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教案(2)

时间:2021-08-31

四、总结、扩展

  本节课,我们着重分析了闰土和杨二嫂两个人物形象。闰土是解放前老一代农民形象的代表,他身上有着中国农民传统的美德──勤劳、善良、忠厚,但因长期遭受经济的压迫和思想上的愚弄,他被那个社会折磨得像个木偶人。从这个人物身上,我们可以读到作者对老一代农民不幸命运的深切关心和同情。杨二嫂是一个城镇小市民形象的代表,是一个既遭受压迫、侮辱,又深受私有观念支配的被扭曲了的人物形象。从她身上,我们可以读出作者对她的种种恶习是持否定态度的。

  文中,作者着力写两个人的今昔变化,通过对比,深刻地揭示出两个人物形象所蕴含的社会意义,并揭示出小说的主题。

【板书设计】

  闰土: 少年:健康、活泼、多知、热情

  中年:衰老、迟钝、麻木对比农村日益破产

  杨二嫂: 今:放肆、泼悍、自私 对比 农民日益贫困

  昔:安分守己

第三课时

一、明确目标

  分析课文第77~88节,理解作者的希望,了解小说问中议论的作用,总结全文。

二、整体感知

  “我”是怀着十分激动的心情回久别的故乡的,又因为这次是为永远别她而回来的,所以心中难免留恋、不舍,但是,当“我”见到如此凄淡的故乡,发生了如此巨大变化的景和人后,我的心情满是失望。“我”离故乡而去了。可是“我”去得干脆,去得坦然吗?课文最后一部分向读者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从中体现了“我”对光明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坚信。

三、教学过程

  1、分析课文第77~88节,理解作者的希望,了解小说中议论的作用。

  提一生朗读77~88节,其他同学思考下列问题:

  ⑴ 渐离故乡时,“我”的思想感情是怎样变化的?

  师生议论后明确;先是气闷、悲哀,然后寄希望于下一代,继而害怕希望得不到实现,最后又振奋起来。

  ⑵ “我为什么”感到气闷?“高墙”比喻什么?

  明确:“高墙”是比喻封建等级观念造成的人们精神上的“厚障壁”,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

  儿童时亲密的伙伴闰土与“我”隔膜了,杨二嫂对“我”不了解,也隔膜了,所以“我”四面像竖起了“高墙”,所以气闷。

  ⑶ “我”为什么感到“悲哀”?“西瓜地上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中“模糊”与“清楚”是否矛盾,为什么?

  师生讨论后明确:

  “西瓜地上小英雄的影像”中寄托了对美丽故乡的回忆,对理想生活的憧憬和追求。“清楚”是说追求的目标是清楚的,“模糊”是因为故乡的现实使“我”感到美好未来的渺茫,正因为这些“我”所以感到“悲哀”。

  三个“辛苦”在“辛苦展转”中的意思为奔波劳碌,在“辛苦麻木”中意思为“辛勤、劳苦,”在“辛苦恣睢”中意为“处心积虑,挖空心思”。

  ⑷ “我”希望下一代怎样?不希望下一代怎样?

  答案略(见书)。

  ⑸ “我”为什么寄希望于下一代?

  明确:一方面,“我”对自己这一代的社会表示否定,另一方面又感到美好未来的渺茫,所以只有寄希望于下一代了。

  ⑹ “我”想到希望,为什么“害怕”?

  明确:想到希望,就想到希望的实现,如此凄惨的故乡现实,又使我觉得希望实现的渺茫。所以“害怕”。

  ⑺ 如何理解“现在我所谓的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这句话的含义?

  明确:“我”对新生活的希望念念不忘,但又没有找到实现新生活的道路,所以说和闰土一样是对偶像的崇拜,而且“茫远”。

  ⑻ 划出文中表明“我”充满希望,精神振奋的语句,并理解其含义。

  明确:语句即最后一节。特别是“我想:希望……成了路。”

  含义:希望的有无取决定于人是否努力,光有希望而不努力奋斗,希望就不会实现,即“希望本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努力奋斗、实践,希望就可能实现,即“希望本无所谓无”。全句强调了要为新生活的到来而努力奋斗。以路为喻,形象,且富含哲理,深化了主题,给人以信心和鼓舞。

  ⑼ “我”是一个有怎样性格的.形象?明确“我”不等于作者自己。

  明确:“我”是一个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具有民主思想倾向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文中对“我”的形象刻画,着重运用心理描写。“我”为寻找新的生活,过着辛苦展转的生活。看到故乡惨淡的情景,“我”感到悲哀,失望,但又不甘心故乡坏下去,为故乡的远景构制着蓝图,憧憬着美好的生活。

  2、结合全文,讨论下列问题:

  ⑴ 作者笔下的闰土,杨二嫂形象具有怎样的社会意义?

  师生讨论后明确:

  闰土是旧中国尚未觉醒的老一代农民形象的代表,作者满怀深情地刻画他,写他的种种不幸,正是在揭示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揭示当时的社会弊端,从而启发人们去深思,去探索,去走希望的路。作者深刻地揭示了农民问题的重要性,提出要改变农民命运,必须改变整个腐朽的社会制度。

  杨二嫂是个被侮辱、被损害,而又深受私有观念支配的村镇小市民形象的代表,通过这一形象,人们可以看到随着农村经济的破产,小市民阶层也日益贫困化的现实。

  ⑵ 作者对闰土,对杨二嫂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讨论明确:对闰土,作者寄予的是深切的同情,而对杨二嫂,作者对她身上的种种自私和恶习是取批判态度的,但对她的处境也是同情的。

四、总结、扩展

  1、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按照“回故乡一在故乡一离故乡”的顺序安排情节,依据“我”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着重描写了闰土和杨二嫂的巨大变化,从而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农村破产,农民生活痛苦的现实,揭示了封建传统观念对劳动大众精神上的束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2、写作中,通过景物描写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为表达中心意思服务。

  3、刻画形象,采用肖像、语言、神情、动作的描写及对比的方法,使人物性格鲜明。突出了主五、本文主题的探讨-----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1) 茅盾 先生认为这篇小说的主题是“悲哀那人与人之间的不了解,隔膜”。渴望纯真的人与人的关系。

  (2)反映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揭示产生这种现实的根源。

  (3)表达对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愿望与信心。

  (4)表现中国社会愚昧、落后、贫穷的轮回;

六、布置作业

  仿照本文的写法,以“家乡”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课外练笔。

【板书设计】

  “我”──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形象(心理描写)

  闰土──旧中国老一代农民形象(肖像、语言、动作描写及对比)

  杨二嫂──村镇小市民形象(同上)

【《故乡》教案】相关文章:

1.《故乡》第三课时教案及教学反思

2.《故乡》教学反思

3.故乡的山水小学作文

4.故乡的往事小学作文

5.故乡的天小学作文

6.故乡的松小学作文

7.故乡的小学作文

8.《故乡》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