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天堂》读书笔记(2)

时间:2021-08-31

《告别天堂》读书笔记4

  从书名上来看,就非常有意思,《告别天堂》;告别美好,或者是告别死亡。因为天堂永远只有这两个意思。

  看第一段的时候我还以为是一个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但是我错了。看完这本书我就知道我大错特错了,这不是一个只有爱情的言情小说,就如笛安在简介里写的那样:“‘青春’只是背景,‘爱情’只是框架,‘成长’只是情节,而我真正想要讲述和探讨的,是‘奉献’。”

  《告别天堂》里有五个孤独的孩子,笛安是这么说的。可我觉得那是五个可爱的孩子;温暖而倔强的天杨,绚烂而脆弱的`方可寒,有点坏其实不太坏的肖强,傻得可爱的周雷,还有明明比谁都敏感却羞于承认的江东。要在里头挑一个最爱,我估计会选周雷。至少他最后弄清了他想要的到底是什么,而江东,他清醒得太晚了。

  其实天杨与方可寒就像是一个人,只是她俩的生活背景不同,如果方可寒有天杨这种家庭条件,她也一定是个温暖的女孩。所以她俩比起来,我可能更偏爱方可寒一点。不是因为她最后得病去世,而是觉得她比任何人都要坚强,在每个人骂她是“**”的时候,还会大胆地勇敢向江东表白。我认可她的坚强,也相信她心中还是有一个很干净的花园存在的,那是她为了生活不得不放弃的天堂。

  天杨是个很感性的人,一定不是双鱼座就是金牛座,骨子里的倔强。江东曾经就是她的全部,即使知道江东喜欢方可寒,她都还是不愿放手。傻得让人心疼。可想一想,谁没有那风花雪月,轻狂的时候呢!年轻时的傻是一种权力,一种只有年轻人才有的资本;时光过去了,再想傻,都傻不起来了。过了那个年少轻狂的年纪,就再也不可能跟“疯狂”二字挂上钩了。岁月就如同宇宙中那看不清摸不着的黑洞一般,吞噬的是我们的过往,我们的俏丽容颜,我们的激情与热情。我们往往是外形未老,心先老。在天杨心里,江东始终是她的最爱,不论有多遥远的距离阻隔。

  而江东、肖强,周雷,其实我对这三个男孩超无语的,都是喜欢天杨的,默契真的不止一点点。不过我很想用巴掌打江东与肖强,他俩用不同的方式伤害了天杨,要我是天杨的好朋友,我一定不会冷眼旁观。

  周雷,最后跟天杨在一起的男人,很棒!不过我想说,他早干嘛去了!早点保护天杨,也许天杨还不会被那两个魔鬼糟蹋。

  只能说,这一切都是命中注定。要是以后我真的会嫁人,那我肯定也会像今天怪周雷那样怪他来晚了!

  最远的你是我最近的爱,每个人心里或多或少,都会有初恋的影子。那是所有人都代替不了的美好。

  但只是告别,不是永别,曾经的美好,无论过多久,每个人都有资格把它永远珍藏。

  允许短暂告别天堂。

《告别天堂》读书笔记5

  翻开书,看到的第一句话:“公元前我们太小,公元后我们又太老。没有人看到真正美丽的来到。”让我很有感触,因为悲伤。 书里面讲述了五个为爱痴狂的、孤独的孩子在青春岁月中演绎着一段纯粹却迷乱透顶的爱情故事:温暖而倔强的天扬,绚烂而脆弱的方可寒,有点坏其实不太坏的肖强,傻的可爱的周雷,还有明明比谁都敏感却羞于承认的江东,五个人之间“因为彼此深爱,所以互相伤害”的惨爱让你动容,让你扪心惨烈地去痛去哭。当然这是作者笛安对他们的定义,我在看书前并没有先看这段话,所以感觉有点偏差,第一次看多人物的第一人称小说,看得有点晕乎乎的,因为要随时转换角色。

