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除夕的作文

时间:2021-08-31

春节的除夕的作文6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吧,作文根据体裁的不同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作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春节的除夕的作文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春节的除夕的作文 篇1

  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俗称“过年”。在春节早上,最早起来的是长辈,开门放鞭炮,敬神灵。早餐不吃粥,糖泡炒米,吃年糕。讨“蓬蓬大发,日子一年比一年高”的吉祥之意。

  家中人起来见面除了尊称外,还要互道“恭禧。”吃团圆饭前不准扫地、动刀剪,以免不吉祥,有血光之灾。出门后遇人要说“恭禧发财”,对方则说“彼此彼此”或“托福托福”。

春节的除夕的作文 篇2

  20xx年春节到了,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灯火辉煌,大街小巷爆竹声声。

  傍晚时分,爸爸、妈妈两位大人在厨房忙得不可开交。不一会儿,一份美味可口的菜肴陆续上了桌,爷爷、奶奶看着我破不及待的样子,都被我逗笑了。奶奶说:“小馋猫,等妈妈、爸爸来了才能吃。”随着一声声鞭爆声,我们全家人围坐在一起,晚宴开始了,我端起饮料高兴的说:“祝爷爷、奶奶新年快乐、身体健康,祝爸爸、妈妈工作顺利、永远年轻。”

  一吃完饭,我就跑出去放鞭炮了,天空就像一个大花园,有时红、有时绿、有时蓝、有时紫,色彩缤纷、热闹非凡。

  我喜欢过春节,喜欢放鞭炮,愿天下所有的家庭都能合合美美、幸福团圆。

春节的除夕的作文 篇3

  除夕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每年的除夕人们都会收回旧对联,贴上一副新对联。还会以放鞭炮、挂红灯等方式来迎接新年的到来。

  除夕节这天下午,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回老家。汽车开了半个小时才到达目的地,一下车,我就立即奔向家里。“咦!

  那幅旧对联“飞”哪去了?”我喃喃自语到。呈现在我面前的是一幅崭新的对联,老家里还多了几盆蝴蝶兰花,刚装修好的房间也已经搬进了床和被子,整个家里显出一派新气象。

  时间真是不等人啊!

  我和哥哥刚玩了一会儿,就到了晚饭的时间了。我们吃过晚饭,一家人聚在电视机前收看《春节联欢晚会》,今年的联欢晚会还真是有意思:小品幽默搞笑,舞蹈音乐优美动听。我们一家人吃的吃,喝的喝,玩得晚,笑的笑,一边打麻将,一边玩扑克,一边看电视,还一边吃东西。我们正乐着呢!

  三叔突然端上来一盘水饺,水饺的表皮白嫩嫩的,肉馅香喷喷的,使人一见就想流口水,我迫不及待的地拿起筷子,夹了一个放进嘴里,嗯!

  味道真不错啊!

  我一口气吃了好几个,把肚子撑得饱饱的。

  不知不觉中,又过了几个小时。已经临近12点了,我们全家停下了手中的事情,屏住呼吸坐在电视机前,倒数十秒钟:10、9、8、7、……3、2、1、0,“当,当……”新年的钟声刚敲响不久,大地立刻变成鞭炮声和烟花的世界。哇!

  烟花五彩缤纷,千姿百态,争齐斗艳,把节日的夜空装点成美丽的大花园!

  这边的“红色流星雨”刚刚炸开,“冲天炮”又鸣叫着飞上天空,那边紧追着“金龙狂舞”一朵烟花又炸开了,里面闪出火花,越来越大,慢慢现出一个金子形,一朵朵金色的火花从“金子”上落下来。我站在楼顶上,向四周耀望,十里八乡的夜空中全都被烟火照得通亮。礼花不断响着,把这座不显眼的村庄变成了一座“不夜城”。这象征着新的一年的到来,更是象征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繁荣景象。

  新的一年开始了。我们欢呼着,共同祝愿新年好。鞭炮在响着,礼花开放着。那幸福之花开在天上,开在地上,也开在人们心中。名师点评:文章记叙了“我”和爸妈回老家过年的经过,文章着重写了除夕夜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场面,新年钟声敲响时候燃放的烟花将故事推向高潮。文章语言通俗易懂,贴近生活实际,读来令人倍感亲切,让读者可以与作者一起感受除夕夜团圆的美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让农村产生了巨大的变化,“那幸福之花开在天上,开在地上,也开在人们心中。”其中,“哇!

