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俗和年味儿作文(4)

时间:2021-08-31

  我们家每年都会收到很多的果盒儿,神台两头儿摞的满满的,因为那时的条件有限,这些果盒儿还要送给其他亲戚的,母亲说这叫“转乡礼”,母亲把果盒子都打开,好的原封包好送人,不好的自己吃,看着少的再匀一匀,添一添,然后再送人,不让自己在亲戚心中落寒碜。

  倒是我的小姑家,亲戚中谁提来就摇头,本来小姑家孩子就特别多,加上他们村土地贫瘠,日子过得不怎么样,就是过年孩子也穿的破破烂烂,藏兮兮的,每年春节前父亲都会拉着架子车给小姑家送粮食,豆腐和肉,可小姑就是好哭穷,小小气气的。大年初二,我们家乡是规定走老娘舅家的,小姑带着五六个孩子回来,用小红包单儿,用心用意包着一个小果盒儿,母亲给他们一一掏过压岁钱,小姑才给我发一毛钱。中午母亲给他们做了一桌子的菜,让他们一家人吃,一个个就像饿狼似的,一顿饭报销了一大锅馍,桌子上吃的根渣儿不剩,临走时小姑才打开她的红包单儿,依旧是一个黑黢黢的旧纸盒儿。他们走后母亲打开看看,逛逛荡荡装了半盒儿自己炸的果子,炸的黑黢黢的,捏不动咬不烂,母亲无奈的笑了笑,倒在了猪食槽里。

  春节的的转乡礼,在农村是普遍的现象,有时候自己送出去的果盒子,在外边转了一个春节,又转回到了自己家里,只是盒子转烂了,里边的点心少了。

  要说礼情最大的,就是刚结婚的新媳妇走娘家,那可是要破费一番,农村人最怕找族家大的姑娘做媳妇,虽然说那年代媳妇不好找,但一听说娘家户烟大都不敢要。因为我们那里有个规矩,新媳妇第一年春节要给娘家送六色礼,首先是一个猪肉大礼条,一个精致的果盒儿,一包白糖,一包红糖,其他的是搭配粉条儿和黄花菜,第二年要送四色礼,第三年送两色礼,娘家的人不管远门儿近门都得送,光每年的礼钱都掏不起,况且给远门族家送礼,只收礼不待客,也不回礼,就是肉包子砸狗有去无回。礼情薄了,新娘子父母没面子,招来骂声,礼情厚了,实在是操办不起。记得我们邻居张大娘家,找了一个娘家户烟大的媳妇,每年都为了送礼愁的两泪汪汪。第一年过年,杀了两头猪,愣是不够送,媳妇还嫌操办的礼品太薄,指着大娘鼻子破口大骂,大过年的,张大娘坐在当院儿黄天老娘的放悲声。这些习俗也给很多人带来了困扰。  新媳妇春节回娘家,婆家必须要套上牛车,拉着穿的花红柳绿的新媳妇,还有好几个架礼的男青年,挑着年礼,到丈母娘家给新郎当酒缸。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科技给人们带来了享受,年轻人都沉侵在网络中,再也看不到逢年过节日一家人几世同堂,亲戚朋友坐在一起,叙叙旧拉拉家常,充满温馨、和谐快乐,孕育了青年孩童的品德和风尚,使之懂得感恩,收获幸福。如今人们各自低头摆弄着手机,即是发个红包也在手机上,没有了人与人之间的亲情沟通,也缺少了浓浓的年味儿,几千年来老祖宗留下的习俗,也已早被人们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