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读书笔记的模板(6)

时间:2021-08-31

篇四:读书笔记

  《菊与刀》读书笔记

  【关键词】各就其位 等级制度 精神力量 对日本的态度

  【作者】① 《菊与刀》的作者是鲁斯·本尼迪克特,她是美国当代著名文化人类学家,民族学家,诗人。

  1921年鲁思·本尼迪克特决定进入哥伦比亚大学人类学系。1932年她决定写一本著作谈论文化形貌论的概念。经过两年的修订与整理,终于出版了该著作:《文化模式》(Patterns of Culture)。1939年撰写《种族:科学与政治》(Race:Science and Politics),希望透过该书表达反对纳粹种族中心论的立场。隔年秋天,她受邀为布林茅尔学院(Bryn Mawr College)纪念讲座。为此她发表了“和谐”(Synergy)为题的演讲,借此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谐为促进人类进步之社会,与此相反者则为恶,应为人们所唾弃。

  1941年,随着战事日渐升温,鲁思·本尼迪克特被邀请担任国家研究会饮食习惯委员会(Committee On Food Habits of the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委员,开始研究各文化与饮食之间的关系。这段期间,她逐渐展开对国民性格的研究,并提出一些报告与摘要。1943年,鲁思开始接触各参战国的文化资料,并出版了一系列介绍罗马尼亚、泰国等国的著作,以及名为《人类的种族》的小册子。

  【写作背景】即本书第一章:任务:日本研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德日败局已定,美国亟需制定战后对德、日的政策。对德国,美国比较了解,政策也比较明确,即武装占领,直接管制。对日本,美国不太了解。当时有两大问题需要研究:第一,日本政府会不会投降?盟军是否要进攻日本本土而采用对付德国的办法?第二,假若日本投降,美国是否应利用日本政府机构以至保存天皇?为了回答这两个问题,美国政府动员各方面专家、学者研究日本,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就是受美国政府委托研究的成果。由于当时美国和日本正在交战,她无法到达日本进行实证研究,于是她决定把战时在美国拘禁的日本人作为调查对象,同时凭借到过日本的西方人写的游记及其其他书籍报刊和日本文学作品、电影——宣传片,历史片,以及描写京东和农村现代生活的影片来进行研究分析,整个研究成果绝不仅仅是归纳和整理,而是根据文① 作者介绍部分多取自百度百科。

  化类型理论,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写成的报告。

  【主要内容】②

  菊是日本皇家家徽,“刀”是武士道文化象征。本书揭示了日本人的本质性格,亦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如爱美而黩武,尚礼而好斗,喜新而顽固,服从而不驯等,让我们可直接、准确地把握日本人的“根性”。这是揭示日本人的性格隐秘,了解日本文化的最好读本。

  【重点章节】

  第二章:战争之中的日本人

  本章详细的介绍了日本人的战争观,可以来分析他们的人生观和他们对人的全部责任的坚定信仰。

  一、日本人对国际形势的说明和美国人完全不同。他是为建立良好地世界等级秩序而战,他以“各就其位”为原则。这就是日本民族孕育出来的幻想,即使在战败以后日本人也认为不应该排斥所谓的“大东亚”理想。这在我们中国人看来无疑是可笑的,因为这与军国主义没有两样。可是日本人是心安理得地接受并且实践着这样的理想。想要让日本人彻底打消这样的幻想。我认为就必须让日本民族意识到自己并不是处于等级制的至高点,他与我们中华民族,亦或是美利坚民族都处于同一等级的位置上。而这种同等级并不是美国人认为的那种人人平等,而是等级制度内部的平等关系。因为对于日本人来说,承认等级制度的行为就好像呼吸一样自然。二战后日本的投降也是变相承认了美国权威处于等级制的最高位置。

  二、对于日本胜利的希望寄托于精神层次,而不是物质基础,日本人认为:‘“精神是一切,而且是永久的;物质的东西当然需要,但是是次要的,而且渐行渐灭”。而领导人也用各种语言与事迹使她的民众相信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他们同样习惯于宣布一切都是已知的,不论是失败还是成功,而美国人则喜欢认为他们是被迫作出的选择,是被逼无奈的。他们认为世界注视着自己,时时刻刻要表现出民族精神。日本人的天皇是他们的信仰,天皇只代表了一种意义,而不是真正的一个人。天皇在日本人心中是坚决神圣不可侵犯的。这就有点像真主阿拉在阿拉伯人心中的地位。天皇的存在已经超越了凡人,他更像是神在人间,是② 选自《菊与刀》原文 露丝·本尼迪克特 北塔译

