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5)

时间:2021-08-31

《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8

  一、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读懂词句的意思,积累佳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天山的景物的特点。

  3、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二、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三、教学时间: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直接揭题

  指名读课文前面的过渡语。

二、学生自学

  带着过渡语提示问题,初读课文,并读准生字,找出新词。

  整体感知,提问:文章似乎是个向导,带着你游览,能看出导游线路吗?

  教师指导:随着导游线路观看图像或网页浏览,初步感知新疆天山的美丽风光。

三、引导读通

  结合看画面,指导读好课文各个小节,让学生说说作者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同时正音、解词,通读句子。如疑难词有:炎暑、山涧、饮马、萦绕等。

  “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这句,需要结合图片点拨感受。

四、合作学习

  你觉得哪些语段、词句写得好?这段话或这一词语好在哪里?在四人小组中阅读交流,说出感受,请同学发表看法,不理解的可以请教老师。

五、班集交流

  各小组派代表在班上汇报讨论情况,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体会不到位的进行点拨,并结合朗读加深体会。

六、激发兴趣,课外延伸

  在学生交流后,问他们是否喜欢读这样的游记,并让学生在课外自由选择读些这方面的书,也可以浏览互联网上的资料,鼓励学生多和老师、同学交流,这样,“足不出户,也可以游遍千山万水”。

七、摘抄优美词句

  有条件的设计专门的摘录本子,指导摘录的格式,提醒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也要进行这样的摘录。

《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8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读懂词句的意思,积累佳句。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理解课文,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学情分析:这篇文章属于略读课文,但文章的语言、内容都很美,很深,读起来不会很流畅,因此,要加强指导。 学生不仅仅会读,更要学习作者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积累文章的语言,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学以致用。

  教法与学法:自能读书与教师指导相结合,读法与写法相结合。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析题导入

  七月的天山也就是天山之夏。夏天暑气袭人,而在天山却像秋天一样凉爽,这是为什么呢?随机简介天山资料。

  (天山是我国西北边疆的一条大山脉,连绵几千里,横亘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之间,把广阔的新疆分为南北两半。天山终年积雪,盛夏景色宜人。)

  让我们一起走进七月的天山,一睹它的风采。

  设计意图:从课题解析入手,让学生明白天山的位置,以至产生迫切学习的愿望,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按自学提示,初读感知。

  1、自读课文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再读课文,思考作者的叙述顺序和描写的景物是怎样的?

  学生找每个自然段的过渡句,提取每段中的关键词语,进行总结:

  按照由外到里的顺序依次描写了水、林、花三方面的景色。

  设计意图: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是学习课文的基础。抓过渡,理清文章思路,教给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方法,提高概括能力。

  三、品读感悟,领会表达。

  1、作者初进天山,看到了那些景物?有怎样的感觉?

  (雪峰、雪水、溪流,作者写得非常优美)

  2、哪些句子给你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 学生批注词句交流

  ①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太阳下,雪峰间的云彩就像白缎上绣了几朵银灰色的花。

  这句话把太阳、雪峰、云彩三者融为一体,犹如一幅优美的风景画。太阳光透过云彩,把云彩的影子映在雪白的山峰上。作者把雪峰比喻为白缎子,云彩的影子喻为银灰色的花朵,说明雪山极白,连白云映在上面都显得发灰。由此可以看出作者的想象是多么的丰富,比喻是多么的贴切。

  ②融化的雪水,从高悬的山涧,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在山脚下汇成冲激的溪流,浪花往上抛,形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

  两个“从”字,一个“飞泻”,写出了雪水流动的磅礴气势,“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写出雪水动人的姿色,多像细长的闪闪发光的银链;溪流抛起的浪花就像千万朵盛开的白莲,这又是多么确切形象的比喻。

  3 天山密林和野花又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找出喜欢的句子,做批注谈体会。

  (1)沿着白皑皑群峰的雪线以下,是蜿蜒无尽的翠绿的原始森林,密密的塔松像撑开的巨伞,重重叠叠的枝丫,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

  “白皑皑”写出了雪峰终年积雪,“蜿蜒无尽”是说原始森林连绵不断,“重重叠叠”说明了枝叶的茂密,在这样的密林中,阳光只能是“漏”下,这里不用“照”字而用“漏”字与“细碎的日影”相照应。作者精确的用词,把天山的特有风光逼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2)马走在花海中,显得格外矫健;人浮在花海上,显得格外精神。

  一说“矫健”,一说“精神”,用词富有变化,一个“浮”字形象地写出花之多,人就像置身在花的海洋之中。

  (3)野花五彩缤纷,像……像……像……

  三个形象的比喻,写出了花的繁多,花的绚烂,花的优美之极。

  4、小结写法:作者整篇巧用过渡,移步换景。每部分都用丰富的想象,确切的比喻和恰如其分的形容等手法,把天山的独特美景具体的展现在人们眼前。如闻其声,如见其形。

  设计意图:每个景点抓住具体生动的语句 ,让学生体会语言的魅力,学习作者多样化的修辞手法。

  四、积淀语言

  选择自己喜欢的句段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五、作业

  摘抄自己喜欢的句段。

 板书设计

  4* 七月的天山

  雪峰 像白缎

  初进天山 水 雪水 像银链 白莲

  小溪 清澈鱼欢

  移步换景往里走 树 像巨伞 幽静

  像 锦缎

  走进天山深处 花 五彩缤纷像 霞光

  像 彩虹

【《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

2.关于七月的天山作文

3.四年级语文下册《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

4.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

5.形容七月的诗句

6.《骑马上天山》教学反思

7.《七颗钻石》教学设计

8.七颗钻石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