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行书林断简》读书笔记

时间:2021-08-31

  《穿行书林断简》是葛兆光先生的一本文化随笔集,里面收录的都是与书有关的文章。在这些文字中,一部分是书评,多与学术有关;一部分则是感想,是作者读书之后的一些想法;还有一部分则是作者自己论著的序文,也是作者写书的缘由。全书由卷首弁言、楔子、正文三部分组成。在正文中,作者又将其分成三辑:第一辑主要介绍了与历史相关的书目的书评,中外兼具;第二辑则是作者读书之后的感想,其中谈到了宋代民间的信仰的历史学研究思路﹙读皮庆生《宋代民间神祠研究》﹚、学问的意义毕竟久远﹙读《周一良集》﹚等等问题。而第三辑则是作者给自己著作所写的序。其中不乏大家所熟知的《中国思想史》、《唐诗选注》、《中国经典十种》等作品。文章由一部书展开,或探讨相关研究领域的现状与不足,或阐发自己对史学观念与方法的认识,乃至包含作者个人经历与志趣的感慨和对时代变迁与社会生活的关注。

  读完这本书,我不得不提的就是楔子部分。在这部文字中,作者讲述了他的一些读书经历:包括他从贵州考入北京大学学习古典文献专业、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如饥似渴的阅读大量书籍、在贵州插队时与朋友们相互探讨读书心得。从中可见作者对自己的评价“生活更是与书册彼此纠缠或者相依为命”是多么的精准。作者从与书册“彼此纠缠或者相依为命”的经历中总结出阅读的三种境界或称方法,即“旅游、围猎和侦探”,而作者的阅读无疑是侦探式的。正如他所言“侦探式的阅读常常已经进入专业研究,专业研究其实是苦事,因为它必须锱铢必较,寻头觅缝,把赏心乐事变成自我折磨,把养情怡性变成智力考校,人与书过不去似的想穿透纸背。唯一的愉快就是在‘踏破铁鞋无觅处’的时候,突然‘得来全不费工夫’地找到线索,使案情豁然开朗。”当然,无论是像葛兆光先生这样的学者,还是如我们这样的普通读书人,都喜欢“围猎式”的阅读方式。这里引用先生的原话来解释一下,“围猎式的阅读者,没有强迫性的耳提面命,没有功利性的计算考量,兴趣是唯一的指标,愉快是最后的收获。”用心感悟书中的点滴,获得最原始最纯粹的享受。至于最后的“旅游式”的阅读,其实很好理解。当我们去到一个陌生的国度旅游,最需要的无非就是一个导游了。阅读也是如此,课堂上老师为我们所列出的“必读书目”“十大好书”就是一个例子,在书海里老师就是我们的向导,有了他们的指引,我们就能有目的比较省时的获取知识,畅游书海。无论是那种方式,只要你喜欢就好,只有你喜欢它才会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