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空间设计读书笔记(2)

时间:2021-08-31

  在接下来的几章,芦原义信开始从不同方面阐述外部空间设计的具体经验和方法,结合自身设计经验,十分具有说服力。

  第二章从外部空间的两个要素:尺度和质感分别展开。前面有说到外部空间由地面和墙面组成,其中墙面的变化十分直观,不仅其大小、形状会对其影响,墙与墙之间的距离不同也会给人不同的空间体验。芦原义信在此探讨了建筑高度(H)与临幢间距(D)的关系,以作者的观察,以D/H=1为界线,在D/H<1的空间和d h="">1的空间中,它是空间质的转折点。换句话说,比值增大会造成远离感,而比值减小会造成压迫感;而当D/H=1时,建筑高度与间距之间有某种匀称存在。另外,他还提出了两个十分有用的空间理论。一个是“十分之一理论”,即外部空间可以采用内部空间尺寸8~10倍的尺度。另一个是“外部模数理论”,即外部空间可采用一行程为20~25米的模数,也就是说关于外部空间,每20~25米,或是有重复的节奏感,或是材质有变化,或是地面高差有变化,那么,即使在大空间里也可以打破其单调,有时会一下子生动起来。关于墙或地面的表皮,也就是质感,芦认为在外部空间设计中,距离与质感是极其重要的设计重点。预先了解从什么距离如何可以看清材料,才能选择适于各个不同距离的材质,这在提高外部空间的质量上是有利的。他认为在外部空间设计中可运用一种重复质感的方法,当人靠近一面外墙,能充分地观赏它材料质感的范围可考虑为第一次质感。然后,当达到看不到碎石的距离时,考虑由预制板接缝的分格构成第二次质感。第一次质感与第二次质感是分别按适宜距离有意识地进行布置的。这样的实例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就比如我们走的人行道,也会有第一次质感和第二次质感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