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

时间:2021-08-31

有关教学设计方案汇总8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就常常需要事先准备方案,方案是阐明行动的时间,地点,目的,预期效果,预算及方法等的书面计划。优秀的方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学目标:

  1.在语境中,认识“呱、纹、圈、返”等生字,学写“影、倒、游”三个生字。

  2.在画一画、读一读、玩一玩小青蛙的话中,发现语气词的特点,并初步进行迁移运用。

  3.圈圈、做做青蛙妈妈动作的词,体会动作的连贯性,圈圈、画画波纹动作的词,初步体会回声的动作路径。

教学流程:

一、教学第一段

  1.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一个美丽的地方【出示图片】,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出示句子】小河上有座石桥。半圆的桥洞和水里的倒影连起来,好像一个大月亮。

  为了帮助大家读好轻声词,老师特地把轻声词缩小了,读的时候可得又轻又短哦!

  自由练读,指名读

  正音:倒影,齐读,指名读

  谁有发现?【显红:大月亮】,你发现大月亮了!谁来指一指大月亮在哪儿呢?

  这么美的大月亮谁来读?指名读1,齐读

  这么美的景色赶紧把它背下来吧!

  2.这么美的地方还发生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呢!揭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

  1.赶紧再去读读课文吧!

  2.读完交流,这个故事有趣在哪儿?

  3.哦,原来是小青蛙的故事很有趣。读2、3自然段,拿起笔来画一画小青蛙说的话,用上横线。

  【教师巡逻时,随机用iPad拍下学生划线的句子。然后,切换到大屏幕上,进行校对交流。这个环节,旨在更加直接有效地促进交流。】

  4.【出示】

  “呱呱呱,多好看哪!”

  “你是谁?你在哪儿?”

  “桥洞里藏着一只小青蛙吧?他在学我说话哩。”

  【出示字卡:呱】这是青蛙的叫声,谁来叫一叫?

  这是一个口字旁的字,这段话中还有哪些口字旁的字?

  【显红:哪吧哩】说发现:语气词、口字旁、都在句子末尾、轻声的

  指名读句子:语气词不仅要念得轻,不同的语气词还要念出不同的语气。

  自由练读,指名分句读,小结:多有趣的语气词呀,让我们说话更有意思!

  【出示】这里还有一句话,你能给它加上语气词吗?

  “你是谁?你在哪儿?”

  师生合作读:现在我就是这只小青蛙,你们就是躲在桥洞里的那只看不见小青蛙!

  玩回声:谁在学我说话呢?明明是你在学我说话呀!你怎么这样啊?你真不讲道理哦!

  前后桌练习,指名同桌展示

  5.它就赶紧去问问妈妈,【出示】

  妈妈笑着说:“孩子,你跟我来!”

  小青蛙心里想:“”

  语气词:呀吧呢啊哩

  练习说话

  6.【出示】青蛙妈妈带着小青蛙跳到岸上。她捡起一颗——一圈圈波纹。

  读句子,认识纹

  积累:指纹、掌纹、皱纹

  理解一圈圈波纹(生画),看,波纹是一圈一圈的,所以圈的外边是个大口框

  圈出动词

  看谁记得快

  选择动词填一填

  圈出青蛙妈妈的动作词

三、儿歌复现

1.【出示儿歌】拍手读

  小青蛙,呱呱呱,

  水中倒影多美呀!

  我说话,谁学理?

  宝贝连忙问妈妈,

  蛙妈妈,游上岸,

  扔石子,激水花。

  波纹碰岸荡回来,

  原来这是回声啊!

2.写字:影倒游

  写字法宝:三撇魔法棒三撇的起笔在一条竖线上

  魔法圈:三撇有一定的距离

  范写:影

  倒游:左中右结构

  倒:左右一样高,魔法圈告诉我们中间部分短

  游:左低右高三点水在一条弧线上

  儿歌:游泳要到有水的地方,而且要有大人陪

3.生写:头正身直脚放平一拳

  【师巡逻,随机各拍下写得好的和写得不好各一张。随后切换到大屏幕,让学生针对评价标准进行评议,并提出修改意见。】

4.互动评议。

  (1)字写正确,奖一颗星。

  (2)写对魔法棒、魔法圈的要求,奖一颗星。

  (3)整洁美观,奖一颗星。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母鸡由厌恶到喜爱的情感经历。

  2、了解母鸡的生活习性及伟大的母爱在母鸡身上的具体体现。

  3、比较本文与《猫》在写法上的异同点。

教学重、难点

  了解母鸡的生活习性及伟大的母爱在母鸡身上的具体体现。

课前准备

  了解母鸡的生活习性及有关母鸡的趣事(农村的学生可通过实地观察了解,城市的学生可通过阅读、上网、请教他人、利用音像资料等方法进行7解)。

教学过程

  交流见闻,导入新课

  1、交流课前收集整理的关于母鸡的见闻。

  2、导入新课:

  猫是一种很平常的小动物,可在热爱生活的老舍先生看来,却如同一个既可爱又淘气的孩子。那么,老舍眼里的母鸡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老舍先生的另一篇文章《母鸡》

自读自悟

  1、师生共同制定读阅读目标。

  a、圈出生字词,读准字音。

  b.认真朗读课文,达到读正确、读流利。

  c、理清文章条理,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d.弄清课前“导读”中提出的两个问题:

  老舍先生笔下的母鸡是一只怎样的母鸡?

  比较一下,本文和《猫》两篇文章在写法上各有哪些特点?

  (不同之处:《猫》一文中流露的自始至终是喜爱的情感,而本文体现的是由厌恶到喜爱的情感变化。)

  2、自主阅读,边读边批注。

汇报交流

  品评母鸡之长短,体会作者之喜恶

  1、再读课文,小组讨论:

  a.文中直接写作者对母鸡由讨厌到不讨厌这一情感变化的语句有哪些?

  (如:“我一向讨厌母鸡。”“可是,现在我改变了心思,……”“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b、作者分别通过哪些事例具体写母鸡的讨厌与不讨厌?每个事例各用一个恰当的词语概括。

  (如:随处乱叫 欺软怕硬 发狂炫耀 负责 慈爱 勇敢 辛苦)

  c、联系上文和生活体验谈谈自己对第九自然段的理解。

  d.句子辨析:

  “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可改为“我不再讨厌母鸡了’’吗?为什么?

  2、全班交流。

  3、同桌合作,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分辨褒贬,积累语言

  1、思考讨论:

  作者在表达自己对母鸡由厌恶到喜爱的情感变化的过程中,遣词造句的感情色彩也发生了变化,找一找、读一读、品一品。

  2、分类摘抄词语。

  把自己所欣赏的词句按褒与贬两类,摘抄在“采蜜本”上。

  反复回味,走近老舍

  1、师生对话,交流各自读过《猫》和《母鸡》后,对老舍及其作品的看法,引导学生初步学习赏析名篇的方法。

  2、找一篇老舍先生的其他文章,和好朋友一起读一读,然后互相交流阅读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