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笔记

时间:2021-08-31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笔记范文(精选4篇)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书笔记吧。你想知道读书笔记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笔记范文(精选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笔记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笔记1

  核心素养是现在教育的热门话题,近段时间阅读了余文森教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这本书。

  全书共分为三篇内容,分别论述了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教学观重建,以及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

  什么叫核心素养?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为什么要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究竟如何落地?课堂教学怎样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针对我们一线教师最关心的的问题,这本书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一一阐述。

  核心素养是人的素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学校教育的聚焦点和着力点。它是其他素养的基础,会生长出其他素养;它是每个人必备的素养,是一种普适应素养,适用于一切情境、一切学科;基础教育阶段是形成核心素养的关键时间,错过了这段时间,就很难形成。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核心素养的内涵“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就实际表现而言,核心素养指的是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境时能够综合运用特定的学习方式以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内的动力系统,进行分析解决问题。关键能力包括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这三种能力是学生学习的基本能力,其他能力如创新能力、研究能力、设计能力等都是建立在其上的。这三种能力是走向成功的基石。必备品格表现在自律(自制)、尊重(公德)、认真(责任)三方面。从核心素养的形成上,我们强调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互动融合。当能力具备了积极的文化价值,具有了利他的道德情怀,才会成为众人认同的“人的素养”。也就是说,要把学科教学的“学科关键能力”的习得过程,放到一个可以浸润、发酵的充满正能量的人文关怀中,成为有文化价值的能力、有道德的能力,即“人的素养”。

  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

  在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关系的论述中,作者提到,核心素养相比三维目标,更加能够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也就是说,核心素养更关注教育的内在性、人本性和终极性等方面。另外,核心素养是来源于三维目标又高于三维目标的,是学科教育在高度、深度和内涵上的进一步提升。因此,核心素养更多意味着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又一次根本性转变。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笔记2

  以前常说知识无价,任何知识都是有用的我们应该如饥似渴的加以吸收。但是看过本章后我对知识的价值产生了全新的认识。

  在学科本质一节中作者将物理知识比喻做一棵大树,枝繁叶茂根深蒂固,枝叶,枝干,树干,树根以及水分和养料构成了大树的全部。作为一棵树每一部分都重要,作为一个学科构成这五部分的每一版块也同样重要,但这之中还是有主次之分。

  而初中阶段,正是对物理这门学科产生全新认知的起步阶段,相比较循序渐进的构建知识,方法,思想,形成物理观念应该是这个学段的重点。

  文中将物理观念比喻做树根,这很贴切,物理观念是物理思想的延续但更是物理思想的凝结。它为枝干树叶的生成扎下基础,它能源源不断的吸收物理精神的养分进而长出枝繁叶茂的物理方法和物理知识。

  那么该怎么养成物理观念?我觉得从一开始接触学科时就有意识地从细节加以培养是最有效的手段。比如,物理计算区别于数学计算,计算过程中数字也要带单位。比如每个物理量都有其表示符号,坚决杜绝用XY简单替代。这是从习惯入手潜移默化形成属于本学科的特有观念。但这还不够,还应该养成用物理的观念去看待世界。比如别人看月食只当天文奇观,而我们应该让学生本能的想起月食的成因,别人看到一只小鸟飞过,我们的学生应该在心里加上相对于地面小鸟是运动的。

  这些细节构成了物理观念的相关要素,有意无意的培养使物理之树的树根深埋地下,源源不断吸取养料,最终使学科之树茁壮成长。

  碎片化学习的弊端。

  这几年我基本看不进去书。不同于少年时代的如饥似渴挑灯夜读,现在看见长一点的段落都没有耐心看完。我以为是年龄和家务的琐事造成的,可直到我学习了“学科结构”这一块我才找到了问题的本源。

  由于电脑和手机的介入,我们生活在知识碎片的时代,这个时代可以说是知识大爆炸,同样也是知识粉碎机。百度,词条等工具给我们生活带来了很大便利,写论文不需要钻研长篇巨著,需要什么知识点,上网检索,省时省力。

  可是,这些拿来主义的被我们用到蹩脚论文里的碎片知识我们真的消化吸收了吗?没有!学科知识应该形成经纬交织融会贯通的网络,形成由点、线、面筑成的立体式的整体知识结构网络。而知识碎片对这个网络的建成全无用处。

  那些检索来的学科知识用完了就丢到脑后,下次用到只能再次检索,在个人成长中没能留下一点痕迹,而长期接受碎片化信息会让人对阅读尤其是纸书的阅读丧失兴趣。

  自媒体文字的风格是语句短,段落短,它要在最短的时间把它想灌输的东西灌输给你,仅此而已。而我们学习研究应该立足书本,立足文献,立足深奥的艰涩的难啃的大部头专业书上。可是,碎片化学习带来便利的同时养成的惰性已经让我们很难静心读书了。

  即便强迫自己,也常常是浮光掠影,看几行忍不住拿起手机刷刷微信,在看几行忍不住打开电视看上几眼。碎片化时代,粉碎了知识,也粉碎了我们的耐心。如今我和孩子看同一本书,她比我更专注也更快读完,这还得力于她目前接受的都是学校体系化教育,尚未尝到知识碎片的“甜头”也没因此走上饮鸩止渴的邪路。

  核心素养命题改革的立意就在于:要从关注碎片化,固定化的学科知识技能的习得,到关注复杂,不确定性的学科问题的解决。而放下手机拿起教育教学理论著作是教师应该迈出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