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看吕村集村时间词语的使用情况论文(2)

时间:2021-08-31

  二、9个时间词语的使用现状

  (一)时间词语的变化

  统计数据表明,这9个方言时间词语已普遍发生变化(见表2)。在知晓率上,知道这些时间词语的人比不知道的人多,这说明这些词语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还是能够听到的。在使用率上,经常用这些词语的人大体上比偶尔用的人少,而偶尔用这些时间词语的人大体上比不用的人少(除“走马得”),再结合换用其他词语率(不用率和偶尔用率之和)来看(见表3),这些词语在人们日常交际中的使用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这些统计数据中还可以看到,知道率的大小依次为:擦黑儿、走马得(95%)>立地、相才(90%)>倦忙(75%)>阳儿(70%)>坐底儿(65%)>见天(60%)>于今(50%),换用率的大小依次为:见天、于今、阳儿(95%)>倦忙、立地、坐底儿(90%)>擦黑儿(85%)>相才(80%)>走马得(60%)。按照常理,知道率应与换用率成反比关系,7个时间词语大致上是符合这条规律的,但“立地”和“擦黑儿”这两个词语是打破常规的,这两个词语知道率高而换用率也高,尤其是“立地”更加明显,这是什么原因呢?

  (二)时间词语变化与年龄、受教育程度、语言能力有关

  从表3和表4综合来看,年龄因素是影响这些方言词语发生变化的最主要因素。在对比变化比例数据时,发现这9个时间词语的变化比例大体上是65岁以下的人比66岁以上的人高。从表3的经常被使用人数及表4的各个年龄组的变化人数、变化比例可以看出:这些词语大体上都是被66岁及以上的老年人经常使用,除了“相才”和“走马得”一词呈现了被多人经常使用及相对于其他词语在各个年龄组的变化比例低的情况。这种被多人使用而没有遵循老年人应该经常使用的规律的情况是可以理解的,我们从表3可以看出,这两个词语的知道率是比较高的,分别为90%、95%,多人经常使用也是可以理解的。因此,根据统计数据的比较分析,方言时间词语的使用变化与年龄有关。

  从表2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发生变化的这些词语在选择换用词语时,大都是采用的是普通话里的词语。表3中知道率与换用率不成反比关系的两个例外词“擦黑儿”和“立地”,它们的换用词语也分别为“傍黑儿”“马上”。虽然“傍黑儿”没有采用普通话时间词语,但它大概也是借鉴“傍晚”一词得来的。吕村集村方言中的时间词语普遍被普通话中的时间词语代替的影响因素是什么呢?从介绍被调查者基本情况的表1中就可以看出,无业的只有两个,而这两名无业者还是70岁以上的老年人,其余人的职业分别是外出打工者、工人、公司职员、学生、教师③、本地经商者。学生从小在学校学习普通话、教师在校要求用普通话教学,使得他们换用普通话时间词语是很自然的。外出打工者、工人、公司职员、本地经商者,他们的职业要求他们与外界人员打交道,为了更好地拉近与交谈者的距离以及更加顺利地与人沟通交流,他们不得不舍弃吕村集村方言,选用普通话。久而久之,在表达某一时间概念时,选用普通话词语是很正常的。因此,被调查者时间词语的换用与他们的职业有关。

  在对调查样本整理时,发现受教育程度因素对方言时间词语的变化有一定影响。表1清晰地呈现出被调查的20人中小学学历2人、初中学历10人④、高中学历3人、大中专及以上学历5人;这样看来学历低的人有8个(除去正上学的4名初中生,剩下的初中学历6名和小学学历2名),占总人数的40%,学历较高的人共有12个,占总人数的60%。再结合表5的描述:整体上看,大中专及以上学历的变化比例比小学学历的變化比例高(高中学历样本呈现的变化比例较低是因为3名高中学历人中有一名是老年人),这证明了学历高的人接触书面词语次数多,在日常谈话中会更倾向于选用书面词语,也就是说学历的高低影响着换用普通话时间词语比例的高低。但反过来看,低学历人中的初中学历人员为何也出现了换用时间词语比例高的情况呢?从表1语言能力那一栏,我们看到20名被调查者中17名会讲普通话,这8名低学历人中只有1名老年人不会说普通话。考虑到语言能力这一因素,学历低的人选用普通话时间词语的现象就可以得以解释,即会说普通话影响他们在日常谈话中无意识地借用普通话词汇。因此,总体上看,语言能力因素相对于受教育程度因素对时间词语变化的影响更大些。

  综上所述,方言时间词语的变化是与年龄、语言能力、受教育程度这些因素有关,但最主要的因素是年龄因素,从统计结果中就可以看出66岁以上的老年人变化比例最低,其他年龄组的变化比例相对较高。其次是语言能力因素,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语言能力因素与受教育程度因素相比,语言能力因素对方言时间词语的变化有比较大的影响。语言能力提供了人们日常谈话中多使用普通话的可能性,从而影响方言时间词语的变化。最后是受教育程度因素,学历高的人接触的书面语次数多,普通话词语自然会成为他们口中的常用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