  超宗教的信仰对象。因此即使日本战败,天皇也不会收到百姓的谴责。战败应当由内阁和军部领导负责,天皇仍然会被日本人尊崇。这对美国人来说很难理解,对中国人来说也很困惑。

  三、对于救援问题。日本人对于伤病的态度令人惊奇,他们会毫无保留的选择在战争中最先抛弃他们,这是日本人对物质主义的蔑视,日本人对战俘的残暴不是他们对敌人的残酷,而是他们本身对待自己的同胞就是如此,他们的观念中,俘虏就是耻辱。投降可耻这一观念也深深的烙日本人的意识里。同样,日本人这套兵员消耗理论可以被推到极端的地步,那就是死不投降主义,荣誉与战斗紧密相连,常有发生日本战俘自杀事件。

  第三章:各就其位

  介于上章中的“各就其位”原则,本章对它进行了详尽的解释。“各就其位”就是他们依赖的秩序和等级制。他们的等级制体现在各个方面:

  一、对外关系。他们认为目前世界的等级制度并不符合他们的想法,要建立新的等级制度,必然要通过战争来打破僵局,这与美国人所崇尚的平等是完全不符的。

  二、家庭。家庭中的等级制体现在孝道里。在日本,属于辈分、性别、年龄抑或者身份等的特权是很大的,形式上体现在“礼”:譬如:孩子向父亲鞠躬,妻子向丈夫鞠躬,弟弟向哥哥鞠躬,女孩子向所有的哥哥弟弟们鞠躬等等。鞠躬文化是日本人日常生活十分常见的一幕。对谁鞠躬,怎么鞠躬,鞠躬要鞠多少角度,这对于每个人都是不同的,这就是因为每个人都应该“各得其所”,每个人都应该得到自己等级应该得到的尊重和礼遇。这与美国人完全不同,美国在家庭生活中可以完全不用顾及礼仪。

  三、宗族制度化。日本人遵守严格的家族等级制,属于辈分、性格和年龄的特权是很大的,行使特权的人做事就像受委托人,而不是独断专行者。

  四、社会生活。日本的封建社会是精密分层的,每个人的地位都是由世袭固定的,每个阶层的行为都有严格的规范,阶层之间也严格限定,不过与印度相比也有一定变通性。社会的每个人都安于现状,习惯于被压迫在等级制之下,并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

  第十章:美德:进退两难

  这章大概是全书最难理解和把握的地方吧,或许是根深蒂固的汉族文化的存在,即使日本文化大多脱胎于中国文化,但对于“情义”在日本的理解我真的还是很难接受和理解。

  其实,本尼迪克特已经花尽心思、用尽词汇在向世人描述日本的“情义”:“情义”包含一系列的“义务”,但又不同于“义务”;这里面有“对社会的情义”,又有“对名誉的情义”等。这情义再联想到“恩”,“报恩”,“难于受恩”,不禁让我感叹日本人活的太过于劳累,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想着为谁而活以至于不能随性的接受外在,这真是一个令我难以接受的状态。而且,虽然本尼迪克特已全力去描绘这一“情义”,我也仔细读了那一章,但我还是并未能完全的理解他,所以不做过多的讲述,我只是把自己能够理解的和存惑写在了上面。

  第十二章:童蒙

  最后关于儿童的教育,值得一提得是,日本的教育和美国是相反的,不同于美国自由度的N型曲线,日本人的自由呈现一种U型图,儿童和老人拥有最大的自由,而成年人则被各种事物所束缚,他们认为人只有在束缚下才能发挥出精神力量的极致,这与其他地区是截然不同的。

  【我的想法】

  在没读这本书之前,我对日本的看法可能很片面,在年复一年的书本教育下,我一直无法正确的看待日本,整个民族的性格让我深深的产生排斥感,但有存在着对他们的发展现状很羡慕。对于二战后的日本与德国截然不同的态度也让我深深的不解,这些都在读过这本书后终于有了体会

  最后,在读完全书之后,跳出日本民族的感想,我深感没有“无本之木”,亦没有“无源之水”。一个人,一个民族,其性格形成都是与其所处的环境、社会习俗分不开的。基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对自己的性格,对我们民族的精神的形成进行追本溯源的探究,弄清楚它们形成的条件,从而有可能根据新的需要对其进行改造,通过控制这些条件,加强新形成的优秀精神,培育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新精神,从而为个人全面发展和民族更加进步做出贡献。

  而对于日本,我也有了新的、全面的、系统的认识,这不在同于以前的零星的、碎片化的认识,在日本民族表象的各种风俗下,更看到了形成这些风俗的悠久的、根深蒂固的民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