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一比》说课稿(7)

时间:2021-08-31

《比一比》说课稿9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我叫***,来自*******小学。

  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四册《比一比》。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流程三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数的大小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历和大数的学习基础。本节课力求把学生以往对万以内大数比较方法的分散的、不规范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科学的、规范的理性认识,结合情境先教学“四位数与三位数的比较”,再教学“两个四位数的比较”,最后进行“两个最高位相同的四位数的比较”。由浅入深地探究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接着,教材又通过“比一比”、“想一想”、“猜一猜”等活动进一步巩固比较大数的方法。最后,教材安排了一些具有操作性、开放性的活动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和相互交流的空间。学生在探究与活动中学习和提升知识。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认识,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掌握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能用符号表示万以内数的大小。

  2、通过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索比较数的大小的过程。

  3、通过游戏、活动,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精神,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教学难点是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发展数感。

  教具准备有:教学课件、数字卡片等。

二、教法与学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让学生动脑、动手,交流比较方法,同时采用多种多样的数学活动,丰富学生对生活中大数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数感,从而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而数学学习已不再是教师简单地展示知识的过程。教学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索者,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与同伴合作交流,不断主动探索比较数大小的方法,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三、教学流程: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对该部分知识的教学建议,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的教学我设计了如下四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二)实践活动,探索新知。

  (三)猜数游戏,应用新知。

  (四)课堂评价,总结延伸。

  下面我就这四个环节做一下具体的阐述: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设计了富有儿童情趣的活动情境:“同学们,‘五一’期间各大商场搞促销打折活动,让我们一起去逛一逛电器商场吧。”

  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营造一种宽松的学习环境,促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主动投入学习活动中。

  (二)实践活动,探索新知。

  本环节主要通过“购买电器”、“中大奖”等活动来完成学生对新知的自主探索。

  活动1“购买电器”:

  课件出示一些商品及价格。

  1、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老师想挑选每种商品中最便宜的电器买回家,你们能帮助我吗?此问题旨在将生活中的大数应用到数学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发展学生的数感。

  2、学生根据商品的价格进行比较,并将结果写在纸上。

  3、呈现学生反馈材料,交流比较大小的方法。

  4、引导学生寻找规律,总结出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比较方法。以上活动旨在让学生探究出比较万以内数大小的方法。让学生在探究中得到发展,并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亲身经历、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在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对于出现的不同观点,正确地加以肯定,请他们尽可能地说明理由,对于错误的说法,要及时教育学生不能取笑他人。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最后得出比较较大数的方法,体验探究成功的喜悦,从而树立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和提高继续探索的兴趣。

  活动2“中大奖”:

  在商场里有许多竞猜活动,谁能把以下六种商品价格在最短的时间内按从低到高的顺序排列,谁将获得一个奖品。同学们赶快参与吧。(课件出示:MP3 387元、燃气灶 809元、热水器 1725元、数码相机 4300元、浴霸 345元、台灯 99元)

  此次活动旨在让学生学会用符号表示万以内数的大小,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让学生独立思考,观察比较,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使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有用。增进了学生对数学的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三)猜数游戏,应用新知。

  两人一组,一人想数,一人猜。想数的人只能说“是”或“不是”,猜数的人提问,直到把数猜中,猜的次数尽可能少。

  通过游戏,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数感,培养了学生小组合作精神,这样的活动形式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然后汇报交流,体现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一方面体现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在游戏活动中体验数学的应用。

  (四)课堂评价,总结延伸。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觉得自己表现得怎么样?生活中还有哪些大数呢?举例说明,并比较。

  通过总结与交流,引导学生学会反思和总结一节课的收获和体会,并学会评价自己,培养良好的学习情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比一比》说课稿10

  各位老师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小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统计与可能性》第一课时《比一比》。本课时是在二年级学习了认识统计图表的基础上,向学生介绍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根据教学内容,我将本课教学目标确定为:

  1、 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并会求平均数,能读懂简单的统计图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以及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学难点定为: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流程:

  开始,我创设男女两队“投篮比赛”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小黑板出示比赛结果,给出男女两队的人数是不一样的,让学生比一比,哪队能获胜?通过讨论,使学生发现其中的隐蔽条件,体会到如果两队的人数不一样,就不能比较两个小组的投篮总个数货以投篮个数最多来评选获胜队,这两种方法都是不合理的,而应该用每队平均投篮个数来比比较合理,体会到球平均数的必要性,从而引入新知探究。

  首先,让学生动手摆学具,然后我在黑板上用圆形小磁铁演示“移多补少”的方法,移好后,我质疑数字小的时候可以用移多补少的方法,那么如果数字比较大的话怎么办呢?这时候我追问,除了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让学生同桌讨论,集体反馈交流,再演示,引导比较。以男生队为例,分析列式各部分名称,“4+7+5+4+5”表示什么?“5”表示什么,“5”呢?总结出求平均数的方法。平均数=总数/份数。

  本环节通过小组操作,讨论,使学生直接感受到了平均数的内涵就是“移多补少”,从而揭示平均数的涵义,当学生思维刚刚获得平衡时,又设置认知冲突“平均数除了通过移多补少得到,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迫使学生打破思维定势,从而获得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再次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从讨论反馈中得出如何求平均数。

  接着引导学生回忆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吗?这样的小姐有利于学生巩固本课重点,有利于培养自信心。

最后巩固练习:

  1、 了解生活中的平均数,展示课前收集的平均数,同桌互相说说平均数的意义,了解平均数的意义。

  2、 指导完成课本第71页练一练“第一题、第二题、第三题”,交流反馈。

  设计这些题目的目的是为了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提高综合能力。

  3、 数学故事

  小河平均深0.8米,淘气身高1.2米,淘气下水有危险吗?

  这一题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明白平均数反映的是某段时间内具有代表性的数据,同时教育学生不要私自到河边游泳,危险随时存在,为本课教学划上圆满的句号。

板书:

  平均数

  移多补少

  (4+7+5+4+5)/ 5 = 5

  总数÷份数 =平均数

【《比一比》说课稿】相关文章:

1.识字二比一比的教学反思

2.二年级《比一比》教学设计

3.《鲸》说课稿

4.《春天》说课稿

5.《桥》说课稿

6.《夏》说课稿

7.《春》说课稿

8.《印度》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