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的作文700字

时间:2021-08-31

【精华】冬至的作文700字集合六篇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许多人都写过作文吧,作文可分为小学作文、中学作文、大学作文(论文)。你知道作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冬至的作文700字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冬至的作文700字 篇1

  一大早,手机上就收到好友发来的冬至祝福语,办公室的同事谈论着中午包什么馅的饺子,而自己的冰箱里早已储藏了足够的饺子来过这个冬至。其实头天下午一下班母亲就打来电话让回家吃饺子,到了家里才知道,母亲冬至那天要血透,为了让我和父亲吃上饺子,她一大早就去超市买了肉,又去菜场买了韭菜,连和馅、擀皮带包饺子,忙活了整整一下午才包好了这一百多个饺子。吃饺子的时候,母亲叮嘱道:走的时候多带些,冬至这天一定要吃饺子,不然这个冬天会冻耳朵的。母亲总是这样什么事情都要为我想周全。

  记得小时候,父亲总出差,母亲刚修完58天产假,就带着襁褓里的我挤班车,没有座位,母亲怕挤着我,总是用尽全力在拥挤的人群中为我撑开一个小小的空间,而母亲需要保持这种姿势40多分钟。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母亲的呵护下,伴随着轰轰的车鸣声,我慢慢的长大了。

  沟里的冬天特别冷,每到秋天母亲都要托人买当季的新棉花,一针一线的为我做棉袄,边做棉袄还边叨叨着:新棉花暖和,不挨冻。但我总是嫌母亲做的棉袄样子老气,不如同学新买的好看而抱怨母亲,那时的自己哪里知道正是母亲的新棉袄,让自己在寒冷的冬天从来都没有挨冻。

  04年,母亲被确诊患了尿毒症,虽然母亲积极配合治疗,但得病后的母亲身体大不如以前了,母亲并没有自暴自弃,还参加了老年大学唱歌班,学习钢琴,丰富自己的晚年生活,为了给我和父亲宽心,还时不时的安慰我和父亲:我会按时吃药的,家务活我会量力做的。但每天还是照旧,早早起来买菜做饭和得病以前一样照顾父亲的饮食起居。

  最近,母亲从病友那里学来了一种织披肩的针法,逼着父亲开车拉着她到城西客运站的毛线批发市场买毛线,为我织披肩。母亲用了一个星期才把披肩织好,当我围着披肩站到镜子前的时候,母亲眼里流出了一丝亮光,满眼浓浓的母爱,嘴里不时发出啧啧的赞叹,还计划着再为我织一条。

  冬至这天,母亲躺在透析床上,吃的午饭是饺子,我在家里的午饭也是饺子,每吃一口饺子耳边就会想起母亲的叮嘱:冬至这天一定要吃饺子,不然这个冬天会冻耳朵的。母亲的爱伴随着这一颗颗冬至的饺子,填满了我的胃,更温暖了我的心。

冬至的作文700字 篇2

  今天早上,我刚刚走下楼梯,就听见奶奶对妈妈说道:“要过冬至节了,得要吃糯米饭,今天一定要早点回家!”冬至节?我心里一阵纳闷,有这个节日吗?冬至只不过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呀,难道它也有个节?真是稀奇!这是怎么回事?我连忙问奶奶,奶奶回答说:“心宜啊,难道你不知道?冬至节是一年中最长的一夜,是从冬季到夏季的一条明显的分界线,要吃糯米饭,就是因为怕晚上肚子饿了,所以要多吃点,特别是像你这样的人!”“哦。原来是这样!”我若有所思,停!奶奶话中有话,竟然说我胖!我气极了,腮帮子鼓鼓的,满脸通红。

  中午,爸爸问我:“你知不知道世上为什么有个冬至节?”我摇了摇头,接着,爸爸给我讲了个关于冬至节的传说: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儿子不成才,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老爸讲完后,停了一会,又接着说道:“可是,这毕竟还是一个传说,真正的冬至节由来是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

  《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哦,现在我总算明白了,原来在冬至吃糯米饭不是为了躲避灾祸,而是在这天里休息,祭拜祖宗。又学到了一个知识,心里可真高兴。

  晚上,妈妈如约早回家。奶奶在厨房中不停地忙碌着,烧了香喷喷、红白相间的糯米饭,便招呼我们来吃饭,虽然我还是对早上那件事耿耿于怀,但我还是在糯米饭中放了点糖,足足吃了两碗,吃的肚子滚溜溜的,因为吃饱了晚上才会做个好梦了哦!

冬至的作文700字 篇3

  冬至(阳历十二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为进九之始。古人认为到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上升,是个吉日。因此值得庆贺。明、清两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谓之“冬至郊天”。宫内有百官向皇帝呈递贺表的仪式,而且还要互相投刺祝贺,就像元旦一样。但民间并不以冬至为节,不过有些应时应景的活动。

  清代,有的旗人为了消灾祈福。于冬至日五更时分,邀请本家嫡亲姑表及挚友齐聚庭院席地而坐,用矮桌供上“天地码儿”或牌位,杀猪祭天。顺便祭“祖宗杆子”(系两、三丈高的旗杆,顶端为葫芦形,稍下为“刁斗”,斗下悬旗,代表祖先)。祭罢,亲朋围坐吃“白肉”,这种白肉谓之“神余”。

  南方人在在北京客居旅游的,亦有设筵祭祀祖先的。同时也邀请同僚或挚友在一起聚餐、餐饮。燕俗则不重冬祭。老北京人向无此举。

  冬至之日,京师各大道观有盛大法会。道士唪经,上表,庆贺元始天尊诞辰。道教认为,元始天尊象征混沌未分,道气未显的第一大世纪。故民间有吃锟饨的习俗。《燕京岁时记》云:“夫馄饨之形有如鸡卵,颇似天地浑沌之象,故于冬至日食之。”实际上“湿饨”与“混沌”谐音,故民间将吃馄饨引伸为,打破混沌,开辟天地。后世不再解释其原义,只流传所谓“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谚语,把它单纯看做是节令饮食而已。

  入九以后,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谓消寒活动,择一“九”日,相约九人饮酒(“酒”与“九”谐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民间还流行填九九消寒图以供消遣。九九消寒图通常是一幅双钩描红书法,上有繁体的“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九字,每字九划,共八十一划,从冬至开始每天按照笔划顺序填充一个笔划,每过一九填充好一个字,直到九九之后春回大地,一幅九九消寒图才算大功告成。填充每天的笔划所用颜色根据当天的天气决定,晴则为红;阴则为蓝;雨则为绿;风则为黄;落雪填白。此外,还有采用图画版的九九消寒图,又称作“雅图”,是在白纸上绘制九枝寒梅,每枝九朵,一枝对应一九,一朵对应一天,每天根据天气实况用特定的颜色填充一朵梅花。元朝杨允孚在《滦京杂咏》中记载:“试数窗间九九图,余寒消尽暖回初。梅花点徧无余白,看到今朝是杏株。”

  最雅致的九九消寒图是作九体对联。每联九字,每字九划,每天在上下联各填一笔,如上联写有“春泉垂春柳春染春美”;下联对以“秋院挂秋柿秋送秋香”,称为九九消寒迎春联。然而,不管哪种九九消寒图,在消磨时日、娱乐身心的同时,也简单记录了气象变化。据说有经验的老人,还能根据九九消寒图,推测出这一年的雨水多寡和丰歉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