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简史》读书笔记(2)

时间:2021-08-31

  《万物简史》读书笔记4

  看到这书的名字,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这本书的内容一定很庞杂。因为以前也有读过好些科普类的书,能够将书的名字写成“万物简史”的,这就是第一本了。大学以前有看过好几本霍金的书,总体上,他的书传说中很浅显,但是要是认真读下去,会发现还是很复杂的,并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够理解。

  我原以为这本书也会很复杂,但是翻开目录就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它没有给出那种十分前卫的名词,诸如“选择历史”、“弦理论”、“表象奇迹”之类的名词。而是一些很平易近人的如“爱因斯坦的宇宙”、“欢迎来到太阳系”之类的短句。作为一个物理系的学生,我意识到这将是一本更接近我们普通人的书籍。

  首先要承认的是我没有将这本书全部看完,所能说的也不是全面的。

  看到这本书时,它确实给了我一种不一样的感觉。他没有用一套非常严密的逻辑给你讲诉一个十分深刻的道理,而是从很多侧面让你了解一段历史,一个故事还有一个事实。

  它会给出很多相关性的描述,我觉得是非常生动的。比如,其中有段关于牛顿的描述:他聪明过人,而又离群索居,沉闷无趣,敏感多疑,注意力很不集中,干得出非常有趣的怪事。

  并没有像传统教科书中那样:聪明好学,勤奋努力,18岁就进入了剑桥的三一学院,二十几岁就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让一切看来都是那样的顺理成章,而科学家的形象就是坐在一间小屋里冥思苦想,最后得出了惊世结论。

  其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是有个性的,但是很多时候在教科书上一些个性就被磨灭了,留给人的印象就是各种职业形象。

  另外,“万物简史”中也体现了科学研究中的困难与艰辛。那段关于1735年法国皇家科学院的秘鲁远征,让人体会到了两个世纪前的让人感受到了法国人的坚强。而富兰克林不顾危险去放风筝,也让我看到了美国人的执著。而这点是很可贵的,因为科学研究确实是一件耗时间、耗精的事情。然而我们中国学生对这方面的接触的并不多,通常情况下,我们的学习模式是先看看公式,再看看推倒过程,最后把两个都记住就行了。

  而在科学研究中这样的态度是不太好的。一个人一生的科学研究中很难总结出很多的公式、结论,原因就在于其中的复杂性,而这个正是经常被我们忽视的,我们需要了解其中的复杂性,这样才能在将来的科研道路中克服重重困难,而不是半途而废。

  其中有一段故事让我印象深刻,那是在一次公开课上看到的。大致是这样的:斯特恩老先生在听了一次报告会之后,决定去验证空间量子化。于是他就找了博士生盖拉赫和他一起去做实验。结果是花了八个月的时间,依旧是没有结果。经费不足,再加上一战战败,德国的各种物资十分缺乏,日子过得也是相当清苦。最后还是再一次偶然中才发现了结果,可贵的是他们坚持了下来,这就是著名的Stern-Gerlach实验。

  而本书关于对生物知识的讲解也正我所欠缺的,尤其是在最后它提到的一句话“一个星球,一次实验”,让人很触动。当我们身边的物种都消失后,我们还能走多远?我们人类占有了地球上绝大部分的资源,但我们给了其他物种多少空间?

  也许生命的奇迹不在于一个物种的繁荣,而是一群物种的兴盛。

  《万物简史》读书笔记5

  《万物简史》是比尔布莱森的一部科普著作,是比较畅销的一部书,也是格局很宏大的一部书。这部书在我的书架里放了两三年,只是信手翻了翻;前些日子,下了决心,看完了这部书。

  《万物简史》是一部很出色的科普著作。科普著作往往容易写得很生硬、乏味,但这部书不是这样,笔下很幽默诙谐,让人没有距离感。有了距离感,让人感觉很生硬,高不可攀,就没有多少人能读下去;反之,像这本书这样,就像打开了一扇门,人们都可以推门进去,领略其中的美妙,这才是科普著作的真意。推门进去,随着作者的向导,看看自然和科学世界的无穷景致,欣赏人类前仆后继创造的科学文明,真是让人赏心悦目,感觉充实快乐的事情。在兴趣的指引下,不知不觉长了许多见识,增了许多知识,感受了自然奇妙的感染,体会了科学精神的熏陶,其乐大焉,其妙大焉。

  科学现在有一种矛盾:一方面,人们依赖科学,以科学为骄傲,对日新月异的科技大为叹服;一方面,对许多普通人来说(哪怕是受过一些教育的人),科学都是一个封闭的城堡,依靠它为我们带来进步、福利,可是却没有多少人能进去,欣赏、领略城堡中的神奇奥秘。科学日益成为专业人员独占的领地。学校里的教育,科学知识本是重点,可是也只是学了一点儿枝节的东西,科学精神学不到,科学兴趣培养不起来。说白了,那只是一种生硬的课程,你只要按既有的方式学就行了。这样学的科学知识,对人的影响有限,有的时间一长,干脆将那些基本的知识也忘了。除了一些专业人员,几乎很少有人将科学当作一个可以终生探索、充满兴趣的神奇世界,就像书籍中的许多科学家似的,科学是他们探索自然、增进智慧的手段,他们的探索精神与他们的成就一样,彪炳史册。这样的效果,几乎很难达到。科学教育的结果,恰恰是让人们学了一些基本知识之后,对科学产生了更大的远离、排斥的心理,辩证的说,这只是一种失败。

  书市上的科学书,要么是非常专业的著作,一般人看不懂;要么是飞碟、神秘探索之类;要么是教辅书、练习册,别的不知道,光是做题。(做题的效果虽然能巩固知识,练习思维,但就譬如在针尖儿上雕花,再好,也不能通观全体,具有批判思维。)总之,很少有像《万物简史》这样的科普著作,既能吸引兴趣,又能启迪思维,增长知识,充满人性的展示一个神奇的科学世界,给人探索科学的强劲动力。这才是真正意义的科学,不是野狐禅的科学,不是鸡零狗碎的科学,这才是科学城堡的本来面目。

  我的科学知识很少,没有专门的造诣,至少对科学有一种兴趣、亲近,只是这兴趣、亲近被许多东西冲淡了,搅混了,在《万物简史》这书里,正好重拾这种心情。

  《万物简史》是构思很宏大的,将自然万物(包括人类自身)的方方面面,娓娓勾勒出来,穿插着科学史上那些令人激动的事迹,名字,那些难忘的时刻。自然万物有许多秘密,还需要人去揭示。科学是独立的世界,是人类用科学思维、科学精神建立起来的宝库。学科学知识,进入这个世界,你就需要从它的根儿上理解这个世界,你需要知道它的思维方式,它的来龙去脉,用别的道理、别的方式与它争论,而不去理解它是独立、自足的解释系统,独立的城堡,就会感到迷惑。科学是人类创造的独立的文明,它是人类理性的工具。

  科学帮助人们认识世界,了解世界,它是人们手中锐利的工具,但自然是无穷的,万物是无限的,科学本身也在不断的进展、突破。科学的乐趣也正在这种不断的探索、揭示的过程中。

  《万物简史》用简单而宏大的笔触,勾勒出天上地下,过去现在的万事万物。它给人们打开了认识世界的门,给人一种视野,给人科学的趣味儿,这确是一部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