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舍离》读书笔记(2)

时间:2021-08-31

《断舍离》读书笔记3

  本书核心观点:

  放弃过多的物质欲望,回归自己的内心本源。

  作者强调:

  我们必须要向我们的内在寻求力量,而不是游走于在外的世界中苦苦寻觅。

三个概念:

  1、不会收拾的女人和不收拾的男人

  第一次读这句话竟然没有真正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不会收拾的女人,表达的意思是,收拾家务是女人本分的工作,不会收拾就是能力的缺失(加入了不自信、自责的感情成分)。而不收拾的男人,是更客观的对待,收拾家务这件事,把它当作了一个项目,不会在做之前考虑的自己是不是有这个能力,不收拾,只是自己不愿意去做的一件事而已。

  家务事其实是一项需要综合能力的工作,因为它需要一连串的选择

  越是不擅长收拾的人就越容易向高难度挑战(因为迷之自信,而错误的估计了任务的难度)

  2、重新审视可惜这个词(有意识的去认识什么是可惜,而不是仅凭自己的'感觉去判断)

  3、从你与物品的关系能反应出你的人际关系与自我

  有意识的观察身边的人与父母灌输的观念对自己的影响,并将自己不能接纳的观念断舍离(能断舍离的不仅是物品,还有思想)

  真实的想法可能存在于物品里,物品是自身的投影(通过物品看到真实的自我)

《断舍离》收获

  1、物品增多麻烦一定增多

  因为人的空间与精力是有限而宝贵的

  2、不要被打折,名牌,赠品,所迷惑,比起物品的自身价值与附加价值,以自我为轴心的利用价值才是最重要的,与物品面对的面考虑自己是否需要接收他

  3、善待自己比奖励自己更好

  奖励是真正付出努力的人才配拥有的,若非如此,可能还会带来罪恶感,并且也得不到真正的开心,就像忙碌中的放松带来的体验是开心的,舒适的,而每天无所事事的放松就肯定不会有这样的愉快体验,反而会感觉有负罪感开心不起来

  所以说善待自己给自己创造一个简单舒适的环境才是关键

  4、缘不求即不生,内在没有渴望的心,即使此人就在面前,缘亦无从生起。

  缘分并不是上天把自己想要的送到自己的面前,就是缘分,而是上天让你遇到了你想要产生缘分的人。

  5、在物品的出与入之间,出口的可惜并不重要,入口的可惜才是真正的可惜,入口的产品过剩本身就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情,而出口的舍弃,只要物品在生产后在你的手里发挥了自己的价值,然后舍弃就并不可惜

  6、俯瞰力是一种站在高处,以更宽广的眼光看待事物,用整体的观点来掌握事物的能力,与自己需要,自在,舒适的东西结缘,用一种有意识,自在的果感的态度度过人生的力量。

  7、冥想,就是自己看另外一个自己的过程

  8、分清楚储蓄与囤积的本质区别

  储蓄:有计划、有节制、有意识的。为预想到的将要发生的状况作出应对准备。让自己更加从容

  囤积:是面对将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的状况,产生的不安、焦虑、没有节制和意识的购买,完全被自己本能的情绪所控制。

  9、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在毫不知觉的情况下用减法生活,不断的否定自己,这有用吗?

  没用,《自控力》已经告诉你了(在自己的实际行动与理想中的自己不符时,一味地自责是没有用的)。不如用加法生活,一点点的累积判断力,自信心,和能力,让自己更清醒,那么你的生命就会慢慢发光发热

  本书作者认真深入的思考了人与物品、人与生活空间的关系。提议读者通过对自己生活空间的整理,进而提高自己对生活的掌控力。找到生活中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而不是被各种外在的东西蒙蔽自己的眼睛与心智。为大众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让你能通过对自己生活空间的清理,来反思自己的生活,让自己对生活更加有掌控力。

《断舍离》读书笔记4

  初闻《断舍离》是在一个周末,我深陷在刚收拾好的房间被3岁多的女儿瞬间弄得“鸡飞狗跳”的狼藉中,一边弯腰收拾一边“大呼小叫”。恰逢友人来家中作客,她说:“推荐你看《断舍离》吧。”大家应该知道,满眼狼藉的面前,除了一边强颜欢笑的招待着,一边被这个不谙世事的小家伙的弄的牙根痒痒是多么典型的一个“狂暴式”母亲的状态,根本无心去想什么断不断舍离。

