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传统作文

时间:2021-08-31

【精选】春节传统作文汇总8篇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作文吧,作文可分为小学作文、中学作文、大学作文(论文)。你知道作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春节传统作文9篇,欢迎大家分享。

春节传统作文 篇1

  春节就是农历新年,是华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降临,万象更新,象征着一年的开始;标志着人生的另一个起点。

  但是中国人为什么要过春节呢?春节的来源是什么呢?如果宝宝问起这样的问题,作为父母的你,可能也不一定回答的上来。其实,关于中国的春节,以及春节的各种习俗,都有很多奇妙动人的神话故事,快要过年了,爸爸妈妈也可以给宝宝讲讲这些关于过年的传说。

  春节的起源:

  关于“春节”的起源,有一个古老的传说。

  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兽。“年”,头上长着角,非常凶猛恐怖。“年”长年居住深山,每到特定的一天(就是现在的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每个村里的人们全部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

  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里一片匆忙恐慌,没有人理会他,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那老人把胡子撩起来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赶走。”老婆婆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年”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噼里啪啦”的炸响声,“年”吓得浑身发抖,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打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

  这风俗广泛流传,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就是春节。

春节传统作文 篇2

  春节的前一天是除夕,也就是大年三十。关于除夕有这么一个传说:古时候有一个怪物叫“夕”,每一年的岁末它就会来害人。后来,人们知道夕最怕声响和红光。于是到了那天,大家就点燃鞭炮,门上贴上了春联,把夕给吓跑了。就这样人们为了纪念这一天,把大年三十定为除夕日。

  现在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贴春联,放鞭炮,开开心心地过除夕。

  这一天,我家也一样。全家人可忙了:爸爸和爷爷忙着布置房间,妈妈和奶奶忙着准备晚餐,我和姐姐忙着放鞭炮。

  到了晚上,全家围着圆桌开开心心地吃起了团圆饭。看,大圆桌上摆满了丰盛的美味佳肴:有红红的大龙虾,有香喷喷的红烧肉,有色泽鲜艳的蔬菜等,最引人注目的是桌子中间的热腾腾的饺子,看得我口水直流。我们把菜吃得干干净净。尤其是爸爸,他的肚子已经圆溜溜了,他还要吃。吃完饭,我们还拿到了大人们分给的压岁钱。

  吃完饭,大家就一起放烟花。看,一朵朵五颜六色的“鲜花”飞到了夜空中,这些颜色可美了!红的似火、白的像雪、粉的如霞……姿态也很吸引人,有的如金花四溅,有的像天女散花,有的似孔雀开屏……真是姿态万千呀!望着五彩缤纷的烟花,我们都笑开了怀。

  多么美好的除夕之夜啊!多么令人憧憬啊!

春节传统作文 篇3

  大年三十是一年的最后一天,是大人们的忙碌,小孩子最盼望的一天。大人们一大早起床,忙碌着弄好吃的东西,和布置家居。

  吃过中午饭,大家分工合作,首先最要紧的是贴春联、贴门神,使家里变得喜气洋的。这才有过春节的气氛。接下来奶奶用一早准备好的祭品祭拜祖先、祭灶;祭灶听说是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古时候,差不多家家户户灶间都没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灶君司命”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受到崇拜。

  到了吃年夜饭的时候,是家里团团圆圆的一次饭局。现在的年夜饭,有些人喜欢在大酒店、大饭店里订年夜饭,也成了一种时尚与奢侈的享受。

  吃过年夜饭以后,妈妈为我准备好“大吉水”洗澡;洗完澡后,穿上新衣服、新鞋子、新袜子。然后大人们要给小孩子们派红包;我把红包放在枕头下面,作为“压岁钱”。

  从年初一开始,大人带着小孩到长辈和亲朋好友家拜年。大家互道“恭喜发财”“新年快乐”“身体健康”等吉祥的话语。

  到了夜晚,放烟花、爆竹,这也是春节的传统习俗。听说原来只是单纯的红纸加火药,但现在花样可多了。像礼花“火箭”、“糖里先生等等。这都是最喜欢的。

  春节简直太棒了,又可以穿新衣服、拿红包、又有好吃的、好玩的。要是每天都过春节,那该我好啊!

春节传统作文 篇4

  腊月二十三,我们称为小年。之所以称之为小年,是因为从传统意义来讲,春节的习俗从这一天就陆续开始了,所谓的年味,也都是从一个个习俗中散发出来的。“二十三,糖瓜粘”,民间在这一天有祭灶的.习俗,送灶的时候,要用饴糖供奉灶王爷,让他老人家甜甜嘴。正所谓“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汉族民谚称:“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还有“二十五,糊窗户”的说法,即腊月二十四扫完尘,二十五就该糊窗户了。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糊窗户这个传统已经OUT了,但贴窗花、贴福字等装饰屋子的方式方法更加丰富多彩。在这一天,不同地区还会有不同的传统活动,像接玉帝、照田蚕、千灯节、赶乱岁等。

  “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说的是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早在农耕社会经济不发达,人们只有在一年一度的年节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称为“年肉”。即便到了今天,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每天都可以吃到肉,但腊月二十六置办点大肉也是许多人保留至今的老传统。

  “腊月二十七,宰鸡赶大集”,这一天,家家户户除了要宰杀自家的家禽,还要赶集上店,采购年货。由于民间传说,正月里不能剃头,俗谚称:“二十七,剃精细,二十八,剃傻瓜。”理完发之后,还要去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

  关于腊月二十八的民谣有“二十八,把面发”,“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根据民间风俗传统,到了农历的腊月二十八这天,无论是发面还是做馍,总之各家各户是要开始准备主食过年的前奏。所谓“贴花花”就是贴年画、贴春联和贴窗花。

  中国农历有大小月之分,所谓大月是三十日,小月只有二十九日,所以这一天也叫小除夕。“二十九,蒸馒头”,二十八做好了发面,二十九就要开始蒸馒头了。也有“腊月二十九,提瓶去打酒”,中国的酒文化也是流传已久,新年大餐怎能少了酒呢?除了筹备年货外,还有一项极其重要的活动“上坟请祖”。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除夕对于所有华人来说都是极为重要的,这一天一家人要在一起吃一顿热热闹闹的团圆饭,这就是过年回家的意义,与家人在一起便是最大的幸福。

  正月初一是农历新年的第一天,从这天开始人们便开始走亲访友,串门拜年,出门扭一扭。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拜年的方式也随着科技的前进更加fashion!前几年,大家拜年的方式还是打电话、发短信,今年恐怕更多的人会选择微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