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作文(2)

时间:2021-08-31

反思作文 篇4

  一提到作文,学生怕,老师也怕,作文教学反思 张彦梅。学生怕写,老师怕教,而传统的作文教学,却只能在低谷中呻吟、徘徊。对于农村小学来说,作文更是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为了写好作文,师生都必须付出许多努力,但常常收效不大。所以,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我认为小学作文教学应注重以下几点:

  一、注重平时的积累

  作文也像语文基础知识、阅读一样需要积累,比如好词、佳句、精彩片段等。

  1、根据课文内容来积累。“重视文本”也是新课标的要求,而且很多课文的思考练习中都出现“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摘抄中积累材料。如果学生能掌握一些好词佳句就为写作做好了铺垫,能够让他们有词可用、有话可说。

  2、通过写日记来积累。坚持写日记是积累材料的最好方式,也是练笔的最佳途径,教学反思《作文教学反思 张彦梅》。由于日记的内容很广,可写听到的、可写看到的、也可写想到的。总之,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可无拘无束地表现出来,这样就让学生有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也能够写真实的事情。比如:每搞完一次大扫除,都可让学生把当时的情景和感受用日记的形式写出来。

  二、形式多样,及时有效

  作文评价与批改结果的呈现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口头的;可以采用分数、等级来表示,也可以用评语来表示;还可以采用多种评价形式进行综合评价。平时我们常说的精批细改只是作文批改中的一种重要方法而已,但不是惟一的方法。那种认为老师把学生的作文改得越细越好的看法是片面的,如果教师在所有作文批改中均采用精批细改这一方法,要把每一篇小学生作文均改成小学生优秀作文的想法和做法那是不太现实的。因为好的作文是很难一次成功的,学生的能力提高也是循序渐进的,教师绝不能急功近利,揠苗助长。

  三、注重作文的评价

  教师的评价对学生十分重要。评价得当,能激励学生敢于作文、乐于作文,因而对学生的文章不能千篇一律,也不能一棒打死。应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给予不同要求的评价,对基础好的学生要有较高的要求,基础差的哪怕是用了一个好词、一个佳句也应该及时表扬。记得有一次,我发现一个平时作文很差的学生在文章中准确地用了一个表示时间过得很快的词“刹那间”,于是我在批语中这样写道:今后能多看点书,认真作好记录,教师相信你的作文会更上一层楼!这样做,能让一些差生得到鼓励,看到希望。

  总之,作文教学不是件容易的事,教师必须在教学理论中不断探索,在教学实践中获得。

反思作文 篇5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强调:“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体验就没有写作的冲动。体验式作文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阅读、了解、观察、调研、讨论等形式的体验,形成对自然、社会、人生和自我的认识和感悟,并在此基础上,将内心深处的思想、认识以及情感准确体现和描述出来的过程。

  体验式作文教学应引导学生融入多姿多彩的生活,感受生活中的一草一木、一花一叶,在独特的个性体验和感受中记录真人实事,抒发内心情感。它注重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思维的扩散和体验的引导,注重学生心智的启发。

  一、积累体验,指导学生融入生活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离开了生活,作文训练就成了一句空话。在体验式作文教学中,要积极指导学生投身到生活中去,从平常而又丰富的生活中去感受,发现生活的多姿多彩。

  首先,要引导学生积极地融入生活。在平时的学习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热爱生活,用积极的心态感受生活的喜怒哀乐,要带领学生亲近自然,引导学生倾听成长的声音。例如有一年,我发现教学楼前的水杉树中有一棵总比其他的树发芽迟得多,于是在春天来临,其他水杉树已经变得葱绿后,我问学生每天从教室前走过都观察到了什么。起初站起来的学生哑口无言,因为他们每天走在熟悉的路上,根本没有关注过周围的景物。经过我的提醒,学生才注意到,我就布置学生开始关注这棵杉树并作文。学生在接下来的几周中对此进行了细致的观察,他们的日记中诞生了很多精彩的篇章,摘录其中一段:

  春天来了,很多植物早已绿得蓬勃,叶在风中招惹得春风醉。发芽很迟的杉树们也已经吐露点点的嫩绿,朦胧的绿影惹得小鸟雀们欢欣鼓舞。它们常常蹲在这些水杉树上歌唱,把日子唱得一派明媚。可是在这片昂扬的春意中,还有一棵大树是一副大睡未醒的样子,沉在自己的梦境里,光秃秃的枝丫上,春光了无痕迹 。偶有过路的鸟雀来,花喜鹊,或是小麻雀,它们都是耐不住寂寞的,叽叽喳喳一番,就又飞到更热闹的地方去了。

