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创新的四大不等式(2)

时间:2021-08-31

  二、选材出新≠写社会阴暗面

  有些同学在选材新颖的认识上有误区,似乎选材上的创新就是写社会阴暗面。为故作惊人之态,写别人不敢写,或别人不愿写的东西,大胆暴露社会生活的阴暗面,甚至任意夸大,危言耸听,造成选材低调。如有位同学写了一篇题为《官场丑形记》,描述了大大小小的贪官、赃官众生相,把官场写得一团漆黑,并推论出当官没好人的结论,这样的推断显然太偏激,不客观,丑化了党和政府干部的形象,歪曲了事实,全盘抹杀了党中央反腐治贪的实绩,也否定了社会不断前进的大好形势。这并不意味着阴暗面不能写,就是要在写阴暗面的同时,看到光明的一面,要客观地、全面地、正确地看事物,不能以偏概全,走向极端。对于中学生来说,社会阅历不深,还是少写社会阴暗面的好,况且有些问题很难说清孰是孰非。

  思想消极,内容不健康的材料也不能写进文章。如1994年高考作文题为《尝试》,有一考生写尝试偷越国境,还有一考生写自己尝试结婚,偷吃禁果,显得下流粗俗。

  要做到选材新,平时要留心,不断从现实生活中捕捉富有时代气息的人事物景,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需要注意的是题材源于生活,要真实可信。不能一写战胜挫折类文章,就让自己成为孤儿,一写思想品德类文章,就到路上去拾巨款。胡编乱造的材料再新也不能感人。

  三、体式创新≠追求花样

  文章的体式应根据自己所写的内容来决定。有些学生一味地为了创新,甭管写什么内容,甭管写什么体裁的文章都加上题记,后记,这非但没能给人有新鲜之感,反而觉得是碍眼的败笔,实属画蛇添足。对文体的选择也不根据题目和内容的需要决定,不根据自己的擅长来选择,追求花式花样,硬撑着写自己不拿手的文体,结果弄巧成拙,写成四不像。在话题作文唱主角的今天,为考生的作文形式创新提供了良机,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任意发挥,创造出令人耳目一新的体式。但是,创新是需要有一定功底的,而且还要有灵感,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若一味求新求异,就会舍本逐末,邯郸学步,甚至画虎不成反类犬。如写社会阴暗面的东西可用病历卡的形式,写歌颂类文章就不适合了;写情节复杂,矛盾冲突尖锐的文章,可采用剧本的形式,没有矛盾冲突的就不适合;写情感交流类文章,并不能面对面交谈,可用书信的形式,而介绍知识类的文章就不适合;时间跨度大,人物场景不集中,可采用小标题写,而人物场景相对集中,就不适合用小标题写总之,创新不是赶时髦,不能乱用乱套,不合身的衣服再美丽也不中看,反而给人有做作的感觉,令人生厌。

  我们写作时,首先要根据内容来决定形式,做到内容与形式吻合。另外还要根据自己驾驭文体的能力来选择文体,不能乱套。 四、语言求新≠语言异化

  有些同学误认为语言求新,就是说新鲜语,讲时髦话,写作时竭力把语言搞异搞怪。滥用套用港澳台语:左一个酷,右一个帅呆,张口阿sir,闭口哇噻,违背了正常的语言习惯,令人生厌。有些同学不管表达是否需要,是否切合文章的内容,频频运用洋文,显得卖弄做作,让人感到非常别扭。受了20xx年高考满分作文《赤兔之死》的影响,有些同学文章语言仿古,半文不白,甚至不通,显得不伦不类,令人不堪卒读。

  文章对语言的要求,首先是标准规范,符合正常的语言习惯,讲究流畅自然,然后才是讲究语言的生动形象以及个性风格。写作时,可适当将生活中的鲜活语言引入文中,以增强表现力。此外口语化的语言,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打破常规,词语活用,注意句式的变化等,都是语言创新的有效途径。