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教案

时间:2021-08-31

孔雀东南飞教案

  《孔雀东南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也是乐府诗发展史上的高峰之作,后人盛称它与北朝的《木兰诗》为“乐府双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孔雀东南飞教案,欢迎阅读参考,希望您喜欢。

  篇一:孔雀东南飞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熟悉汉乐府的文学常识与《孔雀东南飞》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背诵默写诗歌中的名句。从诗歌的写作时代和作品反映的时代把握作品的深刻思想内容,理解作品的浪漫主义色彩。

  过程与方法:掌握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几个文言词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握这首诗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通过人物对话分析理解男女主人公的真挚感情。

【教学重点】

  1、疏通文义,把握故事发展过程,分析人物感情。

  2、识记有关文学常识,背诵有关名句。

【教学难点】

  了解和掌握文中的“偏义复词”和“指代性副词”。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南宋时期,曾有一对令人羡慕的才子佳人,他们青梅竹马,两小无猜,耳鬓厮磨,情意相投。常常在月夜花下,吟诗作对,琴瑟和鸣,起舞弄影,互诉衷肠。这对幸福的恋人就是陆游和唐婉。本来他们能够幸福地长相厮守,白头偕老。可是因为婆媳不睦,陆母从中作梗,这对情深意切的鸳鸯刚刚结合不久就被活生生地分开了。比较阅读陆游、唐婉夫妇的应和词《钗头凤》:

  《钗头凤》——陆游

  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钗头凤》——唐婉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传心事,独倚斜栏。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从词中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心如刀绞搬的悲痛与无奈。

  今天,我们一同翻开课本,来读一读与其如出一辙的另一个悲剧故事——《孔雀东南飞》

  二、文学常识

  1、《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全诗357句,1785字,选自南朝徐陵所编《玉台新咏》。(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是《格萨尔王》,英雄史诗,一千万字。)

  《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民歌中纪实性叙事诗的代表作,后人把《孔雀东南飞》与北朝的《木兰辞》及唐代韦庄的《秦妇吟》并称为“乐府三绝”,并且前两者又被称为“乐府双璧”。

  2、乐府和乐府诗:举例:《上邪》

  上邪,我欲与君长相思。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滚滚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乐府,本来是汉武帝刘彻设立的一个官署。就是掌管音乐的官府。它的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和训练乐工。这个官署相当庞大,成帝时“女乐近千人”。后来,把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歌词也称“乐府”或“乐府诗”,就成了一种音乐性的诗体名称了。其中属于汉代的叫“汉乐府”。

  乐府诗:中国古代乐府官署(汉武帝首设)中配乐演唱的诗歌。包括民歌和文人创作两大类。后人多用以代称入乐的民歌。两汉乐府诗体裁以五言为主,兼有七言和杂言。句式灵活自由,语言自然流畅,通俗易懂,琅琅上口,生活气息比较浓厚。乐府诗主要保存在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中。

  3、汉代乐府与南北朝乐府

  汉乐府民歌又称汉乐府,风格活泼自然;南朝乐府民歌风格清新宛转;北朝乐府民歌,风格质朴刚健。南朝的《孔雀东南飞》与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这部分诗,与《诗经》中的国风性质相同,广泛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和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最具有人民性,是乐府诗的精华。文人创作多为民歌的仿制品,难与民歌相媲美。宋元以后,乐府诗的外延进一步扩大,词、曲因配乐演唱的缘故,也被雅称为乐府。

  4、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1)叙事性强,出现了第三者叙述的故事,出现了有性格的人物和比较完整的情节。

  2)能调动各种艺术手段来描写人物。如个性化的对话,人物行动和细节描写等

  3)形式多样,有四言、五言、杂言。少数继承四言,大多采用杂言。杂言体句式自由,长短不拘;五言则更是乐府民歌的创新。

  4)不少作品有丰富的幻想,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5、汉乐府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汉乐府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极高,一方面它反应了广大人民的生活和爱憎,是从民间产生或受民间文化影响而产生的艺术硕果,以它灿烂的.花朵和浓郁的芬芳装点了荒芜的汉朝诗坛。与《诗经》和《楚辞》可鼎足而三。另一方面,它在中国诗歌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它既继承、发扬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也继承、发扬了《楚辞》的浪漫主义精神。

