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面积》教学设计

时间:2021-08-31

《认识面积》教学设计

《认识面积》教学设计1

  1.通过观察、操作和比较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2.经历物体表面和图形大小的比较活动,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3.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锻炼数学思考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激发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教学重点:初步理解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通过操作得到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并会运用。

一、激趣导入

  1.涂色比赛:教师出示黑板上提前准备好的小正方形。选两名学生进行填涂比赛,甲同学填涂小正方形,乙同学填涂老师指定的黑板部分。

  你们猜一猜,哪位同学先涂完?说说你的判断理由。

  师:小正方形比较小,其实就是说这个小正方形的面积比较小。(板书:面积)

  2.揭示课题。到底什么是面积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面积”。(板书课题:认识面积)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涂色小正方形和黑板的面,直观感受面积,建立面积的表象。因为是比赛的形式,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认识面积

  (一)认识物体表面。

  师:生活中到处都有物体,每个物体都有它的表面。比如,黑板书写的这个面就是黑板的表面(边说边摸)。你们能像老师这样举一些物体表面的例子吗?

  学生举例交流。注重学生摸的过程。

  师:刚才同学们在摸物体表面的时候,有什么感受?

  老师提炼:平整、光滑、连续、面是有大小的。

  (二)认识面积。

  1.黑板表面的大小是和黑板表面的面积,数学书封面的大小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黑板表面的面积比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

  2.我们周围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你能想老师这样来说一说,比一比吗?请看自学学习单:

  自主学习单

  (1)摸一摸:用手摸一摸身边物体的面。

  (2)说一说:( )面的大小是( )面的面积。

  (3)比一比:( )面的面积比( )面的面积大(或小)。

  3.小组交流。

  小组交流单

  (1)边摸边说:( )面的大小是( )面的面积。

  (2)比一比:( )面的面积比( )面的面积大(或小)。

  4.全班交流。

  通过刚才的比较,我们知道,每个物体的表面都是有大小之分的,我们就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物体表面的面积。

  (板书: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物体表面的面积)

  [设计意图]选取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学习材料,组织学生参与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使学生亲身体验他所看到的和摸到的物体上的一个面有大有小,让学生在实践中真正理解什么是物体的面积。

  (三)认识平面图形面积

  1. 出示一组平面图形。说说什么是图形的面积?

  2. 总结:一个平面图形的大小就是这个平面图形的面积。

  [设计意图]当学生感知物体上面积的含义之后,再顺理成章地引入平面图形的大小,就叫做它的面积,使学生对面积有全面的认识,也为教学下面的内容作铺垫。

三、比较面积大小。

  1.观察法。

  比较刚刚平面图形的大小和四个省的大小。

  点拨:有时通过观察能直接比较。

  2.重叠法。

  出示两张面积大小接近的纸,让学生感知当观察法不行时可以用第二种方法:重叠法。

  3.数格法。

  出示两张面积接近的长方形彩纸(例2),让学生感知两种方法都不能比较出面积大小时,怎么办呢?

  出示小组合作要求:(提供材料:小正方形、小长方形、透明方格纸)

  (1)可以自己想办法,也可以借助老师提供的材料。

  (2)想出一种方法后,组长带领大家去探究其它的办法。

  (3)操作后把得出的结论在小组里说一说。

  4.全班交流比较的方法。灵活使用三种方法。

  [设计意图] 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自主探索的空间,让学生亲自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在探索活动中,激励学生积极开动脑筋,探索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

四、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1.出示“想想做做”的第4题。

  师:涂色部分是图形的什么?哪个图形面积最大?你打算用什么办法比较?

  师:梯形面积你是怎样数出来的?

  点拨:将半格与半格拼接起来,其他是整格子,数一数就可以了。

  红色的边线指的是什么?

  2.出示“想想做做”的第5题。

  (1)观察题找那中的每个图形,你知道些什么?(交流图形面积的大小)

  (2)辩一辩:下面两个问题分别是求图形的周长还是面积?

