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奶可乐经济学》读书笔记范文4篇

时间:2021-08-31

  《牛奶可乐经济学》,原名叫做《经济博物学家:解开日常生活的密码》。一部“博物经济学”著作,它非学术大部头,而只是生活小智慧。下面是小编和各位分享《牛奶可乐经济学》读书笔记范文,快来看看吧!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书笔记范文4篇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书笔记范文篇1

  《牛奶可乐经济学》很简单,闻其名就可以知道这是一本与经济学有关的书籍,但大多数的人听到“经济学”这个词时,往往会感到头疼。而当你读了《牛奶可乐经济学》这本书时,你就会以一种全新的视角理解“经济学”,也会改变经济学在你心里的那个枯燥乏味的印象。

  《牛奶可乐经济学》的作者罗伯特·弗兰克教授是美国康奈尔大学管理学院的教授。弗兰克教授喜欢在自己的课堂上给学生布置“博物经济学作业”,罗伯特·弗兰克教授会在书中举出很多千奇百怪的例子,让学生写小论文,提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小问题,并以经济学的视角做出回答。教授的这些基本原理简单而又生动,很容易被人理解。经过几年的积累,这些问题被收集成册,就成为此书的蓝本。

  在本书的各个章节中,作者通过一系列通俗易懂的例子,向我们讲述了生活中的经济学。例如在作者讲述产品设计中的经济学时,让我懂得了产品设计既要包含最符合消费者心意的功能,又要满足卖方保持低价、便于竞争的需求,产品设计要实现二者的平衡。产品设计的功能要符合成本效益的原则。还有作者讲述的供求关系实践原则也让我尤为深刻。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举出了一个“为什么很多酒吧喝水要钱,却又提供免费的花生米?”这个例子很真实,免费花生米可以随意索要,而花生和酒是互补品,酒客花生吃的越多,从而点的酒就越多,因此,酒就可以给商家带来相对可观的利润率。

  而水和酒又互为替代品,既然酒客吃花生米对水和酒有需求量,而酒吧买的水的价格相对较高,那酒客们为什么不买酒呢?这样何乐而不为呢?这些例子让我理解到了市场中的不少重要模式。通过这些例子,我理解了“一价格定律”,也告诉我任何试图利用富人愿意多花钱的想法的供应商,都会给竞争对手创造出直接的获利机会。书中生动鲜明的例子数不胜数,通过这些例子,改变了我之前那个以数学为核心的硬学科“经济学”的观点,让我知道了经济学应该是一门根植于经验和观察的社会科学。《牛奶可乐经济学》把经济学从数学中解脱出来,并为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生根发芽提供了无限能量。因此,如果我们也能在生活中多提几个“为什么”,我们也会从中收益很多哒。

  用经济学家的眼光看待生活,让每个人都成为经济学家。

  根据具体事例理解这些原理,谁都能毫不费力地掌握它。他提取日常生活经验中一百多个事例,教会了我们用经济学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工作,并在不同环境下巧妙地应用经济学原理,与此同时,体验到作为“经济学家”的美妙之处。

  弗兰克的书告诉我们,多多观察生活,就会发现有趣的东西,而且经济学基础概念会给这些行为和事件以合理的解释。这是学习经济学的好方法,适用于我们所有人。——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索洛。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书笔记范文篇2

  大一的时候曾经看过曼昆的《西方经济学》,感觉其实经济学还是比较容易理解的,但在看到投资和储蓄这两个概念的时候就有一些迷糊了,后面当学到需要数学知识的“乘数”概念的时候,我就决定放弃了。

  当我看到《牛奶可乐经济学》这个可爱的书名的时候,当我看到如同《货币战争》一样设置谜题的宣传方式,我已经决定要读这本书了。因为里面的内容实在太有趣味性啦!!!!

