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豆的舞女》读书笔记(2)

时间:2021-08-31

《伊豆的舞女》读书笔记4

  一缕晚风拂面而过,也或只是片面的幽凉,却莫名地撩出半袭凄清,久萦于心,挥之不去。川端康成的文字亦是如此,淡且轻若浮尘,却隐了不尽的遐思。透明的灰暗氛围,蕴涵着绝望之美,仿佛给一切都蒙上一帘沙幕,敏感而纤弱,一触即破。《伊豆的舞女》是如此的感觉化,朦胧,亦真亦幻,也或者正是关于川端康成内心的那个银灰色世界的写照。

  关于文学的.诠释是无尽的。川端康成的文字是尤为特别的、异乎寻常的平静,淡得几乎不算故事,文字的发展自然,徐缓,散漫,慵懒得不搀半点热情。所谓情节,也是在模糊的不确定的情绪中悄然徘徊着。字里行间的忧郁,如同铅丝划破手背的痕迹,伤痕细而悠长,但没有办法忽视,因为疼痛的感觉会蔓延到整个手背。《伊豆的舞女》就是这样,在一种淡淡的愁绪里勾出全篇的轮廓,轮廓若隐若现,而愁绪倒是真正延到读者的每根神经了。

  其实并不是特别喜欢日本人的文字的,太阴,太静,似乎不见阳光,柔弱敏感得很,缺少明朗。看日本文学就好比把心浸泡在水里,是要沉着气的。有一个成语叫哀而不伤,而日本文学是不哀而伤,纤细平缓中不时溢露出的压抑和凝重,不是一两句话就可以说得明白的。也或,这与他们的民族性格是相关联的。表面的无谓和漠然与内心的极端相冲突,便造就了这样特殊的文字风格。

  每一句话都很精致,而心灵也便往来于这般精致的意境之中。娓娓道来的行文方式,更让人觉着作者是用感觉和情绪在写作,笔法也愈见从容不迫。作者的直觉细致入微,所有的感触都茫然地隐在雅致景色的背后,一笑、一回首、一黯然,都透着深深的不可明言的意味。作者放纵自己的情绪行文,把所有的味道都装进这个清丽文字编织的袋子里,让读者也听凭自己的情绪去感受去触及,这或许就是文学上所谓的“共鸣”吧。

  小说并没有刻意去营造什么,却也很自然地产生了镜头般的效果,很自然地引出了读者脑海中的画面,舞女的纯真、清灵亦或伤怀都用准确的文字轻描出来,那种“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味道被作者引向了极致,而作者怜惜爱慕的情感也顺理成章地流露出来,不曾袒露的少年情怀也因为自然而显得干净、纯美。

  川端康成的作品多是感觉文学,至于感觉文学与一般文艺的高下,没有必要去评论。不可否认的是,感觉文学细致深入,意味无穷,可谓文学中的解剖学,把直觉原汁原味地用文字表达出来,零而不散。

  记得最初看的是川端康成的《古都》,也是这样幽淡而阴凉的味道:紫花地丁,浓郁的秋草,甚至于悄落的细雪,似乎所有最洁净最美的意象都为这位美学学者所囊括了。他的主角在这种传统的、蒙了意识色彩的自然美中活动,使得他的小说都合了散文的情调和诗的韵味。不是悲剧,却满含了悲剧美的味道。

  川端是极少用浮华的字眼的,但他会用平静的不曾粉饰过的词句巧妙地组织语言,所以他的东西表面上是和谐的,不露锋芒的。含蓄与哀艳,共阏于一炉,读着未尝不是一种享受。

  也或,日人的小说总是含了一种暗暗的颓伤。《源氏物语》、《细雪》即便不是这样的感觉化,也有着相似的艺术倾向。

  日本与中国的文化在某些方面是极为相似的。然而中国的文化更趋于雄浑和伟美。日文化是低吟,回转不绝的沉吟,吟,深至骨髓,何其沉重?

  一片冷艳中显露一抹暖,这便是川端的味道,就宛若深蓝的夜海中偶升一座灯塔;迷雾的山林间忽点一支细烛——寂寞,宁静且坚定。

《伊豆的舞女》读书笔记5

  舞女是一位十四岁的小艺伎叫熏子,她很可爱。无论哪点都让人爱怜。文中的主人公在去伊豆的旅途中与荣吉一家产生了美丽的邂逅。"我"也对熏子产生了虚无缥缈似爱非爱的爱慕之心。我感觉很好奇。十四岁的艺伎与刚刚高中毕业的"我"。

  他们都正处于青春吧,和我一样。我想这时应该都是美好的岁月,对一切都充满着爱,充满的幻想与希望。川段却写出了这般情形,是在影射着他的生事和家庭,写着自己的孤独和落寞,诉说着淡淡的忧伤里有些凄凉的青春。无论怎样,是在写自己。川端幼失怙恃,一生落魄。

  最让人喜欢的是细节,最打动人心的是不引人注目的地方,实实在在去找,却找不到。小说读下来,感觉最明显的就是文字表达的特点,什么特点呢,不知道。但是我可以说出来个大概,就是这就是日本人的感觉和表达方式,这样的方式却让我感觉到几分矜持。真的是不可思议。

  我一直对日本的印象就不好,因为历史。或许印象是可是改变的东西,但是我的心理一直怀揣这种情怀,带着点厌恶去看有关日本的东西。可是,语言是无国界的,在我们欣赏文字的力量时,应该允许把心理另一块东西暂时的放下。

  看了一点点名著,最开始是欧洲的,法国居多,因为想去法国行走一趟,为以后打打基础,了解他国的历史。还有一些美洲的,他们的特色很明显,就是非常奔放的,但又有点特有的风趣和开放性情怀。也看了一点点中国的,我们的文字很难琢磨,得仔细领味,要一读再读。怪不得说中国文字博大精深。意思就是,一句话说出来,不是只有一个解释。这跟孔乙己说茴香豆的"茴"子有四种写法意思相近,西方的很直接了当,而我们的多少有些含蓄和婉约。而川端的文字呢,两种文化特色都有。很难说明白,但是就是很舒服。不过也是,我想日本人向来都是爱学习的,而且学习和利用的很好。

  小说里的主人公一直都在学习之中,从最开始带着忧郁和孤独的心去旅行,到最后因为一路上遇见的人和发生的事使他的心灵在受着洗礼和成长,他看见了不仅是自己很落魄和悲凉,别人也一样,且很好的活着。他也拾起了自信,因为自己爱慕的熏子说自己是个好人。尔后到结尾,我完全把心灵打开了,因为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却结束了"我"和熏子的简简单单的爱恋。

  刚开始我以为那熏子和主人公一般岁数,或者比他更大,后来才惊奇于她居然才十四岁,我都比她大一岁呢。于是对熏子更加好奇。

  其实《伊豆的舞女》并没有教会什么深刻的道理,没有励志,没有发人深思,它不是教材范围内要求学生看的,没有和名著一样总会有充满哲理和意义的启迪,可他有残酷和美好青春里些许的美好和爱。这里的感情让我感觉真实,舒服。离我们很近。我们只需要找到一个安静的环境,有一杯白开水静静的去欣赏,什么都不需要想。就算它是悲剧也如此。这样就够了,何必去追究它更加深刻和悲凉的内幕,去揭示川端的身世,去告诉大家《伊豆的舞女》里的不美好呢?

  我们把它想简单一点,就是挺舒服的。有感觉,有感觉就行了。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