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传读书笔记(2)

时间:2021-08-31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4

  苏东坡,一个世人皆知的名字,而在我看了林语堂写的《苏东坡传》我才觉得我所了解的不过是苏东坡的一些基本情况和简单的`生平罢了,而林语堂所了解的是苏东坡的一生乃至他的思想灵魂,这么说一点也不夸张。

  从第一次读苏东坡的诗词开始,我便被这个谜一样的大文豪给吸引了。他将至情融化为笔端流畅的华彩;他用豁达凝练成笔上洒脱的旋律;他将痛楚压抑成意识奔涌的篇章。总之,他的作品里总是饱含着情思,总是充溢着豁达,总是蕴藏着深沉。自此我便对这位乐天派大诗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查阅了一些他的资料,找来了一些他的作品阅读,尽管有些我不明白,但这并不影响我对他的喜爱。

  读了林语堂写的《苏东坡传》后,我又了解到了一个不同的苏东坡,对有着一身传奇经历的苏东坡更是添了几分喜爱与敬仰。

  我敬仰苏东坡是因为他有着无可比拟的才华。一说起苏东坡,就不能不提他“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诗才了。他的诗,有激昂豪迈的、有深情款款的、有清新雅致的、有饱含人生哲理的……苏东坡的作品能使历代人人爱读,而不为短暂的文学风尚掩没,甚至历久弥新,是因为他的作品中流露出他的本性,他写作除了自得其乐外,别无理由。然而,如今人们爱读他的诗文,也别无理由,只是因为他写得美,写得遒健朴茂,字字自心肺间流出。从苏东坡的笔端我们能听到人类情感之弦的振动,有喜悦,有愉快,有梦幻的觉醒,有顺从的忍受。透过苏东坡,我仿佛能够触碰到中国文人飘起的衣襟,我好像能够聆听到中国文化舒缓的脉动。

  我喜爱苏东坡,是因为他有着豁达乐观的胸襟和积极处世的态度。苏东坡异常坎坷的一生,也是豁达乐观的一生,纵然经历“乌台诗案”,宦海沉浮,然直面挫折,化解痛苦。在苏东坡的一生中,似乎没有什么是可以真正使他止步不前,有所畏惧的,他不忮不求,随时随地吟诗作赋,批评臧否,纯然表达心之所感,至于会招致何后果,与自己有何利害,则一概置之度外。如此积极乐观之人,难怪林语堂会如此评价他:“他的一生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正是因为苏东坡人格中那种豁达乐观的一面,他的诗词才会如此奔放灵动,豪迈不羁。他那种身处逆境却始终保持“成固欣然,败亦可喜”的超然态度,像他的诗词文章一样千载有余情!经万古流不尽!

  我赞美苏东坡,是因为他有着至情至性的品格。苏东坡一生交友无数,知己遍天下。兄弟对他情深厚重,妻子对他关爱有加。他对亲人、朋友更是有着深厚的情义。我赞美苏东坡,是因为他有着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仅在美食方面,就有轶事、传说数桩。苏东坡爱好游山玩水,吟诗作文,还常饮酒作乐,生活十分惬意!

  诚如林语堂所言: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心灵的喜悦,是他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苏东坡的一切精神和思想,都将如同他的诗词一样永垂千古!

  在《苏东坡传》中,作者林语堂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不一样的苏东坡,一个与世人眼中不同的苏东坡,一个政绩卓著、爱民如子、文韬武略兼备的苏东坡,一个虽累遭打击而乐观情怀不变的苏东坡。岁月失于道路,命运困于党争,生活寄于风雨,襟怀奉于苍生,正是他大江东去,波澜壮阔的一生!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5

  国自古以来评价一位文人,首先看的并非是成就的大小,而是人品道德的好坏,也就是他的人格。一个品格低劣的文人,即使文字再富有才华,也终归无用。所以,一个人的人格可以说是他的名气的骨干。

  苏东坡所处的时代与现在已有千年之隔,而他的美名依然历代为人们所称颂,可谓家喻户晓。他之所以如此,我想也与他的人格魅力不无关系。苏东坡的人格虽然复杂多面,然而我认为也可以用“浩然之气”四个字来概括。所谓浩然正气,就是正大刚直之气,也就是人世间的正气。

