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故事的话题作文一览

时间:2021-08-31

  篇一:春节里的故事

  寒假是美妙的。那一串串寒假里的故事犹如一盏盏闪亮的灯笼,闪烁在我记忆的屏幕上。 别致的年夜饭

  过年啦,那股高兴劲儿就甭提。小时候,常听大人们说:大人望插田,小孩盼过年。那无非是盼着能美美地吃上一顿。

  记得前些年过年,摆上桌的是自养的肥肥的大阉鸡,自家塘里捞出来的最大的草鱼,自家猪身上的座臀,羊腿,牛肉,再加上自酿的米洒。不用说吃喝,单是那浓浓的亲情,和谐的气氛,就能使人陶醉。

  今年,该比往年更为出色吧,外出工作已有两年的哥嫂回来了。这年夜饭就是嫂嫂一手操办的,那该是别有一番滋味。

  终于等到吃团圆饭了,摆在桌上的就是一口火锅,酒精炉的火苗舔着锅底,锅里是已炖好的羊肉汤,拌上辣椒、蒜、葱、姜、桔皮等佐料。周围摆放着四盘早已清洗好的青菜:白菜叶、芫荽、小萝卜菜,还有一样我叫不上名字。后来听妈妈说,那称地菜,是地地道道的野菜。

  我纳闷了,怎么往年的鸡、鱼、猪肉等都不见了,莫非还没有端出来?跑进厨房,却没发现什么,还怀疑是嫂子藏起来了。

  一家人围坐在桌边,米酒满杯,嫂子还特意给我准备了雪碧。

  嫂子开言了:“现在,城里有许多人家,就时兴这样过年,说是绿色食物。我们也学学城里人的,品尝这地道的绿色食物,过一个别致的年”。

  奶奶兴奋地说:“本来辛苦了一年,该丰盛点,如今也不稀罕什么鸡、鱼、肉之类了,图个新鲜也行。来,大家干杯”。

  妈妈夹了一把地菜放到火锅里泡了泡,再放到嘴里尝了尝,风趣地说:“比当年饿肚皮时吃的野菜,味道强多了??”

  我一边喝着雪碧,一边用筷子夹起一两根地菜尝了尝,果然清新爽口,别有一番风味。 几口酒下去,话也就多了。大家吃着,说着,心里都是热乎乎的,我也被深深地感染了。 哦,这难得的团圆,难忘而又别致的年夜饭。

篇二 :春节的故事

  一叶旧月去,再一轮新日出,于是,就生出了这一轮新祝福——新年佳节。

  中国农历的新年,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最为重视的几大节日之一。春节也是新一年的开始,民间俗称“过年”。 古代把一年的第一天叫做元旦,又称元辰,元日、元朔等。元者始也,旦者晨也,宋人吴自牧所著《梦粱录》说“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以孟冬之月为正月。“正”,本应当念成正大光明的“正”(四声),为什么现在人们习惯地将“正” (四声)念作“征”(一声)呢?因为秦始皇姓嬴名政,秦一统大业后,秦始皇称中华第一帝——始皇帝。“政”和“正”又两音相同,为了避帝讳,秦朝下令全国将正月的“正”读作“征”。从此人们不再叫“正月”,而念成“征月”。从此这“征月”一词被沿传后世至今。到汉武帝时,史官司马迁以夏历为基础编写《太阳历》,固定以孟春之月(即一年第一个月)为正(一声)月。自汉朝到清未,一直采用夏朝的历法。所以,人们至今还把阴历称作夏历,也称它为农历或旧历。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废除夏历,中国开始采用公历,每年以公历1月1日为新年元旦,这样,为了区别农历和阳历,人们就只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而不再别称元旦了。 那么,古时对这“春节”的称呼又是如何来的呢?在中国的大江南北关于春节的故事有着许许多多的传说。传说有一个名叫万年的青年,奉国君祖乙命修建日月阁,筑日晷台和漏壶亭以观星辰。一日,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祖乙说:“春为岁道 ,就叫春节吧。” 后来,为了纪念万年的功绩,国君把他所创的历法以他的名字命名为“万年历”。

  往往让人啼笑皆非的是,这世间的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所以还有这样一个传说是相传在很古老的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便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人们就要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 有一年除夕,人们又准备上山避难时,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他手拄龙头杖,臂搭七星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乡亲们忙着收拾行装,谁也没心思去注意这位乞讨的老人。村东头的老婆婆给了老人一些食物后,也劝他赶紧上山躲避。那老人洪朗笑着说:“婆婆若让我在你家呆一夜,我一定能把?年?兽赶走。”婆婆当然不信,苦劝无果后上山避难去了。终于到了半夜时分,“年”如期而至的闯进村庄。它发现村东老婆婆家的门上不但贴了大红纸,而且屋内还烛火通明。“年”兽兴高采烈着浑身一抖,大叫一声,便直向老婆婆家扑去。“年”快到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从未遇过此况,不由得浑身战栗,再也不敢往前了。这时,婆婆家的大门突然大开,院内窜出个身披红袍的老人对着“年”兽哈哈直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回深海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从此,人们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人们在每年的除夕晚上就放响鞭炮、爆竹以驱赶“年”兽,以期待平平安安的渡过“年”这一关。

  过年是农业大国中国的重要节日,所以不能有一点儿马虎。从腊月中旬开始就要准备年货、腊月二十三要祭灶、要扫尘、要贴新春联、要贴新年画、家里的男人要祭祖。从年三十开始过除夕就是孩子们“当家”的时候了,因为过节是一定要喜庆、吉祥的,如此方能在来年的一年之中全家人、事平安顺利。所以,大人做事都必须要小心谨慎,不能出错,不能说不吉利的话,不能摔破东西,当然,也不能有小孩儿的哭声,不然全家人都会晦气而来年诸事难成。

  少时,家贫物紧的日子常使自己难以忘记,那一年一次的吉庆光临之时。你会看见左邻右舍的怨妇脸改装成了蜜糖心,因为在突然之间,凑挤到一起的两块脸颊肉虽然生涩,但显然早已在年复一年的`现场演习中被表演得淋漓尽致了。以至于在那一天会使自己产生一种自己真的“乖了”、“聪明了” 的好孩子、“听话了” 的一个有前途的孩子般的异样情结,连自己都会带着疑问感叹自己的成熟竞能在一夜之间速成。父母也会在每年的这一天瞬间变得“仁慈无比”,对于平时本应吃“红烧屁股”的大不敬也大方地换做“小吵唾沫”,而且出人意料的还会真正吃到一顿难有的佳肴和得到若干有限的压岁钱。之所以年少时期天天盼着这天的降临,纯粹是知道在这天就算犯下弥天大错也鲜会受罚,其中更为重要的,还是因为在这难得的一天里不用跟随大人上坡翻土或下田挖泥。“死刑”这一人类对人权颇具争议性、探讨性的问题终于在中国春节的这一天可以完全的回归大众而真正以民主的方式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