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克和克》教学设计

时间:2021-08-31

《千克和克》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千克和克》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千克和克》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具体生活情景中,使学生感觉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初步了解天平和常用的用“千克”作单位的秤,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活动,使学生会以1克和1千克为标准估量物体的质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培养学生调查、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重点:

  认识质量单位,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

  教学难点:

  知道1千克=1000克,会根据物体的实际质量,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1角硬币若干、黄豆、玉米、红豆、较轻积木若干、电池若干。

教学过程:

  一、激起引入

  1、师出示课件:(1)我的体重是30米。

  (2)妈妈买的水果重2分钟。

  请小朋友们观察一下,说说你的想法。

  2、指名回答后,出示“关于克和千克你了解多少?”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认识克和千克

  小组汇报搜集到的知识

  2、知道1千克=1000克

  小组汇报,并用实例讲解。

  3、感受1克有多重。

  小组汇报,使同学们亲身感受1克有多重。

  4、认识各种称物品的秤。

  在小组汇报中,展示同学们带来的秤,并介绍用法。

  5、实际动手操作,先估量再称重。

  小组合作,教师巡视指导。

  小组汇报、交流。

  三、综合运用

  1、选择合适的单位,圈一圈。

  指名回答,全班订正。

  2、将物品与适当的重量连一连。

  指名回答,全班订正。

  3、糊涂的明明

  通过明明的一封信,找出关于克和千克的知识,看一看明明糊涂在哪?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请与大家分享一下。

  作业布置:

  教材第105页 第3题

  教材第106页 第8题

  板书设计:

  克和千克

  克 g 500克 500克=1000克

  千克 kg 1千克=1000克

《千克和克》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85~87页的内容。

陈述性知识:

  1.千克和克是质量单位,分别用kg和g表示。

  2.秤面上1kg就是1千克,几kg就是几千克。

程序性知识:

  1. 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受质量单位千克和克。

  2. 通过掂、估与称,感受1千克和1克有多重。

  3. 会用秤称出1千克的物体。

  4. 用不同质量单位来表示相同重量的物品,理解1000克=1千克。

教学目标:

  1. 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2.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4.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学会与他人交流合作,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具准备:

  两袋礼物(重量相同,大小不一)、盐两袋(500克)、盘秤、健康秤。

学具准备:

  每组学生准备:盐、糖、果冻、矿泉水和糖果,弹簧秤、数学书、2分硬币,1克砝码,塑料袋一个。

教学意图:

  千克和克这两个质量单位对二年级的学生而言是非常抽象的知识。本节课针对学生的感知规律和现有生活经验,灵活处理教材,先认识千克,再认识克,最后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及知识应用。

  因为二年级学生的年龄小,好动、好玩、好奇心强,根据这一特点,本节课在教学中创设活动情境,设计了五个活动环节,让学生充分去发现和体验。

  活动一:感知轻重,导入新课。

  要衡量物品的轻重,首先就要确立衡量的标准。通过“猜一猜”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明白用眼睛观察或用手掂一掂并不能准确判断物品的轻重,用秤称一称才能准确知道物品的轻重。

  要知道物品究竟有多重,就必须使用质量单位,通过验证物品有多重,激起学生学习表示物品轻重的单位的需要。由此导入新课“千克和克”。

  活动二:认识“千克”,感受1千克和几千克。

  让学生体验1千克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因而用一系列活动体会1千克,建立初步的、正确的1千克的印象。

  先让学生学用弹簧秤并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引导学生找一找,掂一掂1千克的物品,再说一说1千克物品,“掂”是对“1千克”进行初步的感知,“说”是对“1千克”的进一步体验。接着再估一估比1千克轻和比1千克重的物品。还让学生拎一拎几千克的物品,轮流谈感受。最后让两个学生称体重,其他学生估自己体重。以此化抽象为具象,强化了学生对“1千克”的体验。

  活动三:认识“克”,感受1克。

  克相对千克而言,没有那么直观,感觉也不会那么清晰。所以通过创设情境:小鸟重几千克?引起学生质疑:称不出来,需要更小的质量单位,从而导入“克”。

  为了让学生在感觉上与千克形成明显的反差,使学生在脑海中克与千克形成鲜明对比,先让学生掂一掂1克的物体,再让学生同时掂一掂1克和1千克的物体,说出自己的感觉,进而建立这两个质量单位的概念。最后通过估一估文具的质量,强化了学生对“克”的体验。

  活动四:认识千克与克的关系。

  在称两包盐的活动中,让学生认识到同样两包盐可以用不同单位表示,从而推出1000克=1千克。

  活动五:对比辨析。

  通过前面几个环节的教学,学生对新知有了不同程度的感知,为了使这些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设计了三个问题:1.填单位。2.找朋友。3.估一估,称一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的思维达到最活跃,情感达到最高潮,从而把本节课的感知、体验,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得以进一步升华。

教学设计:

  活动一:感知轻重,导入新课。

  1. 猜一猜,确立标准。

  (1)出示2包大小不一的物品:猜一猜,哪袋轻,哪袋重?

  (2)有什么好办法可以检验?(发现:用秤检验是一种好办法。)

  (3)介绍生活中的秤。

  (4)用盘秤检验。

  2. 试一试,导出课题。

  (1)物品究竟有多重?怎样表示物品的轻重?

  (2)出示课题:千克和克。(板书:千克和克)

  活动二:认识“千克”,感受1千克和几千克。

  1.认一认,学看盘秤。(板书:千克,kg)

  2.试一试,学用弹簧秤。

  3.称一称,用弹簧秤找重1千克的物品。

  4.掂一掂,感受1千克和几千克。

  (1)掂一掂1千克重的物品。

  (2)掂一掂比1千克轻和比1千克重的物品。

  (3)数一数,1千克苹果大约有( )个;1千克果冻大约有( )个;( )瓶矿泉水约重1千克;……

  (4)掂一掂2千克的物品。(小组合作。)

  (5)掂一掂4千克重的物品。(小组合作。)

  5.估一估,巩固应用。

  (1)学生估自己的书包有多重并验证。

  (2)学生估自己的体重并验证。

  活动三:认识“克”,感受1克。

  1.称一称,议一议。小鸟重多少?-——导入“克”。(板书:克,g)

  2.掂一掂,说一说,感受1克。

  (1)掂一掂1克的物品。(1克砝码,两分硬币。)

  (2)同时掂一掂1克的物品和1千克的物品,谈谈感受。

  3.估一估,称一称,建立几克的表象。

  (1)估一支铅笔、一本练习本、一本数学书大约有多重并验证。

  (2)学生估计自己的橡皮擦等大约有多重?

  4.估一估,认一认,积累更多经验。

  (1)估一包盐有多少克?

  (2)介绍“净含量”表示的意思。

  活动四:认识千克与克的关系。

  1.算一算,一包盐重500克,2包呢?(1000克)

  2.称一称,两包盐重几千克?(1千克)

  3.想一想,你发现什么?(1千克=1000克)

  4.议一议,什么情况下用千克作单位合适?什么情况下用克合适?

  活动五:对比辨析,应用千克和克的知识解决问题。

  1.填合适的单位。

  2.找朋友。

  回形针 西瓜 数学书 小朋友

  4千克 30千克 300克 2克

  3.填一填。

  书包 桌上物品( ) 体重 你喜欢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