  A.学校要在草坪上重新铺一层草坪,要铺多大的草坪?

  B.在草坪的四周围一圈围栏,围栏是有多长呢?

  [设计意图] 巩固练习中安排了周长和面积的比较,借助生活中熟悉的场景,加深学生对面积含义的理解,也更生动诠释了这两个不同的概念。

  五、反思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对于面积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认识面积》教学设计2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过程性目标,让学生“经历、体验、探索”学习数学的过程,使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索、去发现。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更是把数学学习看作是一种“再创造”。这里所指的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探索过程,进行知识的“再创造”,并不是要让学生机械地去重复历史中的“原始创造”,也不是要求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去进行创造发明,而是要让我们的学生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并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重新去创造出有关的数学知识,这种“再创造”的工作应是在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和帮助下进行的。结合这节《面积的认识》,谈一谈自己的思考与认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应采用实践活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要为学生创设有利于他们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体验知识产生的全过程,来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面积的认识”的教学,教师只是把教科书上精炼的思维结果背后那些看不见的思维过程将其设计成具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以上展开的过程中,不仅清楚地理解了这个抽象的“面积单位”的含义,参与了面积单位产生的简单过程,亲身感受和体验了“面积单位”这个知识的发生、发展的形成过程,而且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再次体验或自己发现前人的思维方法,这不仅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和发展大有好处,而且也给了他们点燃智慧火花的机会,使这些今天的“准发现者”变得越来越聪明,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的不只是一种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自主探索,自己去发现,学会象科学家一样进行研究,创造!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数学是人类经过曲折的探索过程建构起来的,但教科书上呈现时,常常省略了产生发展的曲折过程,以非常概括、严谨的形式展现出来。因此作为教学内容的数学,教师在呈现时,应该按照儿童学习数学的特点,把教科书上精炼的思维结果背后那些看不见的思维过程展现开来,模拟问题的发现过程,把这些过程简单地、浓缩地再现,并将其设计成具体问题的情境,让学生亲身经历类似的创造过程,用自己的活动建立对人类已有的数学知识的理解。我想,这种学习习惯,思维品质正是将来“创新“的源头活水,这样的教学才是最有魅力和最有效的。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过程性目标,让学生“经历、体验、探索”学习数学的过程,使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索、去发现。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更是把数学学习看作是一种“再创造”。这里所指的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探索过程,进行知识的“再创造”,并不是要让学生机械地去重复历史中的“原始创造”,也不是要求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去进行创造发明,而是要让我们的学生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并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重新去创造出有关的数学知识,这种“再创造”的工作应是在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和帮助下进行的。结合这节《面积的认识》,谈一谈自己的思考与认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应采用实践活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要为学生创设有利于他们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体验知识产生的全过程,来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面积的认识”的教学,教师只是把教科书上精炼的思维结果背后那些看不见的思维过程将其设计成具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以上展开的过程中,不仅清楚地理解了这个抽象的“面积单位”的含义,参与了面积单位产生的简单过程,亲身感受和体验了“面积单位”这个知识的发生、发展的形成过程,而且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再次体验或自己发现前人的思维方法,这不仅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和发展大有好处,而且也给了他们点燃智慧火花的机会,使这些今天的“准发现者”变得越来越聪明,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的不只是一种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自主探索,自己去发现,学会象科学家一样进行研究,创造!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数学是人类经过曲折的探索过程建构起来的,但教科书上呈现时,常常省略了产生发展的曲折过程,以非常概括、严谨的形式展现出来。因此作为教学内容的数学,()教师在呈现时,应该按照儿童学习数学的特点,把教科书上精炼的思维结果背后那些看不见的思维过程展现开来,模拟问题的发现过程,把这些过程简单地、浓缩地再现,并将其设计成具体问题的情境,让学生亲身经历类似的创造过程,用自己的活动建立对人类已有的数学知识的理解。我想,这种学习习惯,思维品质正是将来“创新“的源头活水,这样的教学才是最有魅力和最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