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专著书籍读书笔记

时间:2021-08-31

教育专著书籍读书笔记范文(通用6篇)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书笔记了。你想好怎么写读书笔记了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育专著书籍读书笔记范文(通用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育专著书籍读书笔记1

  以前人们总认为:师德高不可攀,师德遥不可及。所谓的师德楷模大多是让我们自愧不如和望而生厌的“苦行僧”,更谈不上什么优美和阳光。读过《修优美师德做阳光教师》后,才知道师德可攀,我们的教育实践就是攀登的阶梯;师德可及,它与我们的生活朝夕相伴;师德可为,它给我们创造的灵感、操作的智慧;师德可赏,它给我们心灵的感动、美的享受。

  真正的师德更多的表现是植根于普通的、具体的、甚至是有些琐碎的职业生活,能够回答以人为本的显现实生活世界的种种拷问。真正的师德尊重和张扬个性人格,充满创造性。即使同为对学生的爱,在不同的老师那里,却有不同的理解和表现:有对学生生命的尊重和关怀,有对学生过错的宽容和理解,有对学生发展的责任和义务。好老师是形形色色的,他们的“好”以不同形式体现在职业生活的不同领域。

  正像前苏联一位著名美学家所说的那样:付出与获得平衡是最高的境界,称之为“优美”,略高于则是“崇高”,付出大大高于获得则成为不折不扣的“悲剧”。因为这其中有许多我们应该尽力避免的无谓和不必要的牺牲,过分弘扬和宣传这样的师德会让老师们对师德望而却步。只有优美的师德才是阳光的、亲切的、有趣而有效的,因而也是充满快乐的。

  对我感受最深的一点是:我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我要做一个阳光教师,我要以我的快乐去快乐我的学生,我要以我的阳光去阳光我的学生,我要以我的品德去影响学生的品德。

  教育专著书籍读书笔记2

  本学期学校为了提高教师们思想理论水平的提高又发了两本书给大家学习,就我个人而言感觉很好,这样通过教学之余时间学习学习,理论武装头脑,对增强自己教育教学能力有很大的裨益。

  在学习《教师的20项修炼》时看到教师的反思一章节时,感触很多。“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某种教学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活动。”教学反思旨在引领老师们“关注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总结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分析问题与困惑、成功与失败,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的智慧,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质量。”我觉得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反思促发展,只有通过反思,教师才能成为教师。事实上,教学反思是教师的自发行为,是自然而然发生的,毋需刻意追逐。

一、运用现代课程观,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现代课程观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因此,我们要重新审视教育的原则,重新审视教师的作用。现在的教师,已经不仅仅是知识的重要载体,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教学不是为了教师的表演和个人魅力的展示,而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应从传统单一的知识传播者转变为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者等多重角色。这一转变对于习惯了传统教学方式的教师而言,并非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因此需要经常反思自己的角色。

  为了适应这种多重角色,教师备课不应把大量的时间放在组织教案和讲授上,不应以自己所理解的重点难点去把握教材,也不能拘泥于教材;教学设计要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潜能为教学目标,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重在指导学生应该怎么学习,选择正确的学习路线和学习策略;告诉他们学习的方法,教会他们处理信息的手段,而不是把现成的结论传授出去。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一切活动应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教师的主要精力应放在策划、组织、启发、引导、点拨、答疑、做好总结工作上来,摆正教师的主导位置和学生的主体位置,力求获得最佳教学效果。教学效果的评价应以学生的“收获与发展”为标准,而非教师“教给了什么”。本学期我教的《电子技术项目课程》就是以此为标准要求自己的教学。

