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作文1000字

时间:2021-08-31

精选端午节的作文1000字集锦七篇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作文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那么你有了解过作文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端午节的作文1000字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端午节的作文1000字 篇1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重午、午日。端午节的活动主要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喝雄黄酒等。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挂菖蒲、艾叶,喝雄黄酒,是为了压邪。端午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三大传统节日之一,现已定为国家法定节假日,端午节俗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时间悄无声息的从我们身边流过,又一个端午佳节与我们擦肩而过。但人们过节时的热闹场景仍然在眼前不停的回放。大街上、超市里、家庭中到处飘散着粽子的芳香,家家户户都在神位前插起蒲草,最温馨的时刻是全家人围在一起包粽子。平日为了生活忙碌奔波,难得见上一面,只有等到如端午这样的团圆之节,才能够小聚一下。

  南通有着独一无二的端午习俗,吃和菜就是其中一种。所谓和菜也就是把许多菜肴搅合在一起而炒制的菜。材料以绿豆芽,粉皮,韭菜为主,再加上蛋白,茭白,肉丝,竹笋丝,油炸虾等,其色彩丰富,嫩脆鲜香,别具一格。端午吃和菜的习俗源于明代嘉靖年间,当时倭寇在沿海地区烧杀抢夺,无恶不作。有一天正逢端午节,倭寇又入侵通州,当地民众迅速组织起来抗击倭寇。大家都将各自准备过节的菜肴拿出来,和在一起重新抄一遍,勇士们吃过后,个个精神抖擞,英勇杀敌,最终取得胜利。为纪念此事南通民众一直保持着端午吃和菜的民俗。另外这天家中房檐下,床席下都要放置菖蒲、艾叶以示驱邪,且焚艾条、苍术、柏枝烟熏以辟疫。午时则在室内洒雄黄酒,据去可杀虫辟五毒。将雄黄酒洒于孩子的手、脚、脸上,在孩子额上用雄黄酒书“王”字,这样,蛇、虫、百脚(蜈蚣)不再咬孩子了。这一天孩子还要配戴百索子(五彩缕)、香袋儿,到处香气四溢。旧时端午,濠河里还有赛龙舟,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习惯的改变,这等壮观景象再也见不到了。

  然而,端午正逐渐从我们的视野中淡去。中国的10多个传统节日中,端午有着久远的历史传承,独特的民俗蕴含。不得不承认,那艾草被点燃时的香味,那吃粽子与听屈原故事的记忆,正以令人诧异的速度退出了国人的生活和视野。保护传统节日迫在眉睫,然而要保护传统节日就要弘扬节日的文化内涵。对于自己的节日,只有自己先重视并享受了,才有可能让别人来重视和分享。对于像端午这样的中华传统节日,我们现在首先要做的,是传承传统,做到“薪火相传”,把节日实实在在地过起来。

  犹记得去年,韩国将端午祭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得成功,引发了国人震动,诸多网友愤慨不已,纷纷义愤填膺的指责,甚至文诛笔伐其行为。让人感到欣慰的是我们的政府和民族慢慢意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政府也渐渐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愿这些不只是流于表面的、形式的,更重要的是深入其所蕴含的博大精深的内涵。

  时代在变人在变,不变的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端午节,不变的是流淌在华夏儿女血脉中的民族魂,不变的是炎黄子孙心中浩然正气、爱国爱民的不灭情怀。愿我们永远铭记中国传统文化,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精髓传承发展下去。

端午节的作文1000字 篇2

  很多年没有过端午节了,那天和一些朋友聊天说起如何过这个节日,大家一致的说法是去超市买几个粽子,懒一点的干脆连粽子也不吃了。3天的假期,我打算拿出一天来去野外,看看能不能找到艾蒿和菖蒲,能不能找回少年时关于端午的快乐记忆……

  自从进入城市之后,端午节便在生活中淡去了。是的,城市的单元房有着坚固的防盗门,很难将艾蒿插上去,城市里也没有足够的湿地,用来大片大片地生长菖蒲。我能想到的和端午节有关的童年记忆是:在这一天到来之前,奶奶便会从田野里采来一大抱艾蒿,插在院门的两边———院门是土垒起来的,门顶苫着一层厚厚的麦草。奶奶还会将那些艾蒿分发给各家的小孩子,让拿回家去插在自家门上。

  青青的艾蒿闻上去散发着清香,清香里有一些苦味,传说它有驱毒辟邪的作用,所以童年时每次进家门之前都要看它一眼,心里会踏实很多。插在院门两边的艾蒿经历了夏天的雨水、秋日的骄阳和冬天冰雪的洗礼,一点点干枯了,直到第二年端午的到来,奶奶再搬来板凳踩在上面,用青青的艾蒿将那些枯艾蒿替换下来。艾蒿和春联一样,都是农村院门上一年四季都在的标志性物品,它们的新老更迭,是农业文明的最好见证。

  菖蒲是农村最容易见到的植物,它们生长在野外最不受人待见的废水塘里,有着旺盛的生命力。端午的时候,菖蒲也到了它的成年期,无数的野鸟藏身在它的深处,孩子们只敢在水塘的边缘,用镰刀收割掉它们的果实———被咱们称作为“蒲棒”的东西。蒲棒大约有火腿肠那样粗细,小孩子们拿着它玩打架的游戏,敲到头上,软绵绵的,一点也不疼。晒干的蒲棒浇上点汽油后,可以举着在夜里穿行,于是,端午节前后的那些个乡村夜晚,四处都有星星点点的灯火。

  有的地方会用艾草做成荷包,荷包是自己动手在布上绣了花后做成的,里面包裹着的除了艾草之外,还有其他一些不知名的植物,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闻上去香香的。我没得到过这样的礼物,但我从脑海里打捞出来这样一个记忆:我奶奶曾经用从蒲棒摘下来晒干的“羽毛”,给我做成了一个香喷喷的枕头,那个枕头又大又软,枕在上面可以闻到太阳的香气,不,不止是太阳的,还有鲜花、露水、昆虫、风等等自然界的天然之香。枕在这个枕头上,我像睡在天地之间的一个由云朵制造的襁褓里。

  很多年后,我在城市里为端午节写下来一首诗。具体的句子忘记了,大约是写这样一件事情:端午节到了,男人在家里劈柴生火,女人带着孩子去赶集买荷叶和米,天快黄昏了,炊烟袅袅生起,男人不断向院子外面张望,担心女人和孩子迷了路。在意象里,这是多么美的一个场景啊。这些年端午节的没落,可能就是缺乏了这种浪漫的氛围和想象。平民心目中的端午,并不是专为纪念某人、强调某种情感而设立的,它需要有实实在在的行为,才会变得有意义。买来荷叶或者竹子叶,亲手包几只粽子吧,这是工业社会的端午节最简单也最容易实现的浪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