  6、五言诗:中国古代诗歌体裁。全篇以五字句构成。最早产生于汉代民谣和乐府民歌。到了东汉时期的乐府民歌,其五言形式已臻于成熟,如《陌上桑》、《孔雀东南飞》等。文人五言诗是在学习民歌的基础上出现的。标志着文人五言诗达到最高成就的,是东汉末年无名氏的《古诗十九首》,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之为“五言之冠冕”。建安以后,五言诗创作日趋繁盛。唐代以后,五言诗更为发展,出现了五言律诗和五言绝句。由于五言诗可以容纳更多的词汇,从而扩展了诗歌的内容,更灵活细致地抒情和叙事,因此,它适应汉以后发展了的社会生活,逐步取代了四言诗的正统地位,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唐以前的五言诗遂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了。

  三、简述故事情节,分析诗歌结构

  1、请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诗歌的故事情节。

  提示要点:刘兰芝的美德,两情相依的重要情节,兰芝抗婚,双双殉情,化鸟双飞的愿望。基本情节:

  兰芝请归——仲卿求情——焦母不允——仲卿慰妻——兰芝意决——严装拜别——焦刘盟誓——兰芝还家——县令遣媒——兰芝拒婚——太守遣媒——刘兄逼嫁——太守筹婚——兰芝备嫁——仲卿闻变——生人死别——仲卿别母——兰芝投水——仲卿自缢——化鸟齐飞

  2、诗歌结构:

  起兴:(第1节)营造悲剧氛围。

  开端:(第2节)兰芝被遣。

  发展:(第3—12节)夫妻誓别。

  再发展:(第13—21节)兰芝抗婚。

  高潮:(第22—31节)双双殉情。

  尾声:(第32节)告诫后人。

  四、了解文章的文言知识

  1、古今异义

  (1)可怜体无比。古义:可爱。今义:值得怜悯。

  (2)汝岂得自由。古义:自作主张。今义:不受拘束和限制。

  (3)本自无教训。古义:教养。今义:从错误、失败中取得知识和经验

  (4)处分适兄意。古义:处理安排。今义:对犯错误的人的处罚决定。

  (5)便利此月内。古义:吉利。今义:方便。

  (6)蹑履相逢迎。古义:迎接。今义:奉承。

  (7)叶叶相交通。古义:连接。今义:各种运输往来,邮递通讯工作。

  (8)多谢后世人。古义:劝告。今义:常用来表示感激。

  (9)既欲结大义。古义:婚姻。今义:大道理。

  (10)共事二三年。古义:一同生活。今义:一起工作。

  2、通假字

  (1)终老不复取。“取”通“娶”,娶妻。我一辈子也不再娶妻。

  (2)箱帘六七十。“帘”通“奁(lián)”,梳妆匣(xiá)子。衣箱和梳妆用的匣子有六七十个。

  (3)虽与府吏要。“要”通“邀”,约。虽然同府吏已有誓约。

  (4)蒲苇纫如丝。“纫”,通“韧”,坚韧。蒲苇像丝一样柔韧。

  (5)府吏见丁宁。“丁宁”通“叮咛”,叮嘱,嘱咐。仲卿再三嘱咐我。

  (6)催藏马悲哀。“藏”通“脏”,脏腑。人伤心,马也悲鸣。

  (7)合葬华山傍。“傍”通“旁”,旁边。于是合葬在华山的旁边。

  3、偏义复词

  由两个近义词或反义词作词素构成一个词,其中的一个词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词素只作陪衬,不表示意义,这样的词称为偏义复词。

  “复”指“多”,也就是说这类词一定是多个语素组成的。

  “偏义”是说意义只偏向多个语素的某一个,即只有一个语素表达意义,其他的都是陪衬。

  例如现代汉语的名词“国家”“人物”“质量”“舟楫”“窗户”“妻子”等两个语素并列,其中一个语素义消失,“国家”偏指“国”,“家”义消失;“人物”偏指“人”,“物”义消失;“质量”偏指“质”,“量”义消失;“舟楫”偏指“舟”,“楫”义消失;“狐狸”偏指“窗”,“户”义消失;“妻子”偏指“妻”,“子”义消失。文中的偏义复词如下:

  (1)便可白公姥。你可以去禀告婆婆。

  公姥,公公婆婆,这里是偏指婆婆。

  (2)昼夜勤作息。白天黑夜辛勤劳作。

  作息,劳作和休息,“息”无意义,偏指“作”。

  (3)我有亲父兄。我娘家有个同胞的哥哥。

  父兄,父亲兄长,“父”无意义,偏指“兄”。

  (4)我有亲父母。我有亲生母亲。

  父母,父亲母亲,“父”无意义,偏指“母”。

  (5)逼迫兼弟兄。还有个哥哥一起逼迫我。

  弟兄,弟弟哥哥,“弟”无意义,偏指“兄”。

  五、品读课文

  1、一位打印员看见《孔雀东南飞》的题目说道:“《孔雀东南飞》!写刘兰芝和焦仲卿的故事呀,唉!”这句话可以看出这篇文章的确给人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打印员的话为我们提示了三个关键词:主人公(刘兰芝、焦仲卿)、悲剧、叹惋。

  明确:这就是悲剧的力量。人们记不太多喜剧和正剧,但悲剧往往给人留下刻骨铭心的印记。(板书:刘兰芝、焦仲卿)

  2、刘兰芝、焦仲卿,两人名字的先后顺序可以互换吗?为什么?

