓宽学生的选材面,就要组织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在活动中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生动的具体事例。我年级多次组织各种课外活动如参观、采摘、各种文体竞赛等。学生参与了这些活动,有切身体会,文章写得有声有色。在活动中教师应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写随笔,记日记,养成日写百字、周成一篇的良好习惯,鼓励学生在完成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训练之后,写创造型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