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读书笔记(2)

时间:2021-08-31

  边城读书笔记3

  潺潺的流水清澈见底,如一条洁白的围巾在青翠欲滴的山中缠绕着,声声鸟鸣,淳朴粗犷的山歌为流水的叮咚伴奏,一片树林,一片大地,一个蔚蓝的天空,构成了这美丽的茶峒,孕育了朴实善良的茶峒人······

  《边城》可以说是一本净化我们灵魂的书,在这个熙熙攘攘的世界里我们早被城市的喧嚣所吞没,为自己繁忙的学业而奔波。虚伪,欺骗,功名利禄是这个黑暗社会的主色调,此时就需要一本书来帮助我们找回人性的美丽与淳朴,找到灵魂深处那已经少的可怜的分别已久的宁静。

  《边城》所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这样一副画面:“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一只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而如今,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的迅速扩大,让《边城》中美丽的景色早已不复存在。树木被伐,围湖造田,雾霾天气,噪音不断,垃圾成堆……这一切都说明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已经伤痕累累,而现在的人们又非常向往空气清新,宁静安适的乡村,可惜这一美好的愿望早已被工厂的滚滚浓烟所吞噬。并且在现今的时代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显得是那样的陌生和功利。为了自身的利益,大家似乎都卷入你争我夺的潮流当中。在建筑物空间越来越狭小的同时,人与人的心灵同样显得狭窄;在交通便利的今天,人与人来往的途径是那样的便捷,但人的沟通却是那样的艰难。一道墙,不单是隔绝了人与人之间的居住场所,也同时隔绝了人心灵的来往;一扇防盗门,似乎避免了外人的闯入,但同时也囚牢了自己与外界的联络。

  但当我翻开《边城》时,沈从文用笔墨让我们看到的是人的淳朴、勤俭、友善与和平。“管理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个老人。活了七十年,从二十岁起便守在这溪边,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多少年。年纪虽那么老了,本来应当休息了,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不能够同这一分生活离开,他从不思索自己的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在写到主人公翠翠的时候是:“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鹿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文章在写到掌管水码头顺顺时说:“这个大方洒脱的人,事业虽十分顺手,却因欢喜交朋结友,慷慨而又能济人之急……既正直和平,又不爱财”。在说到两位年青人的时候:“结实如小公牛,豪放豁达,不拘常套小节,和气亲人,不骄惰,不浮华。”……这一系列的描述都让我们感受到茶峒的人是美的。

  读完《边城》我仿佛感到有一阵微风拂过我的脸颊,吹去我一脸的泥泞与疲惫,希望这和风继续吹拂,为更多的人带走尘世的污浊,洗刷他们的灵魂,让这世界再多一些纯真,多一些善良,多一些友爱吧!

  边城读书笔记4

  读了一遍《边城》,首先是疑惑,翠翠——一个渔家女孩,喜欢上了当地的大户,而因害羞不曾接受对方的亲事,而对方家的老大老二都喜欢她,老大后来死了,老二就对她不怀好感,所以一直等到翠翠的爷爷死去都未曾结婚,而处于一直的等待中……

  这是什么?悲剧?喜剧?就当是悲剧,那《红楼梦》还有揭示封建统治的罪恶的主旨呢,而这《边城》写得太单调了,也就是农村中发生的一些平凡事,天天都能看得见,有什么写头呢?

  想不出来,又不高兴再去另选书目写读后感了,只有认真琢磨,幸好我读过沈从文先生的书,书面上就写着:“对我自己作品,我比价喜欢的还是那些描写我家乡水边人的哀乐故事。因此我被称为乡土作家。”——作者自述。对了,就是它,“乡土作家”,再联系其书,果觉有一股乡土气息流出。

  “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一只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如弓背的溪流,如弓弦的山路,这就是纯粹的乡村景象。

  然而,在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今天,还谈什么自然的乡村景象,谈什么美丽的绿水青山,恐怕只有在什么景区才能看到这一派景象吧,然而不能体会出,景区是自然吗?怕是沾了不少人的手的肮脏的修改。

  如今,还到哪里去体会这书中所描绘的美景呢?只有再回到书中来体会。这或许便是沈从文先生的明智之处,或许他在他所生活的年代就已经预测到今天的环境危机,的确,当今的环境危机非常严重。

  先不要提城市中的被污染得称为“黑龙江”的河了,也不必提那些被游人扔得满面垃圾的湖了,就连农村里的原先极为清澈美丽的而今被人们倒垃圾而导致河边的庄稼没法长,小时候,我与伙伴们还能在河边打水瓢、钓鱼、折芦苇,而今,遍地的垃圾遮盖了芦苇,污水侵入了小河,我们只有远远站着观看,回忆童年的游戏,而长辈们说他们小时候还能在河里游泳,这可与当今所谓的游泳池大不一样,原先的河流是天然的、毫无杂物的,小河清澈见底,甚至能下水摸鱼,而今的游泳池是死水一潭,毫无生机,人们只能在水里扎扎猛子,来个仰游,哪如先前的自然、默契、清爽,那水里沾满了人们手里污浊的科技气息,那水的蓝与海的蓝完全不一样,那说不准就是夺取人们性命的东西。老师也曾经跟我们说过,住在黄果树瀑布上游的人们经常伐木造林,导致黄果树瀑布断流,游人来时没有水,而当国家的大人物来时就会发水,是水库流出的,那由人们控制的黄果树瀑布还会和先前一样让人感到一片和谐吗?科技的发展也使自然受到破坏。

  撇下河流污染问题不谈,植物破坏也同样严重,城市中土生土长的植物被破坏,就到外地搬运树苗,而搬运来的花草就放在街上,人们随心所欲地将它摆放,什么国庆,什么春节,它放在街上,如同笼里的鸟儿,早已与大自然隔离了,更如一个卖艺的。而那些路边的树苗也被人们修改得整整齐齐,一点都不自然,人们利用他们的智慧,遏制了植物的本性,扼杀了自然的自然。如今人们甚至想征服自然,人本是由自然产生,而今竟忘本。

  环境污染还不止这些,还有大气污染,漫天尽是黑烟,农村中的炊烟能和自然和谐相处,而城市中的汽车尾气不能。更另人费解的是,尽管相关工作人员认识到了这一现象,那书里所揭示的污染现象还少吗?恐怕这些书都能堆起一座小山了,而他们视若无睹,河流污染何时停过,仅在河边做了些花样;植物破坏何时停过,仅在路边弄了些如同路灯一样的玩意儿;大气污染何时停过,仅在路边植下了一些工具罢了,治标不治本。

  而今,我们只有到沈从文先生的书中去泛舟河上,漫步林中,闻闻那古老的气息。

上一篇:道士塔读书笔记 下一篇:读书笔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