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边城》(2)

时间:2021-08-31

反思《边城》4

  教学的过程就是成长的过程。

  有人说:教学是一门残缺的艺术。是的,教学过程中只要你用心思考就会发现自己的缺失,源于知识积累、方法指导、思想的偏狭......而走出狭隘的自己只需一点:静对自己。

  导学《边城》的日子,让我的心灵直面了一次伤痛。

  《边城》是沈从文的一部长篇小说(也有人认为是中篇),课文节选了有关端午节翠翠巧遇傩送、大佬等人物的场景,语言平实,韵味无穷。但在学习过程中我的心头却萦绕了深深的痛。

  首先,激趣阅读就没有达到预定效果。自认为是小说所以在设置时给了简介,给了背景介绍,给了作家作品相关知识,要求学生自读。但课上发现阅读效果不好。

  其次,导学目标不够具体。高一一年的铺垫学习,自认为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已形成,故给了综合鉴赏题(品味语言)。结果在审题上又有学生吃亏。

  最后,课上教师导学过程不够灵敏。课上发现问题虽及时停止了继续学习,但未能采取相应措施,以致此课师生收益都不大。

  虽然在第三课时及时调整了>学习方法,但该导学课实施过程的缺失却至今让我耿耿于怀,我怀疑自己所做的努力,我怀疑自己的教学理念,甚至怀疑自己的能力。可是学生的读书习惯却让我痛上加痛,他们告诉我:老师即使你说得再好,我们也不可能读这样的文字,它离我们太远了。找到了根我才释怀,我知道我依然缺了一样东西:平实地带领他们穿行于语文学习中,而不是凭感性。

  今天我们师生都有了新的认识和发展,都能心态平和的阅读和学习了。我注重过程的每一步实施,学生注重学习的每一个细节,咬文嚼字已经成为目前我们学习语言的一个法宝。

  痛定思痛,我依然执着。

反思《边城》5

  《边城》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介绍了整个故事情节。总的来说,课堂内容偏少,将时间耗在让学生看课文上,其实这个环节可以放到课前让学生预习,把这个时间多出来可以让学生多多体会课文的语言情感之类的内容,让学生更深入理解沈从文的精神。第二课时主要是分析人物形象。学生能迅速找到描写人物的地方,并且都找得比较细,比较全,但是要进行概括就有点难度了。比如说学生找到"假如爷爷死了呢"这点,学生认为这体现了翠翠的不孝顺。这说明两点:第一对文本还不够深入体会;第二,缺少分析人物的相关技巧。其实,可以对学生指出作者在描写主要人物,尤其是正面人物时,我们对这个正面人物的评价也应该是正面的,积极的,这就可以避免学生对人物评价的总体方向的错误把握。

反思《边城》6

  《边城》是诠释爱的,祖孙之爱、男女之爱、兄弟之爱、父子之爱、友朋之爱、乡邻之爱、乡土之爱组合成的人伦社会之爱。《边城》是要阐释美的,自然之美、人物形神之美、人事之美、人情之美、人性之美,还包括作品本身结构行文的诗性的美,无处不美。而这爱和美的背后无疑暗伏着一种缺憾,一是作者要描画的人生、社会本身的缺憾,比如"美丽的都不容易长存"的凄凉的故事结局,"人类灵魂的相互孤立",小说流溢的神秘宿命气息等。这爱和美在从很久以前开始的现实中的消失,这就是所谓"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

  《边城》有非常清晰的人生社会理想的诉求。"我将这个民族为历史所带走向一个不可知的命运中前进时,一些小人物在变动中的忧患,与由于营养不足所产生的'活下去'以及'怎样活下去'的观念和欲望,来作朴素的叙述。我的读者应是有理性,而这点理性便基于对中国现社会变动有所关心,认识这个民族的过去伟大处与目前堕落处,各在那里很寂寞的从事于民族复兴大业的人。这作品或者只能给他们一点怀古的幽情,或者只能给他们一次苦笑,或者又将给他们一个噩梦,但同时说不定,也许尚能给他们一种勇气同信心!"小说践行着作者想要建造"精致、结实、匀称的供奉'人性'的中国的希腊小庙"的理想。

  如此美丽,如此丰富,"边城"让人心驰神往,想来教和学都该是极其美丽的事情。但是我显然被冲昏了头脑,忽略了学生可能存在的阅读障碍,也忽视了对最佳课堂结构的追求,于是我最初的尝试是失败的。

  本课的教学关键就在于找到学生情感的共鸣点,并且营造让学生迅速进入的"场"。学生情感的共鸣点在哪儿,我们不能想当然地替学生做主,得让他们自己说,于是就有了课堂开始阶段"一个词、一句话、一段文表达你的阅读感受"的环节设计,学生的表达指向是丰富的准确的,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意蕴深刻的问题的提出就顺理成章了——请问这究竟是一篇小说还是散文?学生肯定会说是小说,因为教材就是这样介绍的。但是我将坚持说《边城》更像散文,因为她具备散文情意真、内容美、形式自由的三个特质。然后让学生去寻找文本中的美点,探讨美在何处,怎么美,为什么美。于是引领学生或者说被学生引领共同走入《边城》的角角落落,在沈从文如诗的文字美丽的肌理褶皱里,领略茶峒的秀丽风光,体会边地淳朴的民风,理解翠翠美丽的形神,感受翠翠、祖父、傩送等人间真挚、朴素的爱和闪耀在他们身上的美丽的人性光芒,为故事的忧伤而忧伤,为这一曲古朴的爱和美的颂歌而神往,悄悄逼近《边城》这一次对人生、社会"观""想""望"的全面描摹。