  烟花五彩缤纷,千姿百态,争齐斗艳,把节日的'夜空装点成美丽的大花园!

  ”这句话写得很好,把绚丽的烟花描绘的很漂亮。但是也有不足:“我们一家人吃的吃,喝的喝,玩得晚,笑的笑,一边打麻将,一边玩扑克,一边看电视,还一边吃东西。”这句话的问题有个:“玩得晚”应是“玩的玩”,这四个“一边”能同时进行吗??“向四周耀望”中的“耀”改为“眺”

春节的除夕的作文 篇4

  今年冬天奇冷,风雪雾霾接连不断,难得有两天阳光,也是清冷冷的没什么温度。我一直不愿意出门,但大年初一,还是很雀跃地跟着父亲去拜年。

  老家是农村,虽然最近也盖了几栋楼房,有两个车站边上的小区,但原来的屋子与生活都没人去碰,我还能从完全不同的冬日看到原来模糊的初夏。像大多数农村一样,这里被大大小小的院落挤成了半棋盘式的样子,歪歪斜斜的胡同,通向一个转角或下一个胡同,有可能在尽头被某家人的大红铁门与福字阻断,也有可能在半路忽然断开一个小口,通往一段相似却完全不同的旅程。

  淡红色的砖因为时日太久而渐渐变黑发青,大多脏兮兮地沾着泥土,有几块低矮的上面,可以看到小孩子的刻字。有些看上去很整齐,有些却显得凹凸不平,甚至有倒塌破损的痕迹,还有的被修复后再次被侵蚀,两种不同颜色的旧砖石被日渐模糊的纹路分开,像一道渐渐淡去的伤口。

  艳红色的纸被粘在门框上,在风中哗啦哗啦响得脆薄,新年与这纸一样,仿佛浮在这乡村布满皱纹的脸上。

  小时候,就在这一个转角,忽然窜出来一条大狗,乌亮眼睛,乌亮皮毛,狂叫着向我们扑来,一群人轰然四散,我也撒丫子猛跑,在弥漫着尘土与折断草茎的胡同里,跑得满头大汗。一溜烟儿回到小院,边喘粗气边去里屋冰箱里拿冰糕吃。其实村里连刚会跑的小孩子都知道怎样对付房前屋后无处不在的大小土狗,“不要慌,捡石子”等嘱咐更是听了半条街,可惜当时没有几个孩子有胆量对自家以外的狗还能如此淡定,尤其是我,直到现在见了狗还是狼狈地溜走。

  这些七拐八拐却四通八达的胡同,是当初我逃跑的最好屏障,不仅是躲狗,也躲被我们偷了枣或者捅漏了纱窗的人。

  只不过当初涨红了脸叉着腰大骂“小兔崽子”的干练媳妇,现在脸上长了皱纹,人也和气了,给她家老人拜年时,还很热情的给我们端茶,说我从小就听话。

  当年三五一群坐在石阶上的姨奶舅奶们,与院子的墙垛一起佝偻下去,够不着我的头了,原来纳凉的地方,新开了一家剃头店,没看见有人,收音机却开到最大,河北梆子,半条街都听到响。

  我忘记了大多数人的名字,可他们还是很亲切地记着叫我的小名。只是一年一年过来,拜年的时间越来越短,不是我们仓促,是能拜年的人家越来越少了。当年的大多数人,以缓慢却残忍的速度逝去,这样的每次拜年都像一个总结——一段时间后,我们与时间的争夺战中,又输了多少。长此以往,这份苍凉的风景,将会彻底消失。

  但只要还有一个人在,我们就会回来,那些被时光遗弃了的人们,不能也被我们遗弃。

  离开时,坐进车子,感觉血脉中属于这里的特殊尘埃慢慢的再次沉寂。车窗外面,大片大片的田野,间隔在水塘与农舍之间。雪已不见,庄稼收获后,剩余的秸秆混在半人高的枯枝衰草里,本应是萧条景色,却因了这冬日难得的热烈阳光,散发出一种成熟而干松的气息。乡村路旁的行道树,也带有乡下的野性的茂盛,在阳光照耀下,枝干中最密的一簇都变成了带些橘色的金黄。这时再看那本不起眼的田间农舍,也隐去了简陋,陷在一片宁和中,像油画,也像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