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作文

时间:2021-08-31

有关弘扬传统作文10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作文吧,写作文是培养人们的观察力、联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记忆力的重要手段。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该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弘扬传统作文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弘扬传统作文 篇1

  前年过年,外公家里人大团聚,那时我才4年级。我们一家子到了,16岁的小表姨立刻走出来迎接我们:“外甥女好,表姨父表姨母好,表姐表姐夫好!好久不见,好想你们啊。”她过来抱抱我,把我牵了进去。吃饭时间差不多到了,菜其实早已上齐,但小表姨说菜刚刚上完。妈妈对我微微笑了一下,我读懂了,想:她人真好,为了不让我们觉得内疚,说了善意的谎言。我为了调整一下气氛,回了一句:“真的吗,那太好了!我们赶紧进去吃吧,别耽误大家时间啊。”

  我刚坐下就抓起筷子去夹菜,大家也开吃了。可小表姨还坐在那,我问她为什么不吃,她说年龄最大的人还没动筷子,她也不可以动。过了一会儿,年龄最大的人也开吃了,可她的碗里依然没有菜。我又问她为什么,小表姨说,在别人夹菜时,是不能转转盘的,要看过了所有人,有没有夹菜,再判断该不该夹。“这么多人,你看过以后,即使开始没人夹,你看人会耗掉一些时间,不就又有人夹了吗?这样很难吃到菜,你不饿吗?”我对她说。小表姨摇了摇头:“听过‘集体的利益高于个人利益’这句话吗?”我很感动,顿时觉得小表姨多么值得我学习。

  对呀,“集体的利益高于个人利益”我觉得这句话颇有道理。举个例子来说吧。清朝皇帝腐败无能的统治,让老百姓没得过好日子。清朝时代的全体中国人是集体,老百姓们就是个人。如果集体不好,个人也不会好;如果集体没有利益,个人也不会有利益。家就是个集体,想要维护家的利益,就要从最基本的开始做:做个有教养的人。

  在家里就该有个样,素质是从小养成的。小时候不学好,养成不良的习惯,长大怎么能成为良好公民,更别说有教养的人了。当别人说你没家教,你就要好好反省自己了,从你人品上,行为上思考有什么不对。别人一旦这么讲,那你不管学习好,对集体多么热情,那都没用了。做有教养的人,是人必须做到的事。如果没有做到,好听点讲,你没家教,难听点讲,你就不配做懂道理的中国人。中国人是有传统美德的,不懂中华美德相当于不懂道理,因为中华美德是从生活中该怎么做人的道理中提取精华,加深含义而产生的。在懂得中华美德的情况下,光懂得中华美德不够,要把中华美德发扬光大,就像小表姨教我道理一样。

  有家教就是懂道理,懂道理就是懂美德。让我们从小开始,做一个有教养的人,才能“弘扬传统美德·传承良好家风”啊!

弘扬传统作文 篇2

  我们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这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充斥着一朵朵闪烁着光辉个人形象的浪花,几经辗转,流传至今,汇聚成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相信这句名言已妇孺皆知,但当今社会又有多少人能真正的做到,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过“人生并非游戏,因此我们没有权利随意放弃它”成功的人并不一定他是个十分聪明的人,但他一定是个坚持,持之以恒的人,人们往往看见成功者表面的光鲜靓丽,却总是忽略了他背后所付出的努力和汗水。

  唐朝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读书。一天,趁老师不在屋,偷偷溜出去玩儿。他来到山下小河边,见一位老婆婆,在河边磨一根铁杵,李白很纳闷,上前问道:“老婆婆,您磨铁杵干什么呀?”老婆婆答道:“我在磨针。”李白吃惊地问:“哎呀!铁杵这么粗大,怎么能磨成针呢?”老婆婆笑呵呵地说:“只要天天磨铁杵总能越磨越细,还怕磨不成针么?”聪明的李白听后,想到了自己,心生惭愧,转身跑回了书屋。从此,他牢记“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发奋读书,终于成为有名的大诗人。

  我们青少年作为祖国的接班人,时代的接力棒将由我们焊接,中华美德更需要我们弘扬。出门在外,我们要谦逊礼让,回到家中,我们更要孝敬父母,同学之间,要互帮互助,师生之间,要互相尊重。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弘扬我中华的传统美德,做我中华的最美少年!