  5个人,5个被人认为看得到未来的中学生,来自一个沙尘肆虐的内陆城市,这所中学是离开这个城市的便捷通道,在一个狭小得只有5个人的世界里,在高考的时代背景下,形成了故事的全部。宋天扬以一种“偏执的爱”贯穿全文,江东半自卑、半被动的在“偏执的爱”的阴影下衍生出一种叫“自尊”的东西,这种“自尊”是在一个世俗眼中更加“卑微”的“校妓”身上体现出来的。文中提到的“校妓”是方可寒,一个穷人家的孩子,一个在学校靠跟男人上床来挣钱的女孩,一个门门功课优秀的学生,一个最后得了血液病死去的人,是故事矛盾区最复杂的部分,也是最值得反思的内容。

  行文方面比较甩得开,每个小节的标题就是陈述人的名字,内功有点不够用的说,5个人的内心独白方式、语言特点没有区分开,怎么看怎么像一个人说的。

  方可寒的死可以说是这篇小说的一个分水岭,是量变到质变的一个指标。

  周雷的篇幅不多,就是一个救驾的,难为作者想出个这么一个人来捡剩儿了。原本以为主人公会死,结果没有,就想不通<告别天堂>的“天堂”到底是谁告别的?当然,我得检讨书名没想通,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没看懂的表现。

  文中提到《霸王别姬》、《局外人》、《海子》的诗非常频繁,精选的一些句子和自己的有感而发显得特别到位,特别是“渡口边,找不到一朵可以相送的野花”,太绝了,要意境有意境、要情怀有情怀,赞一个。从这几个节选的书目中就能感觉到迪安还是很文艺地,而且文艺的生动,具体,真实,一点都不做作。

《告别天堂》读书笔记6

  昨晚可能花了将近3小时看完,宿舍其他人都睡了,我躺在床上点着小台灯。其实能让人深夜坚持做并乐此不疲的事实在太少,读笛安的书算是其中一件。

  虽然, 作为每个作家的第一本书,总会不尽如人意。比如说几乎所有人物的对话,都冗长而多余——也没有几句但还是显得乏味。比如说作为主角的天杨竟然性格实在不算鲜明,常常搞得像过分理想化的一些特征的胡乱排列组合。但我始终是一个多数时候乐意去发现作品闪光点并择其善者而从之的人。所以你说什么“我欣赏不来青年作家的小说”也好,“这不就是写给初中生看的青春小说嘛”也罢。至少我认为,这是一本多少年后作者本人无论取得多大成就,回忆起来都不会因为它而感到羞愧的书——这就够了,有多少人迟迟不肯下笔也不过是这个原因?

  告别天堂,不出意外的话,大概我已经活到文中所提的公元后了吧。天杨始终追求的、事到临头醒悟到并不如自己想象中那么绝对的、最后自己也都做不到的,年少的我也曾有过同样的执着。

  说穿了,却又是些显得矫情的词汇,甚而是些鄙陋到也许能刺痛说话人的东西。但我想要诚实些面对。年少时,也许因为占有欲作怪,也许因为不成熟的对“感情好”的看法,也许因为将自己看得太过重要或者反之,需要有“唯一”这种字眼的认可。最好的朋友不可以有比自己更好的朋友,最喜欢的人不可以有比自己更重要的人,如果情况发生了,抱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粉饰,宁愿丢掉,也不想维持这种自己和别人被重视的人同等对待的局面。公元后当我老了,才知道,没有什么是用“唯一”来形容的,限量版已经算是珍贵得不了的东西。也没有人会一生只爱哪一个人。

  这些道理我不知在谁身上明白过来的,总之是让我在看到这样的故事时,安慰自己也安慰书中人:是这个样子的啦。想想若是以前,可能会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始终不信邪,抱着就算故事变成这样我的人生也一定不会。不见棺材不掉泪——且坚信自己一定会看到美好的一面。

  适可而止,这样的话说多了也并无意义,毕竟一旦接受了公元后的思想,也就没有偏要把从前现在剖析个清清楚楚的必要,不执着于什么的时候,最容易被劝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