  苏东坡即具有此种“浩然之气”,它致大致刚,激烈冲动,不可抑制,这种力量若辅以正义和真理,便在天地之间无所畏惧。一有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一天饭后,苏东坡捧着肚子踱步,问道:“我肚子里藏些什么?”侍儿们分别说,满腹都是文章,都是识见。唯独他那个聪明美丽的侍妾朝云说:“学士一肚子不合时宜。”苏东坡捧腹大笑,连胜称是。“不合时宜”正是苏东坡那坚执性格的体现。苏东坡坚执的性格集中表现在了他的宦海生涯之中,那是他性格中最坚硬的一部分,正如暴风雨中的海燕,暴风雨越是猛烈,他就越是要激越地怒吼,高傲地飞翔。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6

  在四川,有座风景宜人的小镇——眉山,古之名嘉州。文人世家的苏家便在此地。“三苏”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中,父子三人的文学造诣实属古往今来罕见,尤以苏轼为代表。不清楚是眉山的钟灵毓秀诞生了苏家的才气,还是苏氏家族的一时显赫才让世人对眉山更加青睐。也许只是造物主的一次偶得。

  近来一鼓作气读完国学大师林语堂最得意的作品《苏东坡传》。很久没有这种欣欣然而“一饮而尽”之酣畅感了。《苏东坡传》,非简单流水帐,更非采用“春秋笔法”,而是林语堂阅读大量资料,包括苏东坡的札记、诗词、私人书简等后所著的传记。

  苏东坡也好,林语堂也罢,都是他们所在的时代响当当的人物。苏的魅力和锦绣诗词流传千古,而林的小说、文章、学问也拥有近现代数一数二的力量和感染力。我心度之,是否林先生与苏东坡有诸多相似之处,不然为何其言己了解、喜爱苏东坡,而又能将《苏东坡传》写得如此色彩鲜明、感情丰富。

  苏东坡的一生精彩绝伦,独一无二,正如书中所说,“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实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观其一生,苏东坡比中国其他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

  苏东坡是幽默的。某次与王安石谈及王之所谓“字源学”时,引用《诗经》中“鸣鸠在桑,其子七兮”,并父母共九只鸟,以王安石的方式来向其解释为何“鸠”为“九”“鸟”二字合成,实为嘲讽;后某次更戏谑王安石曰“‘波’若是‘水’之‘皮’,则‘滑’就是‘水’之‘骨’了。”即使在被贬至缺医少药的海南之后,对朋友僧人的关心,他仍在回信中说“但若无医药,京师国医手里,死汉尤多。”以此来告知朋友不必担忧。

  苏东坡是热爱生活的。即便身处逆境,亦不以为意。仅在美食方面,就有轶事、传说数桩。他自己研究烹饪之法、自己酿酒,更是留下了“东坡肉”“东坡壶”以传后世。他在诗词中,也多次提及美食——“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等等,不一而足。

  苏东坡是感情丰富的。《江城子》一词,“十年生死两茫茫”,至情至性,念念不忘亡妻,与其“大江东去”风格迥异,凄婉哀伤。在朝云因瘟疫早逝后,他在《朝云墓志铭》和《悼朝云》一诗中,均表达了深切情爱与伤痛,后来更在《西江月·梅花》一词中,以梅花象征朝云,既似写花,又似写人。

  苏东坡是刚直的。尽管有过数次因诗而被捕、受审,但他仍然不改犀利词风。好友刘恕罢官出京时,他写诗讽刺“群乌未可辨雌雄”,后又写“犹诵麦青青”,对官场荣耀表示鄙夷之意。在某次刚刚被释出狱后,即写诗两首,随后自己也掷笔笑道“我真是不可救药!”

  苏东坡也是幸福的。他平易近人,一生交友无数,即使引车卖浆者,亦可成为知己,其兄弟情深,妻妾对其关爱有加。尽管不如意事众多,如朝云笑言其“一肚子不合时宜”,但他的生活又怎可不称为过得快乐呢?

  如林语堂先生所言,苏东坡“像一阵清风过了一生”,“根本是他本性的自然流露”,“他的肉体虽然会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辈子,则可成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谁说不是呢?仅此感怀东坡居士这位旷古奇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