二、运用教育民主思想,反思自己的学生观

  现代教育强调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和谐发展。其核心是实行教育民主化。教育民主化观念是教师人格特征的重要内容。实行教学民主,首先,要求教师把学生放到一个平等的人的位置来对待,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立人格,关注学生的尊严与情感,真诚地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建立伙伴型的师生关系,因此,教师要反思自己是否把学生当人看。其次,始终记住学生是思想意义上的未成年人、不完美的人和需要教化之人,学校是他们走向成年、走向完美、接受教化的主要场所,教师是他们的引路人,来自教师的鼓励、宽容或讽刺、批评会产生两种截然相反的作用。教师要多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对待有缺点、犯错误的学生要多宽容,少责备;多激励,少批评,绝不能讽刺挖苦,要意识到哪怕是一句伤害学生自尊心的话,也有可能扼杀他一辈子的上进心。要坚信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要教师充分提供表现、思考、研究、创造的机会,相信所有的学生都能学习,都会学习。再次,面向全体学生,承认学生的差异。十个手指头不一般齐,学生也是各有特点的,要把每个学生都视作一座尚待挖掘的矿藏,无论是金矿、铜矿或铁矿,都有他们各自不同的价值。教师要经常反思自己关注的全体学生,还是其中的一部分;是否提供了适合于发挥每个学生潜能的学习模式,给他们创造了多少发挥潜能的机会;是否千方百计地发掘了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

三、运用现代学习观,反思自身综合素质

  要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就必须有高素质的教师。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如果我们只着眼于学生素质,而忽视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那么教育的成效也难以有很大提高。因此教师要经常扪心自问自身素质上的差距。

  现代学习观认为学习既表现为接受,也表现为感悟、体验、发现和探究。知识经济时代对从业者提出了“终身学习”的客观要求,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另一方面面对先进的教育理念、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自己也要“学会教学”。教师和学生无疑都是学习者,随着现代传媒的发达,学习方法多样化,学生很有可能比教师了解得还多,很难想象一个孤陋寡闻、因循守旧的`教师还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教师不但要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更要有自己的独创,这种独创正是来自于教师的体验、感悟、发现和探究。教育者必须是创造者,教师本身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素质,才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教师的20项修炼》一文中指出,“教师要有实施心理教育的能力”。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教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任,教师和学生朝夕相处,一举一动都影响和感染着学生。一个心理不健康的教师,那怕知识再渊博,也决不是称职的教师。教师必须有健康的心理外,还要具备了解学生的心理、掌握学生心态,帮助学生心理健康和克服心理障碍,有效铸造人类灵魂的能力。因此,必须加强心理学知识的学习。

四、运用唯物辩证法,反思教与学的关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就教学而言,本身包括教和学两方面,教为学而存在,学又要靠教来引导,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但教学改革长期以来普遍强调和关注的只是“教”的改革,以至教学改革变成了单纯是教师的事,而忽视了学习层面的改革。这种由教师单方面进行的教学改革,由于缺少学生的广泛参与,往往难以深入下去,在实践中也收效甚微。“教改”与“学改”是教学改革的两个方面,两者统一于教学过程之中。“教改”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确立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引导和促进学生的学习与改革,所以,“学改”是“教改”的深入与落脚点;没有“学改”,“教改”便失去了意义;“教改”是“学改”的依托,离开了“教改”,“学改”便失去了指引。学校的教学活动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的学习上,没有学习主体对学习的投入,学习观念与方法的更新与改进,以及对学习目标的追求,再好的“教改”也是徒劳。因此,必须提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在教学改革中的地位、作用,突出学习改革的重要性。

  传统学习方式强调接受与掌握,冷落和忽视发现与探究,使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变成仅仅是直接接受书本知识,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窒息人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阻碍了学生的发展。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状态,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与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书本知识是间接经验,学生要将它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必须以一定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为基础。这就必须在学习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的开展,如以认识事物、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为目的的认知实践,处理自身日常事务的生活实践,处理与他人交流合作的交往实践等。

  因此,教师应由重传递向重发展转变;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的转变;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接受学习方式,积极倡导现代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激烈的社会竞争呼唤学校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教师责无旁贷。在教育改革不断发展的今天,教师要树立反思意识,养成反思习惯,并不断地运用于教学实践,提高自己的反思能力,实现教学相长,以使自己的工作具有更大的成就和意义,为人才培养工作做出自己的贡献。

  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即教学要以学生为本,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都应该服务于学生的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为了学生的学习而多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对于学生出现的问题,教师首先要从自己的教学开始查找问题,如果说在教学环节中,我们的老师能为了学生而多考虑自己的教学行为,平时,多问问学生的听课感受,在写教学体会时,常反思自己,多给自己找找缺点,努力使自己的教学适应学生,那么,你将是学生心目中真正意义上的好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