  对于学生而言,抱怨生活单调,是因为没有融入生活;抱怨作文无话可写,是因为他们缺乏体验意识。对于写作而言,生活不是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而是经过作者的心灵体验,带有主观色彩的那些现象和事件。体验意识的缺失导致了观察的盲点,有体验才能激发写作的热情。教师在尝试体验式作文教学时,首先就应该引导学生融入生活,最大限度地丰富学生的生活。可以引领学生感知家庭的温馨恬静、校园的青春活力、社会的多姿多彩,从而唤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同时可通过心灵日记或网络微博等形式,促进学生对观察到的生活进行思考,既培养学生对文字的亲近和信赖感,又可以使他们的心灵更细腻;培养学生对生活的体验意识,使他们徜徉在水波潋滟的生活泉源之中。

  其次,要引导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观察生活。老舍先生说:“观察事物,必须从头至尾,寻根究底,把他看全,找到他的‘底’,不知全貌,不会概括。”学生如果在生活中没有对事物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观察,那么,在作文的时候对事物的描写也就很难具体生动。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时可结合阅读教学教给学生一些方法。如在教授季羡林先生的《幽径悲剧》时,我结合了描写燕园后湖景色的语段,指导学生在观察生活时要按顺序、有重点,抓住事物的特征观察,调动多种感官对事物进行多方位的描绘。有了方法指导,就能较有效地防止学生在作文时东一句、西一句,没有一定的写作顺序和条理。

  第三,观察生活还要指导学生作理性的思考。生活博大精深,纷纭复杂,很多学生也观察了四季更替、花开花谢、云起云飞,也聆听过泉水叮咚、鸟鸣兽语,但在作文中仍然无从动笔。这是由于学生没有对现象背后的本质作过深刻而理性的思考。谢大光《鼎湖山听泉》里用优美的文字写出月夜听泉的唯美画面,融入了自己对人生和历史的感悟与思考,凸显了文章哲理美的元素。对生活的理性认识的产生,必须由学生自己投入和经历。体验式作文教学贵在引导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观察生活,接纳生活,融于生活,叩问生活,从而实现自我意识的产生和深化。

  第四,加强阅读指导,提升体验能力。自然无限广大,世界纷纭多变,我们不可能一一经历。尤其是中学生,他们的生活圈子更为狭窄,心智发展也不够成熟,对他们而言阅读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认识世界的途径。阅读可以冲破个人生活的小圈子,体验更广阔的生活,积累更丰富的生活经验,更重要的是学生阅读时可以在作品情感的感召和思想的熏陶下,产生刹那的觉悟甚至永久的改变。为提升学生体验能力而设的阅读,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有自己的理解,从中获得自己的审美体验,并能触动自己已有的经验,获得新颖多变、具有情趣的妙悟。通过阅读,与大师近距离对话,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与他们平等交流,体验他人之体验,也是人生的乐趣和收获。

  二、营造情境,诱导学生产生体验

  对于熟悉的事物,只要给学生创设情境,让他们受到相应的刺激,就能激活其原来积累的经验,使其进入到联想的某种情境中,从而产生体验。如果我们不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学生得到的可能只是一种直观的感受,而且这些宝贵的生活感受会很快在学生们的无意识中流失掉。在体验式作文教学中,教师就是要运用多种手段来营造教学情境,从而唤醒埋藏在学生心灵深处的情感,使作文教学不是“传授或接纳已有的东西,而是从人生命深处唤起他沉睡的自我意识,将人的创造力、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调动起学生写作的兴趣来。

  情境营造的方式和手段是非常多的。如通过音乐渲染情境,联系生活再现场景,展示实物模拟环境等,都可能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从而成功诱发学生的体验。

  三、因势利导,化体验为文字

  在学生进入情境之后,教师应立即因势利导,指导学生进行写作,把埋藏在心中的先前已有的体验写出来,进行情感的宣泄。这样的文章,虽然可能在写作技巧上有所欠缺,但是里面会有一种强烈的体验感不断地冲击着我们的神经,并深深地吸引和感染着我们。当然,学生毕竟还在成长,他们的体验有时可能不够成熟,甚至不符合主流的价值观念,此时教师应该发挥主导作用,通过适当的点拨,帮助学生生成正确的体验,并且可以在作文的技巧和方法上进行指导,例如合理安排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搭好文章的框架,运用个性化的语言表达情感等。

  托尔斯泰认为,艺术感染力的大小取决于三个条件:一是所传达的感情有多大的独特性;二是这种感情的传达有多么清楚;三是艺术的真挚程度如何。如果学生的作文能真实地、充满感情而又富有个性地表达对生活的体验,那么他的作文就具备了艺术感染力,这样的作品不仅能感动自己,也必将打动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