  初识《断舍离》是在一个天气晴朗的上午,我踱步到书店,恰巧《断舍离》被摆放在一个“耀眼”的位置上,我毫不犹豫的抽下来,像捧着喜悦一般,伴着天空中高高悬挂的太阳,回了家。

  初读《断舍离》是结束了“吼叫式”育娃的疲惫后,静静的拿着一杯水,站在了20几楼的窗边,看着稀稀落落的车辆,有的急、有的缓,抬头瞟到了那轮静静的明月,忽而想到了那句“读书山月下,月色流岩扉”的诗句来,才想起搁置一边许久未翻阅一页的《断舍离》来,灯光幽暗,借着一点月光,伏案品尝起那份书香来。

  断——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舍弃多余的废物,离——脱离对物品的执著。这本书阐述了我们和物品的关系,通过对自我的真正关注,来告诉我们:我们到底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从而将“不需要、不适合、不舒服”舍弃,重还我们一片整洁和清净。好一个“断”,好一个“舍”,好一个“离”!恍然顿悟,人生不就是一个不断清理又同步整理的过程吗?我们每天都会被大大小小的事件、工作所包围,如果不能从繁琐重复的事件或者心情中抽丝剥茧,那么我们将会做所有负能量的奴隶,此刻,请让我分享一下“断舍离”在我心中的定义吧。

  断——断除暴躁,舍——舍掉抱怨,离——离开懒惰。

  暴躁是一切坏心情和糟糕处境的根源,我想把它比喻成一只魔鬼。它可能会被早上孩子洒翻在桌上的豆浆所召唤,也可能会被拥挤的汽车和别人的鸣笛所召唤,或许会被下雨天淋湿的裤脚所召唤,总之,事情或大或小,这只魔鬼都可能成为不速之客。暴躁不仅仅不会使麻烦很快解决,反而会火上浇油,让自己陷于一片混沌,让周围的人避之不及。也只有能降服自己脾气的人才能控制自己的人生。

  抱怨是一切负能量场的溯源,我想把它比喻成天空的乌云。世界上任何一桩事、任何一个人都不会完全的按照我们的心意去发生和塑造,包括自己的孩子甚至是自己的孩子,面对不如意的一切,大多数的人都会选择不停的吐槽、唠叨、埋怨,而大多数人埋怨的都是自己以外的人和事,太多的经历告诉过我们,抱怨不会给事情的解决带来任何的方法,相反,这团乌云反倒会因为我们的抱怨而愈来愈大、愈来愈沉,笼罩我们自己和我们身边的人。就像我自己总会唠叨孩子为什么总是要弄乱收拾好的房间一样,她并没有因为我的唠叨而停止破坏,反而塑造了一个抱怨的母亲形象,当孩子逐渐长大,面对她需要解决的问题时,她也许就会效仿这种无济于事的抱怨,而什么都不去做。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停止抱怨,冷静思考,让抱怨这团阴云被冷静和矫枉过正的清风所吹散。

  懒惰是失败者所拥有的共同特质,我想把它比喻成宽阔路上的碎石。从小我们就把“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挂在嘴边,但是否入心入脑值得验证。举个我自己发生的例子,如果我早上设置了5点的闹钟,在闹钟响起后即刻起床、洗漱,我反而能为家人准备早餐,然后同步完成洗碗、拖地、洗衣服甚至教孩子认字的一系列家务。而当5点闹钟响起后我自己告诉自己:再睡一会;然后再响起,再告诉自己:再一会。不久,N个一会过去了,我甚至连吃准备好的早饭都要慌慌张张的,然后什么都不能做就催促、吆喝着孩子一起出门。看吧,懒惰带给了我们自己什么,它将根据程度带给我们一团慌乱、一事无成和一败涂地。

  抬头晃动晃动脖子,又瞟见那轮宁静的月,一不留神,它爬到了那边的天际,我关了灯,望了一眼窗外,那安静的夜晚,我坐到了孩子的床边,盖好她踹开的背角……

  从明天起,不,就从此刻,断除暴躁、舍掉抱怨、离开懒惰,用一份平和而真诚的心、用勤奋而坚定的步伐走好人生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