弘扬传统作文 篇3

  建设和谐的社会,求得安定团结的生存环境,可以说是中国人民自古以来的强烈愿望,也是无数中国人世代奋斗的理想目标。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华传统美德中,很多内容也是围绕着这个目标展开的,例如温良恭俭让。所谓温良恭俭让,无非就是温和、善良、恭敬有礼貌、俭朴、谦让等行为规范。与之相对立的,自然就是粗暴冷淡、凶恶仇恨、强硬傲慢、奢侈放纵之类。“温良恭俭让”出自《论语?学而》。孔子的学生子贡称颂他的老师说:“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意思是说,孔子与其他的人不同,不是凭借势力压人,靠争夺强力夺取,而是用温良恭俭让这种方式和态度去取得自己所要追求的东西。待人处事要温良恭俭让,这不仅是儒家的主张,也是几乎所有古代中国人所赞赏的基本态度。例如,《管子。形势》中也说到,“人主”即国君,“温良宽厚则民爱之”。温良宽厚,也就是温良恭俭让。后来人们也往往以它作为一种道德修养的要求和规范,用它来称赞许多贤达君子的处世态度。

  今天,我们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时,不能诉诸武力,不能采取强制手段,而要从团结的愿望出发,运用温良恭俭让的态度,以说服感化的方法,去达到新的团结。

  温良恭俭让是每个人正常发展的需要,也是创造和保持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的需要。孟子说过,“爱人者,人常爱之;敬人者,人常敬之。”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会怎样对待你;你希望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应该怎样对待别人。如果自己一向待人温良宽厚、谦虚有礼,别人怎么能对你刻薄冷淡、傲慢不逊?即使一时不理解,甚至出现误会,久而久之,也能化干戈为玉帛。相反,如果自己极端自私,待人刻薄,怎么能够希望别人会无私、宽厚地待你呢?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只有坚持温良恭俭让待人,才能得到他人的支持和帮助,才能团结最大多数的人,这是我们的生活和事业须臾不可离开的。只有人人努力做到温良恭俭让,才能形成人与人之间相敬互助、亲密和谐的气氛,创造和保持一个稳定和谐的环境,而这正是我们成长和发展所不可或缺的。

  温良恭俭让不是表面的东西,更不是能够装出来的,它反映着一个人的内在本质,一种道德境界,体现着他的最根本的人生价值观,那就是对于别人的无私和爱。伪装的温良恭俭让也许能够维持一时,但不能长远;只有彻底的无私和发自内心的对别人的爱,才能使它表现出来、坚持下去,并永远保存。当然,温良恭俭让不代表懦弱畏惧,恰恰相反,它所表现的是我们自身的强大和成熟,是自身的尊严与自信:正因为坚信自己事业的正义性,相信真理在手,成竹在胸,所以才能够镇定从容、雍容大度地面对一切,以温良恭俭让的高姿态来对待自己的朋友,甚至竞争对手;不计较一时的成败,不计较局部的得失,胜不骄,败不馁,处处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永远不停顿地发展进取。

  作为文明的一种体现,温良恭俭让不是哪个人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学习的结果。真正做到它不容易,甚至是很不容易,必须进行刻苦的学习和艰苦的修养。在这里除了要继承我国的优良传统,特别是学习无数志士仁人的光辉榜样之外,更重要的是要以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原则作为指导,在实践中不断地磨练自己,提升自己。俗话说,诚于中则发于外。只要我们能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自觉地将个人与人民群众融合在一起,有远大的目标和博大的胸怀,自然就能够做到温良恭俭让,就能够正确地对待自我与他人、自我与集体,待人接物自然就会应付自如,使周围的所有的人如栉春风、如沐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