  什么牛奶的盒子是方的,可乐的瓶子是圆的;

  为什么酒吧中不值钱的水要收费而花生米却免费;

  为什么女模特的收人高于男模特;

  为什么许多年后的饮料可以免费续杯;

  为什么许多超市24小时营业;

  为什么鲸鱼濒临灭绝,而鸡却不会;

  为什么几乎全新的二手车比新车便宜的多;

  为什么DvD制式各地不同,而CD一样;

  为什么单行道上谦让反而降低效率;为什么外表富有吸引力的人也更为聪明,等等

  看了之后,说老实话,可能因为我期望值比较高的缘故,觉得没有找到能够吸引到我的地方。

  虽然提出的这些问题很有趣,但解释却很简单,我们平时也可以自己做出合理的解释,不过是作者用了一些经济学的概念。

  当我不是很看得上这本书的时候,突然想到了陈寅恪大师是如何指导学生的:

  姜亮夫在清华时曾写了一篇批评容庚的文章,发表在《燕京学报》上,容庚把这篇文章送给陈寅恪看。陈寅恪对姜亮夫说:“你花这么大的精力批评别人,为什么不把精力集中在建立自己的研究工作上。”姜亮夫听了,大受震动,从此不太愿意写批评文章了。

  所以,其实我们在看书的时候,要多看别人的优点,没有完美的事,什么作品都有缺陷,重要的是在于我们能从中学到哪些好的方面。

  仔细想想这本书还是能给我带来不少启发的:

  其一,主题与角度很重要。

  虽然都是生活中简单的例子,虽然解释起来也不见得有什么高明之处,但本书胜在接近性,和我们日常生活的接近,此外就是以博物经济学来总括所有的案例,确定书籍的范围。

  其二,我们往往在进入一个新领域的时候,总想学习得快些,但却忽略了一些基本的概念,而这些概念往往却是一个学科成立的基础。

  比如在经济学课程中“机会成本”的概念,作者就设置了一个问题,并且用这个问题去向经济学的学生与业内人士提问:

  如果你上过经挤学课程,至少听说过“机会成本”这个词吧。从事一项活动的机会成本,是指你为了从事这件事而放弃的其他享情的'价值。举个例子,假设你森了一张美国大歌星埃里克·克莱普顿今晚演唱会的免费门票。注意,你不能转售。可另一美国大歌星鲍勃·迪伦今晚也在开演唱会,你也很想去。迪伦的演唱会票价为40美元。当然,你别的时候去看他的演出也行,但你的心理承受价格是50美元。换言之,要是迪伦的票价高过50美元,你就情愿不看了,哪怕你没别的事要做。除此之外,看两人的演出并无其他成本。试问,你去看克莱普顿演唱会的机会成本是多少?去看克莱普顿的演唱会,惟一必须牺牲的事情就是去看迪伦的演唱会。不去看迪伦的演唱会,你会错失对你来说价值50美元的表演,但同时,你也省下了买迪伦演唱会票所需支付的叨美元。所以,不去看迪伦演唱会,你放弃的价值是50一4D二10(美元)。如果你觉得看克莱普顿的演唱会至少值10美元,那你就应该去看;要不然,就去看迪伦的演唱会。按一般的看法,机会成本是经济学概论课上要介绍的两大(或三大)重点概念之一。但根据我们现在手边的可靠证据,不管从哪一个角度来看,大多数学生都没有掌握这个概念。鼓近,经济学家保罗·费雷罗和劳拉·泰勒向几组学生提出了上述克莱普顿/迪伦问题,看看他们能否做出正确回答。他们出的是选择题,只有4个答案:a。0美元,b,10美元,c。40美元,d。50美元。

  看完《牛奶可乐经济学》是我对经济学的认识程度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虽然《牛奶可乐经济学》很通俗易懂,把一些经济学的术语用生活中的例子表现出来,但是它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毕竟它与西方的经济学比较接近,却与我们国家的经济学还是有一定差异性的,因此必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