反思《边城》7

  《边城》是一部非常唯美动人的小说,《边城》教学反思。它寄寓了沈从文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文学作品。在上课前,主要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重难点,我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基于第一课时对文章情节和环境的分析,第二课时我着重于文章的人物形象和人物身上所展示的人性美。然而在具体的课堂实践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首先是在探究问题的方法提示上,我引导的不够到位。因为17班是普通班,其中不乏有一些艺术生。学生整体的文学功底和学习能力、自制能力都有一定的特殊性。探究问题提示运用对比的方法分析人物这一思路提得有些笼统。学生在讨论时不能充分领会并运用。因此在学情分析这一预设上我忽视了学生的整体能力。

  最大的问题在于课堂环节设置上。尤其是学生展示点评环节没有形成一个体系。学生课堂展示有些杂乱无章。这主要是因为我在布置任务的时候没有明确分工。因此展示环节没有凸显小组的优越性,反而成了个人展示。这是我的一大失误。同时,在展示完之后,点评环节也不够完善,主要表现在打分上。

  当然,这次汇报课让我有很大收获和体会。在课堂上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可以提高教学效果。比如在导入时候要在很短时间内要将学生带入到湘西那景美、情美、人美的环境中。用一些图片、音乐资源,伴以适当的引导是很有必要且事半功倍的。

  还有最后拓展延伸的对对联环节,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新形式、新思路的引入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氛围十分活跃。这为我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总之,很感谢工作站的老师们给我这样一个机会,让我在实践中进步。这次汇报课我收获很大。尤其是苗老师等给予的我指导与帮助,让我受益匪浅。有问题也有优点,有瑕疵也有亮点,这对于我今后的语文教学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学目标

  1、分析翠翠人物形象,体会边城中的人情之美

  2、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学会分析人物形象。

  3、通过这颗“千古不磨的珠玉”,这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图景,感悟至真、至善、至美的人性,树立同学们爱世界、爱人类、爱生活的高尚情操,教学反思《《边城》教学反思》。

教学难点

  文章如何展现人性之美

 教学过程

 1、课程回顾,展示图片

  上节课我们主要从情节和环境两个角度来探究边城。先请同学们来欣赏几幅唯美的湘西画卷,再次来感受一下边城的自然魅力。那绵延的小山,那潺潺的流水,那依山傍水的小城,那古色古香的白塔,那日日撑船的摆渡人,这一幅幅清丽自然的美景,不禁让我们想到了陶渊明笔下那“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世外桃源。在桃花源生活的人们热情好客,民风淳朴,而我们通过对边城人民过端午节赛龙舟、捉鸭子及翠翠祖父身上可以看出边城的风俗民情之美。

2、课堂导入,结合ppt

  当然,除了自然美、风俗美,湘西的妹子也是柔情似水,有图为证。湘西的妹子美,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妹子更美。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边城》中对翠翠的直接描写。(学生朗读)这是沈从文笔下的翠翠,那么我想读完《边城》之后,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了一个翠翠,你心中的翠翠又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呢?从她身上又体现出哪些人性之美呢?接下来,大家带着这个问题进行探究。

3、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提示:

  分析人物形象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

  运用对比的手法的分析人物形象

 4、课堂展示

  展示方式:书面与口头相结合,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成果。

  展示内容:翠翠形象(学生只要自圆其说即可)

  展示技巧:结合课本内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并运用对比手法

  翠翠恬静、温柔、聪慧、孝顺、矜持、包括小女生与生俱来的小小的任性与多愁善感也是那么美好。如水滴般明澈清透,又充满青春活力,在翠翠恬静而又平静的外表下,蕴含着喷薄般的激情,我们可以热切的感受到翠翠的爱,她的爱原始而自然,纯朴而热烈,含蓄而本真从外表到内心都姣好无比。从她身上我们能看到人性之美,这是一种最为朴实而又趋于自然的情感。这正体现了沈从文“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课堂总结

  那静静流淌的沅江水,那矗立百年的吊脚楼,那撑篙摆渡的老人,那热闹非凡的端午节,那情窦初开的少年人,让我们看到了边城那令人窒息的自然之美,纯朴原始的风俗之美,还有那至纯至真的人性之美。如果说边城是沈从文给自己建造的一座理想之城,那么,我们也愿意在这座小城里陶醉下去。

拓展延伸

  请大家根据本课内容,完善这副对联。

  风声,水声,歌声,唢呐声,啜泣声,声声惊残梦。

  _情,_情,_情,_

上一篇:爱的反思 下一篇:堆雪人大班绘画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