  明确:不能,刘兰芝为一号主角。有三点依据:

  一、序言中“焦仲卿妻刘氏”,中心语是“刘氏”。

  二、注释①指出,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三、文章中写刘兰芝的内容最多。另外,故事悲剧多以女性为主人公。

  3、来看有关刘兰芝的内容,比较刘与焦的四次对话,你觉得四次对话的内容和语气有什么不同?

  明确:第一次,第2自然段。陈述自己将被驱遣,有些抱怨。

  第二次,第7、8自然段。遗物留念,恐难相见,口气坚决。

  第三次,第11、12自然段。盟誓,提示自己的处境。语气着急。

  第四次,第24、25、26自然段。生人作死别,哀伤而坚定。

  4、第二次对话中,刘兰芝的心理是怎样的?

  明确:第二次对话有看清问题的冷静,有明白自己处境后维护人格尊严的执拗。有在冷酷的现实前面还抱有的一丝幻想。有被仲卿真挚情义所感动的对仲卿的体贴谅解。有对爱情的忠诚。

  5、第四次对话中有一些细节描写,你有怎样的感受?

  明确:第四次对话有几句细节描写,先借用马的悲鸣声衬托出焦仲卿内心的痛苦情感。然后写刘兰芝闻声之后的行动“蹑履相逢迎”同样是急切的。但是却又“怅然遥相望”,不知如何向焦表白内心的真实情感。这样描写,读后不禁让人们替两人着急,为他们痛苦。

  6、在诗歌中,刘兰芝一共有五次落泪,说说落泪的情景,并分析兰芝在五次落泪中的心理活动。

  明确:

  ①“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真情的眼泪。舍不得这个家,和曾经的家人。为什么在焦母面前不落泪?坚强。

  ②“出门登车去,涕落百余行。”悲苦的眼泪。被遣回娘家的屈辱感。

  ③“阿女含泪答。”伤感的眼泪。有一些委屈,也有一些自责。

  ④“手巾掩口啼,泪落便如泻。”彻痛的眼泪。不愿意接受现实,无奈。

  ⑤“晻晻日欲暝,秋思出门啼。”绝命的眼泪。绝望。

  7、这篇文章是婚姻悲剧还是爱情悲剧?

  明确:爱情悲剧,开篇没多久婚姻就已经结束了,而爱情没有结束。不同于《诗经·氓》,爱情已经消磨殆尽,婚姻随即便结束,是婚姻悲剧。

  8、鲁迅说过:“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别人看。”在这篇课文中,那些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了?

  明确:家庭、爱情,还有生命。被毁灭的东西价值越大,悲剧就越悲。

  9、那么这场悲剧的缔造者是谁呢?很多人会指向焦母和刘兄。你如何理解这两人的责任呢?

  明确:两个人的出发点都包含了对亲人的“爱”,当然,不排除自己的私心。但是,这种爱的方式是不对的。两个人是以他人的眼光来审视别人的幸福,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上来看别人。真正的幸福是要自己来体会的,就像脚上的鞋子,舒服与否只有自己知道。

  10、除了焦母和刘兄,还有谁对这场悲剧要负主要责任?为什么?

  明确:焦仲卿。①焦仲卿做不了自己的主。②焦仲卿不够理智,对刘兰芝有言语伤害。③说话方式有问题,直接顶撞母亲。④轻易放弃,没有具体的办法。

  六、小节

  文章为我们讲述了一个爱情的悲剧,相爱之人不能长相厮守,人生极大悲哀。既然是悲剧故事就总会有完结的那一刻,但是它给人们留下的思考与启示是不会完结的。这也是凄美动人的故事久为传诵的意义所在。悲剧故事的存在,最终目的就是让悲剧不再发生。“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请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个故事吧!

  七、语言积累

  指代性副词:在古汉语中,常常可以看到两个具有指代作用的副词,就是“相”和“见”。它们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具有指代动作行为受事者的作用。

  八、作业

  1、完成《孔雀东南飞》学案习题。

  2、思考并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第四题,“故事结尾两人化为鸳鸯,再聚一些类似的例子,谈谈你对这样结尾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